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识菲律宾|明年大选成重要契机,中国应如何俘获菲民心?

澎湃新闻记者 黄翱 发自马尼拉 实习生 李焱
2015-12-01 15:48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2013年11月,首批因“海燕”强台风袭击受伤的3名菲律宾患者通过菲海军巡逻艇被转送到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治疗。中新社 资料图

很多菲律宾人都对中国的“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印象深刻。2013年11月,超强台风“海燕”对菲律宾造成重创,导致超过4000人死亡、上千人失踪、近2万人受伤的悲剧,中国政府随即派出“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前往菲律宾执行人道主义医疗救助任务,这也是中国首次派舰艇赴海外救灾。当时,这一新闻一度成为菲律宾主流媒体竞相报道的对象。

“虽然拥有主权争端,中国依然将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进行援助。”《菲律宾星报》在当年11月25日的头版文章中表示。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赴菲律宾采访之际恰逢“海燕”两周年,“我记得你们中国来了一艘大船。”一位菲律宾人说。

最好的公共外交莫过于在一个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在中菲关系遇冷的时刻,在菲律宾灾情最严重的地区出现的“和平方舟”号,理应成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注脚。

明年,菲律宾即将迎来新一轮政治换届选举,中国预料将成为无法避免的热议话题。澎湃新闻近期采访的多位熟悉中菲关系的消息人士均判断,新任领导人上台之后对华政策会做出相关调整。对于中国来说,如何让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映射到菲律宾的普通民众与主流舆论中,成为这一重要机遇期值得思考的话题。

“看得见的东西”

中国应该如何俘获菲律宾的民心呢?

见证了“海燕”肆虐时期中国的对菲援助,长期工作在菲律宾民间援助第一线的菲律宾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王勇(Jameson Ong)也许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士之一。

菲律宾宋庆龄基金会成立于2004年,是东南亚国家中第一个宋庆龄基金会,也是继美国、加拿大、匈牙利、澳大利亚、日本、意大利之后,在国外成立的又一个同类基金会。在中菲关系遇冷的三年,这一基金会也是为数不多的与中国政府与民间机构合作,活跃在菲律宾人道主义援助第一线的组织。

在菲律宾唐人街的一个咖啡馆里,王勇给出的第一个建议是深入民间的“看得见的东西”。

“当时各国都在向菲律宾捐款,但是这些钱都是数字,老百姓是看不到的,真正让菲律宾感受到帮助的就是中国‘和平方舟’号的抵达,你钱一捐,钱到了穷人手上,穷人不一定知道钱是你捐的,但是你有一个什么东西来,大家都看得到。”他表示,“‘海燕’肆虐的时候,很多西方国家都喊捐了500万甚至1000万美元,但没有人去查这个款项是否到位。中国政府当然不会搞这种弄虚作假,但可以思考,如何更有效率地进行捐助活动。”

他说,中国政府最需要的就是了解当地国情,做它真正需要的项目。

例如,与繁华的马尼拉不同的是,菲律宾广大的农村贫穷落后,最需要消防车和流动医疗车。流动医疗车能为菲律宾边远地区人民解决一些基本的医疗服务。“我去过很多边远山区,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医院,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会很感激你。”王勇说。

至于消防车,从中国退役下来的二手消防车就可以解决菲律宾的老大难问题。王勇说,中国的高楼大厦很多,而且拥有完善的消火栓等设施,中国新型的消防车更加注重配备云梯和泵浦、干粉等,但这些新式消防车在菲律宾反而没有用。菲律宾最需要的就是带水箱的旧式消防车。菲律宾外省很多地方连自来水都没有,这些车火灾时救灾,平时可以变为供水车,为村民们送水。

“这些每天在街上穿行的车辆标明中国的国旗或者由中国哪个机构赠送的,会成为最好的形象代言人。”他表示,这两件事的直接受益者,都是手握选票的选民。

实际上,这一经验已经被菲律宾的华人社区充分地实践。菲律宾华人社区是全球融入该国社会最好的群体之一。据占菲律宾总人口不到2%的华人不仅掌控者该国大约60%至70%的经济,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华人通过积极参政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根据不完全统计,菲律宾通过民选出来的、带有华人血统的正副省长、正副市长和议员大约有250人。

菲律宾独立初期,菲民族主义高涨,“排华”两字在上世纪50年代曾让人触目惊心,为化解菲律宾人对华人的敌视,上世纪60年代菲律宾华商总会便开始在菲律宾较落后地区捐建农村校舍。如今,华人在全菲捐建5000座校舍、上万间教室给贫苦学生使用。

菲律宾华商总会理事长张昭和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在一些地区,华社组织志愿防火队,24小时执勤。华社还组织义诊队深入偏僻地方,为穷人治疗。捐建农村校舍、成立志愿消防队和义诊是菲律宾华社的“三宝”,成为获得菲律宾主流社会认可的善举。每次菲律宾受到灾难袭击,华人都站在救灾最前线,捐款捐物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我们之间的互相帮助,在菲律宾起了很大的友谊的作用。所以虽然现在中国和菲律宾因为南海的事闹得不怎么愉快,但老百姓不管这个,他还是觉得中国人好。真正的老百姓总是会觉得和华人做朋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因为碰到灾难华人都是伸出援手去帮助他们,所以他们认为和华人做朋友对他们是很好的。”张昭和说,“他吃饱了你给他一块蛋糕,他没有觉得怎么样,但他饿的时候你给他一片面包,他就会很感恩,菲律宾老百姓是一个感恩的民族,你对他好,他永远记在心里的。”

从北吕宋铁路学到教训

除了人道主义援助以外,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成为中菲关系的重大突破口。

马尼拉市中心马卡蒂市的一条主要地下隧道,由日本负责援建。 澎湃新闻记者 黄翱 图

菲律宾落后的基础设施一直饱受诟病。由于缺乏城市快速路,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停车场”的首都马尼拉5公里的路程常常可以堵车近3个小时。

世界经济论坛去年6月公布的东盟六国关键基础设施数据显示,在与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其他5国的比较中,菲基础设施远远落后,可获得电力的人口占比为70.2%、输电损耗率为12%、每100个居民拥有固定电话3.2部、每100个居民拥有手机号码104.5个、铺面道路占总道路长度的比例为26.9%,以上指标均排名最末;可获得经处理水源的人口比例为91.8%、可获得卫生服务的人口比例为74.3%,这两项指标仅高于印尼排名第五。

汇丰银行今年2月综合道路、电信、电力、供水等要素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菲律宾在基础设施领域位于亚太13个国家或地区的末位。

与此相对的是,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中,菲律宾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重商精神等,本可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对于需要将基础设施产能输出的中国来说,如果能加大与菲律宾的基础设施合作,政治上、经济上的双重效益不言而喻。

当然,进军菲律宾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教训中学习。2003年阿罗约政府时期,中企曾与菲律宾签订了总价值达5亿美元的北方铁路项目,中国政府向菲政府提供4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将马尼拉和北吕宋几大重要的城市克拉克、苏比克、卡卢坎、玛卡蒂连接起来,这一度是中国对东南亚国家规模最大的海外援助项目。然而,因为菲方拆迁工作缓慢以及项目随后卷入了该国国内政治纷争,最后被迫中止。这让本已紧张的中菲关系雪上加霜。

也因此,王勇建议,中国需要学习之前的教训,深入了解菲律宾的国情,而不是只希望将项目拿下来而已。“日本与菲律宾合建基础设施,从来都是要求菲方将沿线拆迁工作准备完毕才进驻施工队”。

另一方面,王勇说,真正能够帮助菲律宾的不是铁路,菲律宾是个岛国,到现在很多地方都要坐船坐飞机,所以中国最好的技术就是铺高速、打隧道、做高架桥,中国如果能够在菲律宾做一条贯穿全国的高速公路,地方政府可以在高速公路的每一处连接二线、三线的路到他们的乡镇,就形成了整个国家的运输网络。“这将从根本上造福整个菲律宾的民众”。

“现在菲律宾最麻烦的就是交通,你能帮助它,让他们感受到才是真正的夺得民心。相比基建,救灾只是小钱,但基建获得的回报会比救灾大很多。”张昭和说。

培养菲律宾知华派

很多中国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菲律宾会一意孤行,试图通过拉拢美国、利用国际仲裁来达到“牵制”中国的目的。但另一方面,菲律宾自身也缺乏真正理解中国的“中国通”。澎湃新闻此前报道称,菲律宾没有浓厚的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偏好,可以说是亲美但不反华(参见文末“继续阅读”:习近平今日到访菲律宾出席APEC峰会,马尼拉现在什么样?)。中菲关系的遇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方对彼此缺乏了解,从而造成了战略上的误判。对于着眼于构建打造亚太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的中国来说,需要理解菲律宾的逻辑,同时也需要培养更多的“知华派”。

王勇说,菲律宾现在有很多“日本通”、“韩国通”,“美国通”,这些都不是政府去叫他们这样做的,而是他们读书的时候做一个选择,但现在菲律宾“中国通”很少、菲律宾本地汉学家基本没有。

而为数不多的“中国通”们,则应该成为中国政府重点拉拢的对象。

例如菲律宾中国研究学会主席鲁马纳(Chito Sta Romana)。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发生之后,这位曾经在中国生活过39年的前美国广播公司(ABC)资深记者在菲律宾学界、媒体与政界频繁奔走,呼吁菲律宾不要采取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而是将解决争端与全方位发展两国关系同时进行。

“比起菲律宾,我更了解中国”,他对澎湃新闻表示,“现在双边的关系是‘不正常’的,没有人员交流、没有对话。需要两国关系重新走向正常化,特别是恢复高层的交流。那接下来我们才可以进一步去谈亚投行、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一系列双边的交流。”他不仅对澎湃新闻记者这样说,他还频频在菲律宾主流媒体上发表这样的声音。

然而像鲁马纳这样的人,依然太少。

“我们一直没有发出一致的声音,让中方领导人和民众有时感到困惑。”另一名菲律宾的中国问题专家、菲律宾大学亚洲中心教授巴维尔娅(Eileen Baviera)对澎湃新闻表示,“必须指出的是,在菲律宾可能有一些报道是夸张的,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如果普罗大众完全都依靠媒体的报道,那么信息的不准确性和主观报道就会导致双方民众相互之间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但其实还是有一些声音,比如我自己一直希望中菲双方多一些对话。”

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开始发力。

就在上个月,菲律宾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成立,这是继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布拉卡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之后的第四所孔院,这也让菲律宾的孔院数目在亚洲仅次于拥有20所的韩国、13所的日本、12所的泰国和6所的印尼,名列第五。

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梁广寒向澎湃新闻透露,在一些大学,中文已经取代日语,成为最受欢迎的选修课程之一。

“我们并没有觉得中菲民间交流受到了实质性影响,”梁广寒说,“相反,现在很多菲律宾人都慕名而来到我们这里学习汉语,我们孔子学院在菲律宾社会也越来越知名。”

中国新任驻菲律宾大使赵鉴华履新时,还首次创立了“大使奖学金”,资助菲律宾优秀的学生赴华深造。

2011年末,菲律宾总统府发言人陈显达曾亲自来到雅典耀孔子学院进修汉语。这一事件曾一度成为菲律宾媒体热议的对象。

梁广寒透露,就在今年,菲律宾总统府总统通信部和战略制定部28名官员前往孔子学院进行汉语进修,这样庞大的教学任务让孔子学院不得不分成两个班进行教学。同时,菲律宾外交部、旅游部等相关机构的政府官员也会不时来到孔院进修。

王勇建议,不仅在教育上,中国的青年联合会等机构最好更多地举办交流营,邀请菲律宾大学中文化外交传媒相关专业,如国际关系、外交、传媒、文化、历史等的优秀学生来华参观访问。“这样在这些孩子走入社会前,并没有国家对立的意识,我们需要埋下中菲友好的种子,今后这些孩子很可能进入菲律宾外交部,甚至成为更高级的官员。”王勇说。“

“岛屿问题不应该成为中菲关系的全部,中菲在旅游、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合作前景。”鲁马纳说。

(安平公共传播公益基金为报道提供帮助)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