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超“疯狂烧钱”影响国足战绩?联赛就该为国家队服务吗?

葛爱平 著名足球评论员
2016-02-16 13:33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家 >
字号

【编者按】

当中国男足再度濒临世界杯预选赛出局时,中超联赛一个冬天就撒下了上亿欧元。

对于中超的大手笔,国外足球人瞠目结舌,而对于“深陷两难”的中国足球,外援的大批到来是否会继续让中国球员减少出场时间,从而影响国家队战绩呢?

从职业足球的发展规律看,美国大联盟、日本J联赛都经历了“烧钱引援”时代,但对于市场的繁荣和足球文化的培育,我们都需要一个更高水平的联赛环境。

那么,真正的职业联赛和国家队是什么关系,职业联赛的存在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国家队吗?

(本文系作者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葛爱平评球” ID:geaiping01)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职业联赛的商业属性应该是第一的。

职业联赛,就其本身而言,就是一个市场行为。中超公司也好,英超公司也好,其实都是企业,都是要到工商部门去登记的。既然是市场行为,赢利当然是放在第一的,这无可厚非。

中超公司其本质与我们所见的任何商业公司没什么不同,你甚至可以把它比作是一家饭店或者制造工厂。对于一家立志做成百年的老店来说,做大做强品牌,吸引最多的客户,争取更多的赢利,是生存的法则。

至于饭店或者工厂旗下员工参加厨艺或者车钳刨大赛获奖,那自然是饭店、工厂的光荣,也是企业对产品制造工艺精艺求精的必然结果。如果把它本末到置就大错了,没有一家饭店或者工厂是为其员工获奖而开的。

企业不是培训学校,这么说就都能懂了,这也应该能够解释职业联赛和国家队的关系了。职业联赛是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活,绝不是为国家队而活的。

联赛好了,水涨船高,自然带动国家队水平提高。有好的职业联赛,就会有兴旺的足球市场和商业价值,投资者和赞助商也会纷至踏来,也会有更多人参加这项运动。

当踢职业足球可以同考入名牌大学一样有着光明前程时,家长也就乐于让孩子去学足球,足球的后备人才就会有源源不断,青训的框架也就自然搭建,这是一个完整的足球产业链。

江苏苏宁俱乐部5000万欧元引进巴西球员特谢拉。

过去,因为中国足球管理层无能,假赌黑盛行,造成足球场门可罗雀,赞助商避之不及,踢足球不仅不能带来回报,反而遭来恶名。那是中国足球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是必须时时反思的教训。

如今,俱乐部花大价钱买来许多外国球星,振兴了中国的职业联赛,提高了中国职业联赛的声誉和商业价值,中超上座率已经排名亚洲足坛之首,赞助商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积极参与,5年80亿的这张巨额“订单”,确定了中超的商业价值的新起点。

中超的外援太贵,尤其是球星级的更是天价,是他们在欧洲身价的5倍甚至是10倍,这也不难理解:在欧洲他们是在世界的注视下踢球,来到与欧洲远隔千山万水的中国,只是在中超或者中甲的注视下踢球,注意力的级差所造成的身价折损,没有5倍10倍的“补差”是不愿意来的,当然,这个高价不能说是正常的。

为什么不正常?因为优秀的本土球员稀少,需要外援最大化地提升球队实力,完全是没办法的事。

但是,你却不能用行政的方式来干预,否则一定会坏事,就像过去管理者认为踢球体能不行就搞体能测验,头球不行就进一球算两,为保证国家队训练,国脚就不参加联赛,而给所在队加分,为国字号球训练让路把联赛要么只升不降,要么不升不降,搞得一团糟一样。

结果,非但国家队上不去,还把联赛也糟蹋了。

恒大4200万欧元买入哥伦比亚国脚杰克逊·马丁内斯。

如果为了让国家队的球员有球踢,有锻炼机会,限制俱乐部购买高水平外援,职业联赛的质量一定会下降。这是一个多米诺骨牌效应:职业联赛水平下降,必然会使联赛的关注度和市场价值下降,商业价值也下降,国家队球员锻炼机会是有了,但是低水平的联赛中能够有多少帮助呢?

因此,违背市场规律,让职业联赛陪绑国家队的所谓措施,是对职业联赛的伤害,到头来受伤的还是国字号球队。

让外援或者本土球员价格回归,减少对高价外援依赖的唯一途径,就是有更多更好的年轻球员后备力量的加入,就像日韩那样,不花巨额金钱购买外援球星,照样可以在亚冠上打出好成绩,而这有赖于一个兴旺发达的职业联赛。

职业联赛不是为国家队建立的,更不是为国家队服务的,而是依靠市场的力量自己存活并发展的。

轰轰烈烈的中超联赛不管从现实还是从长远利益来说,对于中国足球市场,甚至是对于国字号球队来说,只会造福,绝不是祸。

江苏苏宁俱乐部2800万欧元引进切尔西中场拉米雷斯。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