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神探夏洛克》中“可恶的新娘”究竟要谋杀谁?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赵老实
2016-01-07 17:32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在《神探夏洛克》圣诞特辑里,夏洛克·福尔摩斯进入自己的思维宫殿,闯进了19世纪末的英国。他在那里遇到了死而复生的“可恶的新娘”艾米丽娅·瑞克莱蒂。在华生夫妇的帮助下,夏洛克逐渐发现这个案件与一个极端女权运动组织有关。

2015年,一系列反映女权运动及衍生角色的电影,例如女同性恋者(《卡罗尔》)、女战士(《疯狂麦克斯3》)、女间谍(《Spy》)、女机器人(《机械姬》)等集体亮相。

连《神探夏洛克》这样一个男人唱主角的电影也为女权运动唱了赞歌,看电影之前我真是万万没想到。

电影的开场介绍部分,编剧史蒂文·莫法特特别吐槽了近代英国男人不会做饭,家务全部由女人承担;接下来房东赫德森太太抱怨华生在给报社的稿子里自己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法医莫莉以男装出场,控诉法医行业的性别歧视;强悍的玛丽责问华生既不回家,破案也不带上她……本来该老老实实当绿叶的女性角色都像吃了枪药一样,在电影里争相发出“女权之声”。

尤其是一枪崩掉老公的“可恶的新娘”艾米丽娅·瑞克莱蒂,她的名字艾米丽娅(Emelia)则直接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女权运动领袖埃米琳·潘克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

正如电影描述的那样,在20世纪之前,女性在政治上几乎处于隐形的状态。

长期以来,欧洲教会和政府把男权(父权)称作“上帝的秩序”。妻子在家里不服从、抗拒丈夫的统治,不是家庭内部的冲突,而要被视为违背上帝的秩序加以惩罚。

新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说:“如果她们(妇女们)谈论家务以外的事情,对她们就很不合适了……女人就是为了家务而被造就出来的,而造就男人则是为了政治、为了世俗统治、为了战争和在法庭上的辩论、为了管理和领导。”

到了18世纪,宣称妇女在天性上劣于男性的“妇女天性论”在整个欧洲依然根深蒂固。妇女被限制在家庭之中,不仅没有公共生活,也鲜有受教育的机会。

在维多利亚时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就业岗位的增加,英国妇女的权利也扩大了。1870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行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走进高等学府;19世纪末,通过《已婚妇女财产权法案》,已婚妇女终于获得了可以独立支配财产的权利,而在这之前,无论何种出身的女性,一旦结了婚就丧失了公民权和财产权,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到了20世纪初,繁荣的第三产业为妇女提供了更多的走出家门的就业机会。

据统计,1911年英国女职员人数已有124843人,与之相较,每千个家庭中的女佣的数量从1881年的218人下降至170人。《唐顿庄园》中,Gwen积极学习打字和速记,希望能够离开庄园成为一名秘书的桥段,就是这个历史变革的反映。

《唐顿庄园》中,女仆Gwen(左)积极学打字和速记。

妇女经济受教育程度提高和经济独立的同时,女性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了。而获得与男人平等选举权,就是当时女权运动的目标。

至1894年英国地方政府选举法已经规定已婚妇女和单身妇女一样拥有选举权,然而国家议会却迟迟未对妇女敞开大门。甚至在1889年公开发表的《反妇女选举权宣言》中这样写道:“妇女由于体力或习惯不可能参加这些部门(议会政治、金融商业和管理国家)的竞争。”

起初,英国女性通过和平的方式发起请愿,或寄望于政党协商推动选举权问题。可是在议会的老爷们看来,这不过是一场可笑的过家家。大老爷们偏执地认为女性对人类文明几乎是毫无贡献的:“即使萨福从未吟诗歌唱、贞德未曾战斗、西登斯不曾演出、乔治·艾略特未曾提笔写作,人类的欢乐、知识与收获也不会减损丝毫。”1908年出任首相的赫伯特·阿斯奎斯更是露骨地说:“妇女对政治一无所知。”

在和平的请愿、演说等方式收效甚微的情况下,英国妇女在艾米琳·潘科赫斯特为首的英国社会政治同盟(WSPU)的领导下,转而采取激进的行动展开斗争。

妇女们虽然不像我们在《神探夏洛克》中看到的那样当街开枪或执行暗杀,但从干扰政治家集会、组织游行示威,到砸窗户、纵火烧邮筒、炸掉部长议员们的别墅……一点也没少干。联盟中的妇女广泛具有殉道者的狂热特征,在一次赛马大会上,联盟成员艾米丽·戴维森甚至冲到一匹国王乔治五世的赛马前面自杀,以获得舆论的关注。

柔顺的妻子变成了“可恶的新娘”,激烈的行动遭致政府的弹压,大批妇女被英国政府监视、拘禁。在监狱中,妇女们发起绝食运动继续抗争。政府则采用强制喂食的手段,或者在妇女体力不支时暂时释放,等身体恢复健康后再伺机进行反复逮捕,被称作“猫鼠游戏”。

在僵持之下,暴力恐怖袭击极有可能失控的时候,一战爆发了。在国家利益面前,艾米琳号召同盟停止暴行,积极投身战时工作中去,填补男性留下的工作。

也就是这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性战争让英国人看到了女性的力量。首相鲍德温评价道,正是英国妇女在一战中的牺牲,让反对妇女参政的抗议之声消融了。

战后不久,英国通过《人民代表权法》,给予30岁以上有财产的850万女性以选举权,作为对她们在战争中卓越贡献的奖励;10年以后,另一个《人民代表权法》给予全体成年妇女以普选权,女权运动的初步目标这才终于达成。

艾米琳·潘科赫斯特和英国社会政治同盟的故事,多次被拍成电影。2015年底上映的《女权之声:无惧年代》,再次逼真重现了这一妇女抗争运动。在电影中,艾米琳大声疾呼:“我们抗争,为了有一天,每一个出生的小女孩将享有和她们兄弟一样的机会。永远不要低估我们女性所拥有的力量。我们能够定义我们自己的命运。我们不是要违反法律,我们要制定法律。”这就是20世纪初女权运动的时代呼声。

这部电影在角色选择上颇有讲究,女权主义者艾迪斯的扮演者海伦娜·邦汉·卡特正是当年极力反对赋予女性投票权的首相阿斯奎斯的重孙女,而艾米琳·潘科赫斯特的扮演者梅尔·斯特里普,此前正好凭借在《铁娘子》中出演撒切尔夫人获得影后桂冠。这不啻于一个隐喻,没有英国女权运动的兴起,世界历史上怎么会有铁娘子呢?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