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今天全球最强音!耶伦演讲全文:美元加息影响不应被夸大

澎湃新闻记者 陈月石 李莹莹 谢涓
2015-12-17 12:21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12月16日,纽交所的员工关注美联储加息的新闻。

这是今天最重要的声音。

北京时间12月17日3时30分,美联储主席耶伦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解释了美国经济满足加息条件的理由,还发布了对经济增长预期的中值:今年的美国GDP增长2.2%,明年2.4%。耶伦强调,首次加息的重要性不应被过分强调

耶伦还介绍了中性联邦基金利率这一指标,如果该指标上升的速度高于预期,则将联邦基金利率快速提高是恰当的。

耶伦同时公布了一份实施说明文件,列出了为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至新的目标范围,而正在使用的工具。

以下为耶伦演讲全文:

下午好。今天早些时候,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决定提高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至0.25%-0.5%。

为了支持经济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复苏,联邦基金利率在超长的7年内保持接近零的水平,本次加息标志着这一时代的结束。加息的举措同样意味着我们在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以及帮助数以百万计美国人脱贫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这也反映出委员会对经济继续增长的信心。当然,经济复苏尚未完成,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劳动力市场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通货膨胀也仍然是我们的长期目标。但是基于经济的良好表现和预期,委员会认为现在提高基准利率是合适的。正如我所解释的,利率正常化将是谨慎和渐进的,未来的政策行动将更加取决于经济复苏、就业目标和2%的通胀目标。

今年3月以来,委员会就已经表示,加息所参考的目标是:劳动力市场的进一步改善和通胀率逐步回到中期2%的既定目标。根据我们的判断,这2个标准现在已得到满足。

劳动力市场已经清晰地显示,其正在向我们的充分就业目标进一步改善。今年以来,总计增加了230万个就业岗位,在最近三个月,就业岗位平均每个月都增加21.8万个,这与今年以来的平均增长速度接近。在失业率方面,11月为5%,较去年底下降了60%,并非常接近于FOMC对长期水平的预测。

失业更广义的衡量标准包括了那些可以工作但是近期没有主动去寻找工作的人,还有就是做临工但是工作排得相当满的人已经有了很有力的提升。当然,一些周期性的弱点依然存在,劳动参与率依然低于人口趋势,非自愿兼职的人数也在提升,工资增长也将延续。

就业率正在改善,预计今年前三个季度,美国实际的GDP平均增速在2.25%,净出口受限于国外疲弱增长和美元的升值,但这已经被稳健的国内消费增长所抵消。持续的就业增长和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支持了家庭开销(增长),购买新汽车的需求特别强劲。相比去年,房地产投资增速步更明显,尽管新建住宅水平依然很低。钻探和采矿业领域,低油价导致投资费用大幅削减,企业投资正在回升。

委员会目前预计,随着货币政策的逐渐调整,经济活动将按照恰当的节奏继续扩大,劳动力市场指标也将继续加强。尽管外国动态变化仍然对美国经济增长构成风险,但这些风险自从夏末以来就已经减弱了。总体而言,委员会认为未来经济的风险和劳动力市场的增长是平衡的。

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劳动力改善的预期,支持委员会相信“通胀率将会回到2%中期目标”。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截止10月只有0.25%,该指标与2%通胀率目标的差距,主要受到从去年年中开始的油价下跌影响,美元升值,进口价格相对下降,也拉低了通胀率。随着这些暂时性影响消失,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增强,委员会预计通胀会回归到中期目标的2%。

委员会对于通胀前景的信心主要在于,较长期的通胀预期仍然非常稳固。即使较长期的通胀预期,在调查中显示微跌,总体而言是相当稳定的。通胀补偿指标接近历史低点,尽管过去一年半的指标下降反映了风险和流动性溢价变化。我们在政策声明中强调,考虑未来的政策决定,我们将仔细审视实际和预期的通胀目标变化。

对经济的总体展望由每个FOMC与会者提交的“点阵图”显示,每个与会者的预测只是反映个人的观点。他们对于实际GDP的增长,相比9月会议后的结果并无大的不同:2015年实际GDP预计为2.1%,而2016年上升到2.4%,略高于长期增长速度。今年第四季度的失业率增长为5%,接近长期正常失业率。FOMC与会者普遍预计失业率明年会进一步下降。最后,FOMC与会者预测今年通胀率非常低,主要是由于能源和非能源进口产品价格的下降。

随着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改善,能源及进口价格走低等暂时性因素消退,中期通胀将逐步增长到2%的水平。通胀率预期从今年的0.4%上升到明年的1.6%,2017年达到1.9%,2018年实现2%。通胀上涨的预期,相比9月公布的结果并无大的不同。

既然目前通胀仍处于低位,为什么FOMC现在要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正如我所说,近期通胀疲软是暂时性因素导致的。我们预计,随着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改善,能源及进口价格走低等暂时性因素消退,中期通胀将逐步增长到2%的水平。

此外,我们也看到货币政策具有滞后性。如果美联储推迟开始加息的时间过长,很可能最终不得不突然采取紧缩政策,硬生生地防止经济显著超越两个目标。这种突然的紧缩政策将有可能扰乱金融市场,甚至在不经意间将经济推向衰退。此外,长期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现有水平,也可能会鼓励过度冒险,从而破坏金融稳定。

正如我常说的那样,首次加息的重要性不应被过分强调。即使今天加息之后,货币政策还是宽松的,足以支持劳动力市场和通胀率回到2%的目标水平。正如在声明中公布的那样,当前的经济状况将只会允许逐步加息的方式。未来联邦基金利率很可能一段时间内都低于长期预期水平。

这种预期与中性名义联邦基金利率观点(编注:中性利率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货币政策。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策)一致,也就是与经济相符的实际联邦基金利率水平。如果经济已接近潜在水平运行,那么该指标既不扩张,也不紧缩。当前中性基金利率非常低的原因是,即使联邦基金利率很低,即使美联储持有大规模的长期证券,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非常缓慢。如果中性利率能够接近长期水平运行,这些政策就会促进经济更加快速地扩张。

中性联邦基金利率出现明显下降,部分原因可能是一系列持续性的经济不利因素已经拖累了总需求。金融危机后,这些不利因素包括:更严格的承保标准和对某些借款人的信贷准入限制;许多家庭去杠杆化,以减少债务负担;财政政策收缩,加上海外增长乏力和美元大幅升值;生产率和劳动力的增长双双放缓,经济前景更趋不确定。

虽然上述因素在过去几年中造成的制约已经明显下降,但某些影响依然显著。当不利影响逐渐减弱,中性联邦基金利率理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走高。

这一观点反映在与会者对采取何种适当货币政策的预测中。对2016年末联邦基金利率的预测中值逐渐上升到近1-1.5%,到2017年末则为2-2.5%。随着抑制经济增长的因素不断消退,2018年底,对利率的预测中值上升到3.25%,接近其长期的正常水平。

与九月份的预测相比,许多与会者或多或少地降低了他们对联邦利率的加息路径预测,虽然对最后的预测中值影响微乎其微。

我想强调的是,对联邦基金利率加息适当路径的预测,一如即往地,建立在参与者对经济增长最可能的前景、就业率和通胀,以及其他因素的个人观点之上。

然而,联邦基金利率的实际路径,将取决于有关经济前景的最新数据。倘若增长强劲,或通胀率以比我们目前预期的更快速度增长,则意味着中性联邦基金利率上升的速度高于预期,这时,将联邦基金利率快速提高是恰当的;反之,如果经济令人失望,联邦基金利率则应缓慢慢提升。

委员会将继续以往政策,将到期国债的收益,以及政府机构债务和抵押贷款证券的本金支付进行再投资。正如在我们在政策声明中强调的,我们计划继续推行这项政策,直到联邦基金利率水平的正常化进程步入正轨。

我们持有相当规模的长期证券,这有助于维持对金融市场的调节余地;同时,也可降低在未来如遭负面冲击时,联邦基金利率可能会退回至有效下限的风险。

最后,与政策声明一道,我们还公布一份实施说明文件,详细列出了为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至新的目标范围,我们正在使用的工具。

具体而言,联储理事会(the Board of Governors)将针对所需储备金和超额储备金的基本利率提高至0.5%,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授权以0.25%的拆借利率进行隔夜逆回购操作。所有政策变化明起(美国当地时间12月17日)生效。

为了确保在正常化进程伊始,就具备充足的货币控制权,我们到目前为止暂停了隔夜逆回购操作的总额限制,该机制在测试阶段曾实施。要注意的是,在不再需要帮助控制联邦基金利率的情况下,委员会打算逐步淘汰这一机制。

联储理事会还批准,将一级信贷的贴现率增加0.25个百分点,至1%。

根据我们最近几年对政策工具的广泛测试,委员会相信,(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将顺利推进。尽管如此,作为审慎的应急计划的一部分,我们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密切监测金融市场的动向,在必要的情形下,准备好运用政策工具进行调整,以对货币市场利率保持适当的控制。

谢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