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经济痕迹〡货币调控的“上一程”

简容
2015-12-25 16:2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在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策层对明年的宏观政策取向给予了明确,提出“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同时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优化信贷结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简单归纳一下,明年宏观政策的目标就是保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其中货币金融环境要适宜。问题是,如何评判货币金融环境是否适宜呢?亦即如何评判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问题。

虽然人民银行1984年起就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但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是从1995年才真正开始的,以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为标志。因此满打满算,我们的央行制度以及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机制至今不过20多年的历史,(美联储101年、英格兰银行300多年、日本银行超过130年……),在讨论我们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时,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

按照2003年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所以货币政策本身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保持币值稳定。当然,其最终目标是经济增长,这也是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央行自己的看法是,金融调控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那么,什么是币值稳定?我的理解核心就两条:一是境内的物价水平稳定(通胀和通缩都不是稳定);二是对外的汇率表现稳定(单边的升值和贬值都不是稳定)。而影响这两条的基础则是经济运行。

至于说中央银行通过什么中间目标来监测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通过什么政策工具来纠偏,各国的做法不同,而理论界对此也一直有争论。例如,凯恩斯主义者主张以利率为中间目标、弗里德曼主张以货币供给量为中间目标、托宾主张股票价格为中间目标、布论纳等人主张以基础货币为中间目标等等。

回到我们这儿,虽然近几年央行一直在推动金融调控体系框架的转型,强调强化价格型调控,但至今央行的中间目标依然是对货币供给总量的控制,具体到指标就是每年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的当年M2的增速,例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所以回到“适宜度”如何评判的问题,就具体到了三条曲线:GDP名义增速、GDP实际增速和M2增速。

注释:按照目前央行的统计口径,广义货币供给M2 = 流通中现金+活期存款+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观察1995年至今的三条线的历史走势,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1.图中只有短暂的三个阶段(图中的1、2、3),M2增速低于GDP名义增速。这三个阶段的一个共性就是通胀压力很大(即GDP名义增速超出实际增速的幅度很高),所以央行为了维护币值稳定,主要是控制通胀,均收紧货币供给,M2增速下降,直到通胀压力消失。

2.当经济出现明显的下行压力时,尤其是GDP名义增速出现快速的下降(甚至低于GDP实际增速),央行一般都会快速增加货币供给。图中最明显的就是A区域中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和C区域的本世纪初的全球金融危机,随后经济增速一般都会出现明显的回升。

3.有两个区域有些特殊:

第一个是B区域,即2005年三季度到2006年三季度,当时通胀压力已经不小,但是货币供给增速竟然更高。我的理解是,2005年7月份人民银行启动了汇率改革,一下子释放了很强的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人民币成为无风险回报率很高的货币。所以境内外的持有外汇者只要有渠道,就拼命的找央行换人民币,直接导致外汇占款的快速增加。相应地,央行对货币供给主动控制能力大幅减弱,最后不得已采取通过大幅提高准备金率等工具来对冲外汇占款,以保证货币供给和经济运行尽量匹配。但效果似乎总是不尽如人意,社会对央行的质疑声也很大,但客观地讲,在货币供给主动权不断消弱的环境下,央行做成这样,已经实属不易。这也才有了后来央行一直积极推动的金融调控体系框架的转型。

第二个特殊区域D。是从2012年二季度开始的(当时GDP实际增速跌破8),货币供给增速没有出现明显收缩(目前M2的增速超出年初设定的目标值近两个百分点),但经济增速一路下降,今年更是出现GDP名义增速连续三个季度低于实际增速。同时,境内通缩压力增加,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加。如果从目前“一降双增”的情况来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显然是不足的,所以现在的货币金融环境一定不是适宜的。

明年的宏观调控要求央行必须改善“不适宜之处”,问题是怎么改善?我不知道,但隐隐有个感觉,我们已经运行20余年的中央银行制度下的货币调控是不是已经走完“上一程”,“下一程”的开启一定会有大动作,除非不想真改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