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市政厅|墨尔本CBD:宜居之城的核心(上)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张乃戈
2016-01-07 01:27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作为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的城市建设史仅有短短180年。欧洲殖民者最初于十八世纪末抵达墨尔本,并于此后数十年间先后建立多个小规模定居点。

墨尔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镇,始于1835年6月一个名叫约翰·巴特曼(John Batman)的殖民商人与当地土著人签订的购地协议。根据这份协议,巴特曼提议购买今日墨尔本周边约2400平方公里以及墨尔本东南远郊吉郎(Geelong)周边约400平方公里土地,建立一座新市镇。这份协议随后被当时的新南威尔士殖民地政府认定无效,但墨尔本作为一座定居市镇却得以保留。

如今为人们熟知的CBD区域,是墨尔本的中央活动核心区,提供了全市范围内最健全的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商务、办公、商业、文化、教育等城市功能;同时,这里也是墨尔本作为一座城市的起源地,见证了这座年轻城市过去180年间的变迁。

▲图一:墨尔本CBD区位。来源:谷歌地球,作者编辑

霍德尔路网:奠定城市百年发展格局

墨尔本市中心乃至全市的发展格局,可追溯至1837年由测量师罗伯特·霍德尔(Robert Hoddle)所规划的城市道路网格体系,即“霍德尔路网”(Hoddle Grid)。墨尔本开发之初仍属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管辖。时任殖民地州长的理查德·伯克(Richard Bourke)聘请霍德尔对这座新市镇进行规划,为其确定了市政路网及地块划分总体方案。这张城市路网由五条东西向道路以及九条南北向道路构成。

▲图三:霍德尔路网。来源:谷歌地球,作者编辑

霍德尔路网主路宽为1.5链(注:链,Chains,英制长度单位。1链为66英尺,约合20米;1.5链即30米),双向通行;四条东西向道路穿插于主干道之间,路宽0.5链,约10米,单向通行。霍德尔路网东西长1英里(约1.6公里),南北长0.5英里(约0.8公里),长边基本与亚拉河(Yarra River)平行,与1837年的地球正北呈顺时针8度夹角(即与当时的磁北向基本重合)。

▲图四:1837年罗伯特·霍德尔绘制的墨尔本市镇路网及地块测绘图。来源:维基百科

该路网将城区土地划分为32个长宽均为10链即201米的方形街区,而每个街区又被划分为20个占地约1920平方米的小地块,其中街角地块呈方形,其他地块为长条状矩形。

与北半球更为人熟知的纽约曼哈顿路网的规划初衷相似,霍德尔在规划墨尔本路网及地块之时,同样体现了城市服务于资本的属性,即将土地划分为足够小的地块,方便殖民地政府在短时间内将其出售给私人,一方面获得土地售卖收入,另一方面促进人口和资本的聚集。

有趣的是,规划完成后,霍德尔又被殖民地政府指定为拍卖师,亲自主持了最初的两次土地拍卖。最先售出的地块集中于柯林斯街(Collins Street)沿线及周边,而柯林斯街也成为墨尔本最先发展起来的街道,并短时间内吸引了医疗、法律、金融等高收入行业聚集。这种先发优势一直保持到今天,使其成为墨尔本租金最高的街区,街道沿线遍布甲级写字楼、奢侈品店。

▲图八:墨尔本发展之初,最初售出的地块。来源:谷歌地球,作者编辑

霍德尔在规划这套路网系统之时,墨尔本总人口仅有不到4000,充其量只能称为一座村镇;而时任州长伯克并未将墨尔本视为一座未来的大都市进行规划,因此当初不同意霍德尔提出的30米宽主路的建议,主张将主路压缩到20米宽(1链),且主地块之间的东西向道路应为10米(1/2链)。关于道路宽度的争议,霍德尔在其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

“当我于1837年规划墨尔本之时,我的建议是所有的道路均设置为99英尺(30米)宽。理查德·伯克爵士建议(在主地块中间)设置巷道作为马厩与临主路建筑附属用房的通道。而当我主张主路应维持99英尺(30米)宽时,却被州长要求将其改为66英尺(20米)宽。我坚持我的观点,并说服州长较宽的道路将有利于这座维多利亚未来之城的城市健康与交通便利。州长最终同意采纳我的方案,而作为妥协我也不再反对设置33英尺宽(10米)的巷道。不幸的是,这些巷道后来被当做了街道使用,大量昂贵的建筑沿街兴建。”

在当时看来,30米宽的道路对一座刚刚起步、尚未工业化的城市来说的确显得太宽了,要知道那时墨尔本主要的交通工具还是马车,绝大多数建筑不超过三层。正是霍德尔的超前意识,为墨尔本未来的快速扩张预留了充足的空间。可以说,霍德尔的远见奠定了墨尔本市中心乃至全市此后180年的城市发展格局,使其成长为现如今人口超过四百万的大都市。

至于那些10米宽的巷道,虽然霍德尔认为这是为了说服州长接受宽主路方案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且这些窄街道在后来城市发展中也确实一度造成了交通瓶颈,但实际上,这些人性尺度的街道与沿街建筑构成的独特城市空间,逐步演化为现如今墨尔本最具特色的街巷(laneway),并孕育出了独特的街巷文化。

这些遍布CBD的街巷聚集了丰富且多元的餐厅、咖啡店、酒吧,不仅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为上班族平日午餐、下班聚会提供了绝佳的场所,更成为墨尔本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全世界游客慕名而来。对初到墨尔本的人来说,如果拿不准吃什么,又想体验墨尔本最地道的餐饮文化,那么钻进这些街巷里,通常都会有意外收获。

说句题外话,与世界上其他大城市CBD被星巴克占领不同的是,墨尔本是本土咖啡店的天下。早期意大利移民带来的高超烘焙技艺,孕育了墨尔本独一无二的咖啡文化和遍布全城的大小咖啡店。外来连锁品牌根本不是本地竞争者的对手。

▲图十:原先规划的10米宽窄街已演变成独特的城市公共空间。来源:Skyscraper City

全球最宜居城市的CBD:功能高度混合的中央活动区

墨尔本CBD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范围内的人来此居住、工作、学习、生活,其高度混合的城市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在CBD2.4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着全墨尔本最多且收入最高的工作机会、两所全澳领先的大学、最丰富的购物设施、最具墨尔本特色的文化及休闲娱乐场所以及最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

▲图十一:从南岸远眺CBD东段。CBD聚集了众多跨国公司大型企业总部,如力拓(Rio Tinto)、必和必拓(BHP Billiton)、澳大利亚电信公司(Telstra)、澳新银行(ANZ)、国民银行(NAB)等。来源:Flickr

墨尔本CBD仅2.4平方公里,却有地下环线铁路及五座火车站为之服务。墨尔本CBD地下环线铁路是墨尔本大都市区及维多利亚州区域铁路网络的核心节点,于1974年开工建设,1982年开放运营。建设环线铁路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原先弗林德斯街火车站(墨尔本大都市区铁路枢纽站)和南十字火车站(维多利亚州区域铁路枢纽站)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是为居民、游客提供更便利的出行选择。环线铁路围绕着CBD铺设,其布点均匀的五座车站基本覆盖了CBD大部分区域;而墨尔本市政府及规划部门更是如教科书般地践行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交通为导向的开发) 理念,将CBD范围内大部分高强度开发集中于铁路站点400米服务半径区域内及周边。

▲图十七:环线铁路的五大站点400米步行服务半径即可覆盖CBD大部分区域。除斯旺斯顿街为公交及步行导向的商业街区实行严格的建筑控高以外,CBD范围内高强度办公、公寓及其他商业开发基本位于铁路站点400米服务半径内。

除了城市铁路网络,墨尔本最著名的交通工具莫过于有轨电车。墨尔本拥有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有轨电车网络,线路里程达到250公里,共有25条线路、1763座车站,超过柏林、维也纳、圣彼得堡等欧洲城市。墨尔本有轨电车年运送乘客超过1.8亿人次,有效连接了CBD与近郊区域,与大都市区铁路形成了有效互补。

▲图十八:墨尔本的有轨电车网络。图中路线最为密集的道路即为斯旺斯顿街。来源:维多利亚州公共交通部

为了配合墨尔本市中心提升公交出行比例的战略,维多利亚州公共交通部门于2015年1月引入了“有轨电车免费乘车区” (Free Tram Zone)。该区域基本覆盖了CBD及港区,乘客可以在任意时刻免费乘坐有轨电车。从2016年1月1日起,CBD的部分主要线路还将实行全天运营,以满足夜间居民、游客出行需求。这一策略将进一步提升CBD区域夜间消费活动。

▲图十九:有轨电车免费乘车区基本覆盖了CBD和港区。来源:谷歌地球、亚拉有轨电车公司,作者编辑

参考文献

Ÿ City of Melbourne (1997),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of Melbourne,

http://www.melbourne.vic.gov.au/SiteCollectionDocuments/history-city-of-melbourne.pdf, [Accessed: 29/12/2015]

Ÿ J. Williamson (1839), A Plan of Melbourne Port Phillip (Map), State Library of Victoria,

http://ergo.slv.vic.gov.au/sites/default/files/imagecache/download/vc000242-001.jpg, [Accessed: 29/12/2015]

Ÿ Public Transport Victoria, Melbourne Tram Network (Map),

https://ptv.vic.gov.au/assets/PDFs/Maps/Network-maps/Tram-Network.pdf, Accessed: 30/12/2015

Ÿ Wikipedia, Hoddle Gri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oddle_Grid, Accessed: 20/12/2015

(作者系城市规划师,关注城市更新改造、城市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硕士,曾服务于AECOM、仲量联行,现居墨尔本,就职于澳大利亚Urbis公司经济与市场研究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