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没流量怎么了,这才是披荆斩棘的哥哥

2021-08-20 13: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鱼叔 独立鱼电影

近期最火的国综,一定是——

《披荆斩棘的哥哥》。

继两季「浪姐」之后,芒果终于对中年男艺人下手了。

请来33位男星,从港圈男神到不知名的36线艺人,应有尽有。

由于踩雷率过高。

有网友将它戏称为《负荆请罪的哥哥》《陆续退场的哥哥》.....

搞笑中又带着无奈。

而早在一年前,就有一档港综,同样聚焦于中年男星。

全程无踩雷、无翻车。

妥妥的业界良心。

只可惜,知道它的人并不多——

《中佬唔易做》

节目组请了6名中年男演员,进行「转行」挑战。

不为翻红,只为谋生。

他们虽然不是一线,但也曾是港剧里黄金配角——

麦长青,52岁。

在《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中饰演梁非凡。

没错,就是B站鬼畜区顶流之一。

那句「吔屎啦梁非凡」,已成传世经典。

麦长青曾是TVB头部合约艺人,前途一片大好。

可惜后来因为高层内斗,只能黯然解约。

期间开过餐厅,勉强糊口。

去年又因为妻子投资失败,麦长青一度负债百万,丢了各种商务资源。

在他的vlog中,还能偶尔窥见贫穷后遗症。

比如喝奶茶不点招牌,只点最便宜的。

去餐厅吃得稍微贵一点,还要耐心解释原因:

「因为早餐跟午餐都没吃,那就吃点好。」

哪个打工人看了都得破防。

与他同病相怜的,还有51岁的张松枝。

他曾为TVB效力8年,解约后一度失业。

经济最困窘的时候,甚至考虑去卖保险。

幸好,及时得到了古天乐和周润发的支持。

他的事业才有了起色。

年纪最小的敖嘉年,上节目时也已经47岁了。

入行二十余载,他的事业始终不温不火。

为了养家糊口,敖嘉年做过很多新尝试。

包括服装指导、电台主播、电视主持;

还曾和张叔平合作,在徐克导演的《刀》中担任美术指导。

今年在口碑港剧《荒诞剧团》里,饰演了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导演。

某种程度上也是本色出演了。

和他们相比,袁富华的事业是发展得最好的。

56岁的他,属于大器晚成的代表。

三年前,他凭借《翠丝》里的跨性别粤剧花旦一角,获得生涯首座金像奖和金马奖奖杯。

近两年,在商业片《拆弹专家2》《怒火·重案》和文艺片《叔·叔》《手卷烟》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

此外,还有55岁的古明华。

这个名字经常被人忽视,但这张脸却十分眼熟。

他出演过无数经典的龙套角色。

为了拯救患病的女儿,还曾兼职配音。

艾威,61岁。

从14岁开始学习表演。

虽然和杜琪峰、周星驰有过多次合作,但始终演的是一些边缘配角。

《暗战》

《审死官》

近些年唯一代表作就是去年最佳港剧《叹息桥》。

由于疫情原因,外加香港影视行业不景气。

他们之中有的人从去年春节开始就没接到工作,还有人已经一年多没开工了。

说到这里,每个人都有一肚子苦水想要倾诉。

来参加这个节目,就是为了给自己谋划出路:

中年男星,转行以后能做什么?

这次,他们的任务不是站到舞台上释放魅力。

正相反——他们要做48小时的基层打工人。

这个「基」是真的「基」:

由于年纪大,且缺乏其他从业经验。

嘉宾们只能找到外卖、销售、服务员等门槛相对较低的工作机会。

同时,节目组还会派出群演去干扰他们的工作。

考验他们是否能顺利过关。

港综的一大特点就是「真实」。

《中佬》干脆连造型师都免了。

所有嘉宾全程素面朝天,穿搭随意。

吃饭就在街边大排档。

工作则是风吹日晒雨淋,奔波于街头巷尾。

晚上干完活,几个男嘉宾就聚在一起。

不是来瞎吹牛,而是复盘今天自己做了什么工作遇到了什么人 。

一点都不尬聊,内容十分接地气。

比如,麦长青被安排当跑腿代购。

第一天,他站在大太阳底下等了快1个小时,才接到第一单。

由于商品太多,要手提肩扛,还要走很远的路。

他累得边走边大喘气。

而这一趟下来,报酬只有15港币。

但麦长青没有敷衍了事。

他用翻译软件,一字一字地查购物列表上的英文。

保证代购的食物不会出错。

第二天,他的任务是开客车送货。

在为客人送生日蛋糕时,麦长青也很细心。

将蛋糕放在副驾下方。

刹车时也不太敢用力,担心撞坏。

最后将蛋糕完整送到客人手里,才松了一口气。

而袁富华,则选择在茶餐厅做服务员。

第一天,老板担心他进后厨会添乱。

只让他端茶倒水,拖地扫地。

但因为记不清桌号和菜单,袁富华只能来来回回地跑。

既降低了同事的工作效率,也让客人等得不耐烦。

一天站了十几个小时,下班时他的腿和腰都酸痛得不行。

第二天,老板被袁富华的积极态度打动。

安排他去给大厨打下手,学习制作卤水鹅。

处理食材时,要先把调料塞进鹅的肚子里,再用签子封好。

袁富华很少下厨,更没有处理过内脏。

当他把手伸到鹅肚里时,全身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但最后还是强忍不适,完成了任务。

敖嘉年的任务是当外卖骑手。

这个工作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钱少,事多,强度大。

首先,GPS定位不准,小店面的位置又太隐蔽。

经常可能走错路,导致配送超时。

轻则挨客人一顿臭骂,重则被打上差评,影响收入。

其次,因为是用手机接单,耗电非常快。

一旦没注意,手机就可能自动关机。

骑手会因为长时间未完成任务,被平台拉黑。

因此,有经验的骑手都会提前准备充电宝。

最后,骑手们都赶时间。

有时候会不小心闯个红灯。

或者电瓶车没有停在正确位置。

这时,交警轻飘飘的一张罚单,就相当于这一天白干。

而且这种驾驶行为也非常危险。

当然,以上只是骑手会面临的一些困难。

还有更多的心酸和艰难,无法在48小时内完全呈现。

但从未如此奔波过的敖嘉年已经快撑不下去了。

第一天晴空万里,他暴晒了一天,人都黑了一度。

第二天风雨大作,他准备的防水外套根本没用。

只能浑身湿透着跑东跑西,又冷又饿。

路上还遇到一个不幸摔车的陌生骑手。

他主动上前帮助小哥。

但小哥最先关心的不是摔伤,而是外卖有没有摔坏。

发现没有后,才想起来对敖嘉年表示感谢。

然后拍拍屁股,又赶去送货。

这种努力生活的模样,又心酸又勇敢。

惹得敖嘉年第一次在节目里泪目。

忍不住感慨谋生艰难。

好的综艺能以小见大,让嘉宾和观众一起共情。

在娱乐圈,明星们锦衣玉食、挥金如土。

为了拍戏熬几个大夜,或者拍武打戏不幸受点轻伤,就称自己是「高危行业」。

然而,在普通人的世界里。

拿着不多的收入,还要熬夜、透支、冒险。

不过是日常而已。

反观《披荆斩棘的哥哥》。

两档节目的立意差别,一目了然。

《哥哥》强调「明星光环」。

这次的赛制里没有专业评审。

选手淘汰,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现场观众的喜好。

这意味着,高人气明星自带绝对优势。

因此首期公演,嘉宾们几乎都在「吃老本」。

精准投放不同时代的回忆杀。

当黄贯中的《不再犹豫》响起,

没人会不怀念Beyond的光辉岁月。

陈小春+谢天华+林晓峰站在一起。

即使不唱《友情岁月》,也能让人一秒爷青回。

找到当年看《古惑仔》的热血和冲动。

而言承旭作为第一代国产偶像剧男主。

只要那口台湾腔一出现,就没别人什么事了。

《流星雨》的第一句歌词,足以让全场梦回「道明寺时代」。

为了把情怀推向最高潮,节目组甚至现场播放了一段大S的语音:

「道明寺,我是杉菜……」

果不其然,弹幕齐刷刷的「泪目」。

而知名度比较低的明星,也懂得「扬长避短」。

选择用传唱度超高的歌,来增加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比如瑞奇选择了《夜夜夜夜》;

刘端端选择了《心太软》;

李铢衔选择了《水星记》。

从弹幕上看,这个操作是非常有效的。

甚至是对歌曲本身的讨论,也能增强观众对新演唱者的印象。

这种对于煽情氛围的烘托。

还很明显地体现在全场合唱《笨小孩》时。

大屏幕上显示着嘉宾们的童年照。

今昔对比,更为他们增添了「反差萌」。

主持人们更是直接化身迷弟迷妹。

对嘉宾们的表演赞不绝口。

这一系列操作,都是为了让嘉宾的明星光环更加闪耀。

舞台效果越炸越好。

台上台下仿佛是两个没有交际的世界。

观众与明星,泾渭分明地稳固着仰视与被仰视的关系。

相反,《中佬》则强调「去明星化」。

六位嘉宾都是非头部演员,他们的处境本身就比较尴尬。

每个人都有几个代表角色,却从未作为主演,担过票房或收视。

人到中年,过去的资历把他们架到了一个不上不下的高度。

自带一点流量,却长期无戏可拍。

他们不得不放下身段,改变赛道,重新出发。

直到这时,他们才发现。

那一点所谓的明星光环,其实一文不值。

当麦长青、敖嘉年摘下口罩,被顾客认出时。

回应他们的也只有短暂划过的一丝惊讶。

甚至都换不来一个好评。

无论是知名度,还是表演经验,都不能扭转他们在职场上的劣势。

囿于年龄和单薄的社会经验。

他们的职业选择大大受限,基本上只能从事一些门槛较低的体力活或者销售工作。

付出与收获完全不对等。

当然,节目一结束,嘉宾就可以「逃离」这样的工作环境。

他们可以选择继续在演艺圈摸爬滚打。

但,也迟早要面对无戏可拍的窘境。

况且,还有成千上万的中年人,根本没有任何选择权。

节目想要展现的,不是中年男明星的活力和魅力。

而是他们的无奈和疲累。

这份苦涩,也映射出整个中年男性群体的真实困境。

上有父母,下有妻儿。

抬头是触不可及的理想,低头是无处可逃的现实。

除了挺起腰杆,迎战残酷的生存法则。

别无他法。

这,或许才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披荆斩棘」。

全文完。

原标题:《没流量怎么了,这才是「披荆斩棘的哥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