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政厅·场所|为了运动的空间?“运动+创意”园区的一日

张修枫
2016-01-04 21:34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运动”、“健身”逐渐成为城市的流行词。早在2009年,上海就有一家名为“运动Loft”创意办公基地”的园区,以“运动办公,健康工作”为定位,投入运营至今,已形成了一定特色和规模。作为一个关注城市运动空间的研究者,本人对这个项目充满好奇。

根据都市人类学的研究经验,带着“陌生人”视角,对当地的空间和人群进行现场观察,是了解一个对象最有效的方式。这也是进一步展开访谈、互动、诠释和反思性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础。

不过,这一次,本人并没有具体的研究问题或假设,也未进行任何求证或检验,只是想了解这个园区中的空间安排以及人群在其中的日常活动。本文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成果,而是以人类学田野笔记的方式,呈现这个创意园区的空间中的人群生活。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记录的是运动Loft创业办公基地一期园区中的日常情景。该园区的二期也已投入运营,但从空间布局上来讲,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且二期项目运营不久,并没有呈现出运动特色。故本文的现场观察主要在一期园区中进行。

园区空间概况

运动loft地图,作者自绘。

运动Loft位于一条名为景祥路的小路两侧,夹在花园路和同心路之间。东面的花园路通往虹口龙之梦、虹口足球场和虹口公园等商业区域,非常方便。西面的同心路边上,有一条小河泾,河道不太干净,有些漂浮的垃圾,但河水没有异味,且两岸绿化整治得不错,同心路上来往的车辆不多。

园区的南北两面基本是2005年前后建成的高层商品房住宅小区,仅在西北方向,即同心路的边上,有部分六层楼的老工房。整体上看,该园区的地理位置靠近内环高架和虹口足球场商圈,交通便捷,而园区周边住宅区的环境比较安静,颇有些闹中取静的感觉。

该园区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改造项目。我曾经听老虹口人讲,以前的中山北路花园路一带都是老工厂,还有些老棚户,环境很差。这里也曾是上世纪末虹口区最大的动拆迁改建工程。正如前面描述的,如今的花园路是一条商业地产与高层住宅聚集的道路,曾经的样貌已很难辨认。

但这个园区保留了当年的建筑结构,从外观上可大致想象以前的工厂格局。开发者在不改变建筑结构和基本外形的情况下,对建筑内部进行了精心的改造设计,不仅满足了商务办公的需求,也改变了旧式工厂原有的沉重氛围。在园区中行走,可以在很多小尺度的局部空间发现设计者的新意和灵动。

园区整体面积不大,走马观花把所有建筑物逛一遍,大概也只需二十多分钟。一条长度为两百多米的主干道东西向贯穿整个园区,主干道两端设有门禁管理进入园区的机动车,但对行人和非机动车没有任何限制,包括周边居民在内,人人都可自由在园区中通行。

园区内旧时浙江同乡会的遗址,成为别样的公共空间。

园区的主要建筑分布在主干道两侧。在园区西南角,有一排清末民初时候留下来的老门墙和碑石,上面的牌子介绍,这里是旧时浙江同乡会的遗址。但整体建筑已不存在了,门墙后面是一个小花园,摆放着一些桌椅,可供路人闲坐交流。此外,园区内还有一个连锁品牌的便利店和两家咖啡馆,便于园区内的上班族、运动爱好者和附近居民的小憩或聚会。整体上看,这是一个规划得比较精致和完整的商务园区。

围绕着运动主题,园区也确实设计了很多体育运动的空间。园区主干道被染成了田径跑道的颜色,地面上也有跑道长度的标记;旧有的两个大型车间和仓库被改造成运动场地,其层高适合于室内足球、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项目。场地条件既符合运动功能的需要,又产生了不同于专业体育场地的空间感,在我所参观的各类体育场馆中,这是比较新鲜的。还有一幢大型建筑的外墙,改成专业的攀岩墙,设有几条难度不等的攀岩道,适合不同等级的爱好者使用。

办公建筑内部也设有健身房、拳击馆和舞蹈教室等商业运动机构,还开设了一些体育运动用品商店。在园区的东侧入口与周边住宅区连接的小广场上,还有一些简易的社区居民健身设施,这些设施应该是由公共体育部门建立的便民健身路径,不在园区范围内,但与园区的运动主题相得益彰。从室内到室外,从场地到用品,整个园区提供了全方位的运动氛围。

园区内的日常活动记录

作为城市社会学者或都市人类学者,我们感兴趣的是空间中人的活动,尤其是日常活动。笔者选择了九月初一个晴朗的工作日,记录了从早到晚的几个重要时间段在园区中所发生的人群活动,尤其是跟体育运动有关的活动。

7:00-7:30

也许是因为路边的停车比较少的缘故,早晨的园区看上去空空荡荡。主干道上来往的人并不多,半小时内先后有六位晨练的人跑步经过,其中三位是结伴的中老年男性,看他们的动作和速度,可能是长年坚持练习晨跑的;一位中学生模样的胖男生在做25米左右的折返跑,跑得气喘吁吁;还有一位青年女性和一位青年男性,都是独自一个人在慢跑。

早晨的园区。

园区内还有一些遛狗的人,看样子都是居住在附近的居民,见到熟人会停下来聊两句,而狗狗们打闹的嘶叫声在早晨安静的氛围中显得特别刺耳。此外,还有一些穿着家居服的居民经过,手上拿着小锅子,应该是从园区一头穿到另一头去给家人买早餐的。

晨练的居民。

七点多钟,园区内的清洁工人已经开始工作。园区一角,保安队员在做队列训练。整个训练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每个队员都练得汗津津的,才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去。

在园区东口外的社区广场上,一开始只有零星几个人在做器械练习,到七点半左右,锻炼的人越聚越多,大约有三四十人,分成两队。他们应是固定时间聚在这里晨练的,有组织者招呼大家排队集合。一队以中老年女性居多,跟着音乐在做集体操,大家动作比较闲散,后排几位阿姨时不时停下来聊聊天;相比之下,另一支队伍中男性比例较高,练习的是太极拳、木兰拳等健身拳操,队员们的神情也比较认真。

9:00-9:30

随着上班时间来临,园区里穿梭来往的行人和车辆陆续多了起来。其中,有一部人应该是附近居民,借道走近路去坐车或买菜。到园区里来的上班族,穿着比较休闲随意,很少有穿正装的,也许与这里聚集的文化创意类公司的特性有关。一些人手上拎着早餐,咖啡馆和便利店中的客人也增加了,整个园区的氛围热闹了起来。

旧仓库改造的乒乓球馆。

九点钟起,园区内的室内篮球馆和羽毛球、乒乓球馆都开始开放,有专职的工作人员负责场地的秩序和收费。这些场馆白天收费不算高,但整个上午都没人来活动。

12:00-12:30

中午的时候,园区内来往最多的是送外卖的助动车,时不时有办公室内的工作人员下楼取餐。园区东口的广场上,有两个临时的小摊,卖炒饭炒面和凉皮之类的小吃,吸引了不少上班族来解决午餐。此外,咖啡馆和便利店里也聚集了不少人,还可以看到有些外国人在这个园区工作。

我坐在一家咖啡馆的角落,观察着进出的顾客。大部分人都是买一份快餐和饮料打包带走,坐下来的客人都是结伴而来边吃边聊的。由于中午客流较大,环境比较嘈杂,邻桌聊天的声音比较大。我简单“偷听”了一下,大部分聊天的话题都与工作或办公室八卦有关,也有人在聊绘画艺术、咖啡制作和出国留学等。这些可能是在这个园区的上班族平时最为关心的话题。

园区内的体育场馆还是冷清的,只有一张乒乓球桌上有两个人在打球。他们穿着比较适合运动的T恤和短裤,不过球打得比较随意,基本以来回拉球活动身体为主,说说笑笑比较轻松。

14:00-14:30

运动场馆中开始有了人气。室内篮球场内已聚集了十几个爱好者,有的在进行三对三对抗,有的在做投篮练习。还有几个女生在打球,无论运球还是投篮都颇具样式。边上的羽毛球、乒乓球场馆内,三片羽毛球场地已被人占据,白色羽球纷飞。

攀岩俱乐部的鞋柜。

两点过后,攀岩俱乐部和舞蹈教室都开门了。在攀岩区域,有两位初学者模样的人,在教练指导下做着基础攀岩动作的练习,还有其他工作人员在检查相关器具;舞蹈教室进出的都是穿着时尚的年轻人,有些坐在教室门口聊天,有些在对着镜子做分解动作练习。

园区内还有一个教育培训机构,也是两点左右开始营业。由于是工作日下午,没有学生,只有几位家长模样的人在前台咨询。从贴在门外的排课表上看,每天下午放学后和周末排满了各种中小学辅导课程。另外,园区内有些艺术设计工作室也开放一些小型展览给游客参观,我参观了一个主题摄影展,除工作人员之外,就只有我一个参观者。

回到咖啡馆,虽然没有午餐时那么热闹,但还是有不少人。不过跟中午情形不同,午后的咖啡馆似乎成了一个公共办公场所。有人拿着电脑在工作;有人似乎在谈项目,我听到了“互联网产业”和“合作模式”之类的词语;我在等待咖啡的时候,还发现柜台边的桌子上正在进行一场面试。从功能性的角度讲,咖啡馆在园区内确实起到了公共空间的作用。

17:00-17:30

此时的体育场馆已经非常热闹了,几乎每一个篮架下,都挤着好几个人在玩球,站在场地边上都可以感受到流汗的气息。羽毛球和乒乓球的场地也几乎全部被占满。在攀岩区域,所有攀岩壁上都有人在练习,教练们一边拉着保险绳一边大声地提醒动作要领,在地面上的休息等待区里还有不少人,有些像是学员在做练习,有些像是“资深高手”,不断讨论技术动作和攀岩道路的选择,还有一些带着小孩子的家长来看热闹。此时,恰好有一位练习者登顶成功,所有在下面的学员、教练和观众都为他拍手叫好,氛围十分热烈。

下班时分,从商务楼里出来的人越来越多。我留意观察下班的人群,几乎都是直接开车或走向地铁站方向离开园区的,只有两个人背着带有羽毛球拍的运动装备下班,但他们并没有进入运动场馆,也是径直离开园区走了。此外,教育培训机构的门口停着不少自行车和助动车,应该是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们。

19:00-19:30

夜幕降临,整个园区中最灯火通明的地方是篮球场地。尽管夜场收费较高,场内还是挤满了人。有一片场地上好像在打全场5对5的比赛,旁边还有观众算分和叫好,另一边几个篮球架下似乎都是打3对3的“斗牛赛”,还有其他队伍候着轮流上阵。篮球场中喧闹的场景与夜晚安静下来的园区形成了鲜明对比。羽毛球和乒乓球场馆也几乎满场,看来到这里运动健身的市民还不少。

但是,我注意到,晚上来这里运动的人似乎不是在这个园区工作或住在附近居住的居民,很多人都是自己开车或打车到这个园区的,到了现场再去厕所更换运动装备,运动结束后,则是还要匆忙赶着回家去。

此时,园区内除了个别行色匆匆借道园区回家的行人之外,大部分都是来这里休闲散步的附近居民。东面的小广场是广场舞的最佳场所,跟上海其他地方的情况类似,这里的广场舞参与者,以大妈为主,跟着音乐自娱自乐,氛围轻松欢乐。时不时有一些慢跑的人经过,还有一些遛狗和散步的人。

夜晚围观舞蹈教室的人。

舞蹈教室的透明大玻璃窗外面也吸引了不少路人,室内是一群嘻哈青年在练习各种有趣的动作,而室外的路人则欣赏着里面的表演,远远看过去,似乎是一个小小的互动舞台。

直至晚上八九点钟之后,运动的人群和休闲的居民逐渐散去,整个园区恢复了安静。

现场观察后的思考

选择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对这个园区进行观察和记录,是为了解人群在这个园区中的日常活动。当然,某一天的情况也许并不能代表整个园区日常运行情况的常态,我也没有进行任何调查或访谈来研究具体问题。只是,在笔记中,人类学的研究者会对观察到的现象做一些批判性反思。笔者在现场观察时,始终考虑的一个问题是:这样一个以运动和创意为主题的园区,究竟提供了一个怎样的城市空间?

园区一角。

在空间设计和建筑改造层面,这是一个成功的小尺度城市更新案例。在一个紧邻内环的城市中心区域,将一个老旧的工业厂区,改造成一个功能完善且在小尺度上颇具灵动性的办公商务空间,建筑设计上花费很多巧思。同时紧扣运动的主题,无论用旧车间和仓库改造的室内运动场,还是攀岩壁和其他体育用品商店,均给人一种感官上的新鲜感,在空间上营造确实体现出了“健康运动”和“创意办公”的元素。

就商务园区运营的情况说,虽然笔者并未进行调查采访,但通过观察保安人员在园区中执勤情况,以及公共卫生间的清洁情况,可以判断,园区的物业管理具有一定水准。

另外,从园区里罗列的公司铭牌看,招商情况也较好,确实吸引了很多文化、教育、广告和设计公司入驻,符合文化创意园区的规划。根据我的观察以及在网站上检索到的信息,大部分入驻该园区的企业,都是刚起步的中小型企业,处于创业前期。这倒是可以理解,因为这样的小型创意园区特别适合孵化小型创业公司,无论地理位置、配套设施还是租金情况,在繁华的上海中心城区内环边上,有这样一个商务空间,有利于多元化的创新产业发展。

园区一角。

但是,不知是否因当天天气尚热的缘故,还是文化公司特有的自由气质,我在园区内观察到的大部分上班族,都散发着些许懒散神情,甚至有一种萧条感,并没有贯彻运动创意园区的激情澎湃精神。

园区一角。

如果围绕该园区“运动办公,健康工作”的主题看,我认为园区设计者最初的理念并未很好地实现——这个判断也许有些武断,因为我不了解,入驻企业是否会利用园区的便利条件来组织员工的体育活动。但从观察到的情况看,在园区中运动的人群和工作的人群之间,并没有什么交集:上班族把这个园区当作工作空间,而体育设施则被外来的体育爱好者所使用。

事实上,该园区距离虹口足球场较近,自从前两年虹口足球场外围的运动场地调整之后,这里的运动设施就起到了代替作用,在周边的体育爱好者圈子中颇受好评。因此,尽管园区提供了良好的体育空间和办公空间,但这两个功能并未相互融合起来,或许还称不上真正的“运动办公”空间。

即便如此,还是不得不说,该园区的确提供了一片有趣的公共空间。首先,从空间的开放性和可达性上看,该园区24小时对行人和非机动车开放,空间对行人没有什么约束,而且,连接花园路和同心路之间的道路,大大方便周边社区居民往来交通——几乎在全天任何一个时间段内,都可看到借道穿梭的居民。其次,从空间功能看,园区内有不少可供行人停留的桌椅,还有咖啡馆、便利店和其他商业机构,人们休闲、社交、教育和购物等需求均可满足,比如孩子们在参加教育机构培训的时候,家长们就可以在园区中休息交流,如果经营得当,则可在园区内形成良好的社群效应。最后,园区的运动主题不仅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还可以吸引特定群体活动。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早就发现,运动不单单涉及身体锻炼,更多地起到了组织社交的功能,有助于人群聚集。因此,运动Loft园区实际已成为了一个跟周边社区融合起来的公共空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