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16世界经济怎么样,就看中国了

赛巴斯蒂安•马拉贝/美国外交关系学会保罗•沃尔克国际经济学高级研究员
2016-01-06 18:1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大西洋另一端的欧元危机,从安倍经济学勾起的希望到它带来的失望——曾经这个世界的经济震荡都来自发达国家。但2015全然不同了,虽然希腊险些跌出欧元区令人倒吸了一口凉气,但更大的震动来自中国——增长信心在2015年夏天突然坍塌,甚至引发了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恐慌,美联储在9月推迟加息的说明中也提到了中国经济驱动的不确定性。

2016年,和2015年一样,世界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中国。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世界经济3.6%的增长率预测(比2015年的3.1%略高)最终发生大偏差,那么导致这种偏差的一定不是发达经济体。

先来看看美国,主要经济体中前景最确定的一个。美国经济2015年的增幅为2.5%,2016年预计增幅差不多,为2.8%。鉴于美国目前通胀水平尚未达到美联储的目标线,2016年的加息会慎之又慎,以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美国的债务情况(包括政府债务、公司债务和家庭借贷)十分稳定,没有什么隐忧。金融市场也相对冷静,尽管2015年初泡沫还相当明显,但随着标准普尔500指数趋稳,市场也回归正常。目前看来,只有技术公司的估值仍然偏高。但这些热门公司多数为私人企业,债务负担也不重,即使遭遇重新估值,也不至引发大规模的经济下跌。

欧洲和日本的增长相对缓慢。尽管它们都面临深层的经济问题,但还不至于引爆大危机。2014年欧元区增长不到一个百分点,2015年略好,有1.5%的增幅,2016年大概也差不多。低油价、低利率、弱货币(有利于出口),有效缓解了欧元区的危机,在危机中遭受重创的西班牙、葡萄牙和爱尔兰已经开始复苏。当然,欧元区的问题还在——某些成员国政府债务堆积,而共同货币的天然弊端(对一些成员来说适当的货币利率,对另外一些成员来说,可能就偏高或是偏低了)——甚至可能再度恶化,但鉴于欧洲决策者们在避免希腊退出欧元区的问题上所展现的坚强意志,投机者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大规模做空欧洲经济。

日本仍旧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它的颓相显而易见——政府赤字高耸,人口严重老龄化,几乎让任何可观的增长变得不可能。但至少,日本政府不惮于直面问题。日本银行已经尽其可能来刺激经济,而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一旦批准生效,将为日本艰难的经济改革注入一针强心剂。没人指望日本会再现奇迹:2016的增长预期仅有1%,大大低于美国的,也不如欧元区的。但预期越低,失望就越小,不是吗?

这样,主要经济体中,就只剩下中国了。中国已经大幅减速——从2006-2014年近10%的年均增长率,降至2015年的6.8%。2016年,中国的增长预期为6.3%。怎么理解这样的减速?多达三分之一的降幅堪比1970年代的美国,而美国在那次减速后经历了十年的滞胀以及政府信用的坍塌。但对中国经济的担心还不止于此——目前的下行探底了吗,还是说,减速之后还有减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2016年世界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中国。

过去20多年,中国的发展建立在一系列不可持续的因素之上。其增长是出口驱动的,但世界能够消费的“中国制造”却是有限的;其追赶伴随着对西方科技手段的模仿乃至山寨,但随着差距的缩短,模仿也有穷尽的时候;其崛起与人口结构有莫大的关系,而这种被称为“人口红利”的优势也正在消失——近30年的计生政策,加上工业化伴随的出生率下降,致使中国的少儿抚养系数(少儿数量/劳动力数量)每况愈下。而当这些“少掉的”少儿变成未来“少掉的”劳动力,经济减速也就势在必然了。

此外,中国的高增长还建立在一种不可靠的环路上——以高投资驱动高增长;在高增长强化商业信心后,又会带来更多的投资。这种模式的持续基于一个前提,即投资出来的产品有人买。过去,中国认为高投资带来的高产能总能通过出口消化在世界市场上,但就像前面所说的,这个模式已经走到它的尽头。未来,面对这个消费压力的,将主要是中国家庭。

仍然有乐观的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客观地说,这很难。因为投资支出比消费支出更不稳定,换句话说,在消费支出拉起来之前,投资支出可能已经坠入深渊。更糟糕的是,投资支出在中国经济的占比很高——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3年高达48%,同一年,消费支出只占到36%。按照这个比例,当投资出现25%的下跌,即便马上能以25%的消费增长来对冲,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仍旧是一个惨淡的-3%。正因为如此,几乎所有高投资驱动的经济体在减速的时候,都重重地摔在了地上。

此外,中国的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是靠大量的债务来实现的,而这又是一个不可持续的回路。国有银行从中国家庭那里吸收了大量储蓄,仅支付微薄的利息,它们转手将这些廉价资本借给成本意识薄弱的国有企业。只要借贷和投资源源不绝,便能保证一定的增长率,进而将债务违约率维持在合理水平。然而,一旦资金流出现问题,企业债务将难以偿还,于是违约率提高,银行出现坏账。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本能反应是收缩借贷,但这样一来,生产将进一步萎缩,又会触发违约率的飙升。

结局就是,一路下行,减速之后,还是减速。2016年,IMF对中国的增长预期是6.3%,但实际情况可能更差,比如说增速降至4%。IMF之所以相对乐观,是因为对中国加倍下注的预期,也就是说增加借贷和投资。

加大投资有两种方式:(一)政府扩大赤字,刺激需求,带动增长;(二)重复其既往的操作,也就是引导国有企业扩大借贷和支出。但不管那一种方式,效果都是暂时的,而其结果都将导致中国本已庞大的负债规模继续扩大。根据中国经济问题专家Michael Pettis的估算,中国的政府债务是GDP的200%多。虽然我们很难去做直接的比较,但这个规模已经接近著名的“赤字大户”日本。下行,在所难免。

2016年,中国可以做的就是推迟经济着陆的时间——银行注资基础设施项目,增长将跨过6%的坎,就像IMF预测的那样。但也正如上文所说的,这种模式存在不可持续的风险,而负面的预期将导致资金外逃。过去十多年来,中国一直引领全球经济的发展。而未来,这一角色或将发生改变。2016年,世界经济是凶是吉,就看中国的了。

***

本文原题“The World Economy in 2016: Watch China”,刊发于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网站。徐子善编译。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