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遇车祸众筹400万遭质疑,有车有房就不能求助吗

2021-08-13 07: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和光

据媒体报道,近日,来自广东的两家人一起驾车出行,不料途中遭遇汽车起火意外事故,两家人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烧伤,随后被送到医院抢救。为了快速筹集治疗所需的巨额资金,两家人开始通过某筹款平台众筹。在众人的爱心接力下,两个家庭600万元(一家400万,另一家200万)的筹资目标迅速完成。与此同时,一些认为当事家庭有房有车有产业却众筹医疗费的质疑开始出现。

针对质疑,该众筹平台更新了一份关于伤者家庭财产情况的证明,证实该家庭确实并非低保家庭、非低保临界家庭。

原本是一场再普通不过的出行,却因为一场意外,让两个幸福家庭陷入绝境,这让人痛心。两个家庭5口人,都不同程度地达到重度、特重度烧伤,其中的小女孩“全身多处特重度烧伤85%”,照片上伤者的惨状让人难掩同情之心。

图片来自某众筹平台。

然而,一边是能帮就帮一把的恻隐之心,一边是当事家庭有自建房、有轿车和加工作坊的产业证明,这让很多人犯了难。

事实上,这样的道德困境在以往的众筹事件中并不少见。远的有“罗尔事件”,近的有德云社演员吴鹤臣突发脑出血其家人众筹百万医疗费。在这些案例中,“家庭到底有多穷才能众筹”成为这个议题的核心。

对此,舆论场立场较为分裂,反对者讽刺称此类求助者是“车房不能动,救命靠大家”,社交平台甚至曾出现“给比你有钱的人捐款”等类似热搜;当然也不乏慷慨解囊、出手相助的热心人士。

但其实,让求助人及其家庭的资产状况成为公众在打开自己钱包时的参考条件,而非否决项,更符合公益众筹应有之义。

说到底,公众是否该向求助者伸出援手的尺度和标准也并非一概而论。只要求助人能通过相关平台公布自己的真实财产状况,公众也有自己评判的标准和选择的自由。

图片来自某众筹平台。

以此次事件中的2个家庭为例,三四百万的治疗费用,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恐怕都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退一步说,两个家庭的治疗刻不容缓,面对数百万的医疗费用缺口,卖房卖车显然也远水解不了近渴。

另一方面,要讨论这个议题,我们也别忘了公益众筹的初心,那就是借助网络、大众的力量帮助求助者走出困境。而一场意外、一场大病很有可能让一个家庭直接返贫。在这种语境下,将评判的标准和尺度稍微放松,避免让更多的家庭因病返贫,也并不遮掩公益众筹的光辉。

此次事件中,两个家庭共600万的筹款目标都在极短的时间里达成,这一行动也说明对于有资产者是否该救助,很多人都用实际行动给出了一个让人感动的答案。

实际上,一些人之所以对“有房有车”的求助人在心理上迈不过那道坎儿,很大程度上是预设了对方不肯全力自救,而完全把救助成本转嫁给社会的立场。

图片来自某众筹平台。

这种担心也是人之常情。现实中,借病致富、诈捐等伤害公众善意的个案也并非全无可能。

因此,要解决这种困境,就要求相关平台建立健全更为严格的制度,打消民众的后顾之忧。这其中既包括对求助人财产、家庭背景等更真实的审核机制,更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和更有效的善款监管机制。

比如,有人就建议,可以根据资产状况对求助人进行分类管理,设置不同的准入门槛,对求助人的真实信息加强明示,让公众更容易、更全面地掌握信息。同时引入第三方,加强监管。

众人拾柴火焰高。压在一个个体或者一个家庭头上的“山”放之于社会,可能就会变成一粒粒“沙”。用制度来消除道德困境,让求助人的资产状况不再成为束缚爱心的否决项,公益众筹的光辉才能更为闪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