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进5位摄影师的时空任意门

2015-12-08 17: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小拖

大卫·林斯基(David Hlynsky) 1980年代的东欧

大卫·林斯基现在是多伦多大学士嘉堡分校的高级讲师,业余有时会穿一套类似中山装一样的外套,来历不明。在别人问他,“你就是传说中浪漫无可救药的西方左派吗?”的时候,会无所顾忌地说:“Yes。”

有一些评论将他的东欧系列摄影作品打上“刻奇”的标签,认为他所展现出来的东欧,是西方人刻意寻找的那个东欧,货源吃紧,经济增长缓慢,橱窗里的广告和大街上的人一样笨拙且乏味,有一些人则被感动得抹眼泪。

林斯基的父母一辈是乌克兰、波兰人,大卫是第二代移民。他出生于麦卡锡时代的美国,后来移居多伦多。一个摄影展让他得以有机会带着自己的哈苏前往苏联解体前的东欧,1986 -1989年期间,他在莫斯科、克拉科夫、布达佩斯、布拉格、贝尔格莱德的大街上拍摄了8000多张商品橱窗的照片,在这些谈不上构思的照片里,“橱窗缺乏经营过的性感吸引力,它们被传统的、笨手笨脚的日常欢愉所包围:纸做的花和蝴蝶、蘑菇、树叶、欢欣鼓舞的孩子。一些非常有趣味。”那些橱窗并没有采用鲜艳大胆的用色,缺乏广告意识,却有自己的审美,比如用色上比较偏爱自然色。1988年一家克拉科夫的面包店仅仅使用三个面包和一条蕾丝窗帘做陈列,1989年的贝尔格莱德某家餐厅的店招仅仅是一只盘子和一副刀叉。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读者,我们对那种匮乏,以及将生活经验完全浓缩到基本需求的日子仍有体会。林斯基的审美在我们看起来有点一厢情愿,他本人则将这些窗口视作冷战结束之际,溃败乌托邦一方的天然博物馆陈列。

林斯基显然不是消费社会的热情拥抱者,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被这些橱窗打动。“人们不用每天思考到底购买哪个品牌,而是获取一些必要物资,然后生活继续。没有广告营造出来的完美无缺的幻象。”冷战结束之后,林斯基再也没有去过莫斯科,他说他不想看到大街上一模一样的Hard Rock Cafe、Pizza Hut以及麦当劳。他像个禁欲者一样思索过度消费带来的环境灾难,某种程度上,他的矛盾和我们的矛盾就像一对镜像,互相映照彼此。

《Window-Shopping through the Iron Curtain》(铁幕下的橱窗秀); Thames & Hudson, 2015年3月; davidhlynsky.com

橱窗里的三条面包——克拉科夫,1988

头绑绷带的孩子——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1989

一家修脚店——布拉格,1988

英格·莫拉茨(Inge Morath) 1960年代 的多瑙河沿岸

英格·莫拉茨出生于奥地利的格拉茨,在柏林学习语言,二战过后成为记者,还曾受到罗伯特·卡帕的邀请去巴黎参加新成立的玛格南图片社,成了专为图片撰写说明文字的编辑,几年后,莫拉茨以摄影师的身份,成为玛格南图片社第一位女性成员。莫拉茨在1950-1960年期间一直在整个欧洲、北美、中东、伊朗旅行,拍摄了大量沿途照片。1958年,她开始以多瑙河为主题拍摄纪实照片,从德国到南斯拉夫,再到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两次到访罗马尼亚。不过在当时,她很难获得前往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苏联的签证,所以摄影项目一直屡屡间断。冷战结束后,1990年代,她再次回到多瑙河沿岸地区,完成了这项从多瑙河的源头德国一直延伸到罗马尼亚多瑙河三角洲的记述。克里斯·布特,前马格南图片社的主席,这么评价英格·莫拉茨:她是一个旅行者。她讲述故事的方式是让故事自己发生。她信赖自己的经验,兴致所至,而不是依据事先准备好叙事结构。这一组记录多瑙河的照片由位于萨尔茨堡的画廊Fotohof出版。2014年,一个鼓励女性纪实摄影的项目Danube Revisited赞助了8位女性摄影师重走英格·莫拉茨的多瑙河之路,她们的作品和莫拉茨的作品一起,在乌尔姆、林茨、维也纳、布达佩斯、奥西耶克、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等14个多瑙河边的城市巡展,更多信息可见danuberevisited.com

第一次去到多瑙河旅行,英格的日记中写道:“(旅行)最终变成了很多段,取决于我当时的财务状况,以及目的地的官僚程度,(往往)很随机。”

爱德华·布巴 (Edouard Boubat) 1960年代的地中海

法国摄影师爱德华·布巴是上个世纪中晚期法国人文摄影的代表人物。很长一段时间里,布巴为二战后法国人文旅游杂志《Réalités》工作,周游世界,尤其是法属殖民地。《Réalités》曾经月发行量16万册,读者面包含了法国的富裕阶层,甚至抵达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有了美国版本和日文版本。布巴工作的那段时期也是《Réalités》从原先的插图报道转向为照片呈现,向战后的读者提供一种乐观的、带有希望的新世界。1954 到 1969 期间,布巴走访的地中海沿岸国家,以色列、巴勒斯坦、阿尔及利亚、希腊、西班牙,照片中的年轻人拿着装面包的草篮子、头顶着装水的陶罐,还有牧羊人、坐在门帘后刺绣的女人等。这些照片呈现出难以言传的精致和诗意,也是二战后的人们迫切需要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那时的布巴还是一位满怀期待和憧憬的新时代旅行者,他在自己的日志中写道:1951年我穿过了直布罗陀海峡。我第一次见到非洲。我开始为我工作过20年的《Réalités》杂志撰写旅行报道。我在发现整个世界,意大利,罗马,撒丁岛,西西里岛,加尔加诺,希腊,莱斯沃斯岛,耶路撒冷,伯利恒,黎巴嫩,埃及亚历山大,突尼斯,北非……

《Méditerranée》(地中海); 2015年6月; 购买地址: www.filigranes.com; www.edouard-boubat.fr

布巴出生于巴黎的蒙马特,经历过纳粹占领下的巴黎,目睹过二战的恐怖。即便在后来拍摄地中海的过程中,他也保持了一种介于触碰和收手之间的视角

查尔斯·特劳布(Charles H. Traub) 1980年代的罗马

意大利历史悠久,如果说有一样东西是这里人们锲而不舍的追求的话,那就la dolce vita,甜蜜生活。仅整个罗马,就有不下20家以la dolce vita或dolce vita命名的酒店和餐厅。回到1960年代,大导演http://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54413/费里尼拍了一部讲述1950年代经济繁荣时期的电影《La Dolce Vita》(甜蜜的生活),剧情是记者身份的主人公,目睹上层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的虚无情绪,以及表面看来无比幸福甜蜜的生活。1980年代,Charles H. Traub 频繁造访意大利,同时与意大利色彩摄影先锋人物Luigi Ghirri交往甚密。他以游客视角,用彩色底片拍了很多大街上的人物,玩乐调情的年轻人,沙滩上晒太阳的肉体,舔冰淇淋的孩子,大多表现人体之美和脆弱,浓郁的色彩让忧伤也显得很壮丽,时而又流露出幽默的一面。说不上是电影启发了特劳布的灵感,还是80年代的意大利原本就是如此浮华甜蜜,又不乏生活的浓墨重彩,特劳布将自己这一系列照片也命名为Dolce Vita,游客的肤浅、犀利、天真和睿智,尽在其中。

《Dolce Vita: Italy in the 1980's》(甜美生活:1980年代的意大利); Damiani; 2014年3月

特劳布并没有舍弃自己的游客身份。他是一位美国游客,带着自己独特的幽默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活色生香的意大利

皮埃尔·德弗努瓦尔(Pierre de Fenoÿl) 1969年的印度风景

德弗努瓦尔于1966年加入了马格南图片社,负责亨利·布列松的资料照片,随后承担马格南档案照片整理的重任。他在整理照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摄影视角。1978年,他成为新成立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摄影部顾问。

德弗努瓦尔曾受到前辈亨利·布列松的鼓舞,只身前往印度以旅行者的身份拍摄了一系列照片。不同于马格南元老级人物布列松那个具有冲击力、着眼大事件和标志性景观的印度,德弗努瓦尔把视角着眼于普通人物和平常风景,他在寻常的景观中寻找优雅和永恒的一瞬间,并且按下快门。德弗努瓦尔有个习惯,就是给自己的作品加上详细的时间注脚,他称自己为“年代史摄影师”(chronophotographer),正是出于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焦虑。

www.pierredefenoyl.fr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