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返乡记|农村公路有多长,治理的责任就有多重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顾大松/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2016-02-18 21:56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为了让10岁儿子对老家有更多的归属感,我春节前一周就从江苏南京回到川南老家——宜宾南溪。

儿子上次回家过年时还小,对老家没多少感觉,只对他伯伯给了两次压岁钱念念不忘。这次回到老家乡下,儿子在姑姑家捡鸡蛋、赶鹅、放鞭炮,和表哥侄儿玩得不亦乐乎。问他老家怎么样?“非常好!”儿子喜欢老家,让我很是欣慰,他的户籍为“四川南溪”,这才名实相符啊!

南溪的古城门,《自古英雄出少年》等影视剧曾在此拍摄。

儿子忙于捡蛋赶鹅,而我则利用这段时间,对多年来一直关注的南溪老家农村公路建设做了一些走访调查,期望能进一步了解南溪农村公路建设的成就与不足,为自己从事的交通法研究增加素材。

最早对老家的农村公路有印象,是2007年至2008年南溪开展的农村公路大建设。由于时任县长曾任市交通局领导,南溪的农村公路建设得到高度重视,提出了“穷财政办大交通”的口号,从2007年初至2008年底,南溪全力实施交通大会战,实现了农村公路“五年规划,两年完成”的目标,共建成农村公路近800公里。

经过两年的高强度建设,南溪农村公路建设受到交口称赞。家乡农村公路建设的消息,也时常传到远在江苏的我这里。比如,表哥参加他所在村的公路建设,因砍竹修路被竹林主人打伤;村里的一位在外做工程的同龄人,捐资参建了部分通村公路,这位同龄人小时候曾和我一起走村串户“耍龙灯”,还一起被邻村的恶狗追过!

不过,去年澎湃新闻市政厅上发表的《农村公路从业者:农村公路看起来很美,隐患很大》(署名作者为“孤独的张飞”,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28015)一文,说的是江苏的事情,却也让我对家乡农村公路大发展后的交通安全有所担心。

为了较为准确地了解南溪农村公路建设,我在网上进行了一番搜索。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位网友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地方领导留言版上给四川省委王东明书记的留言,反映南溪区石鼓乡桂山村八组“几滩桥至满天星泥泞的乡村公路一直还是毛坯路,一到下雨天,附近的群众出行就得赤脚行泥巴路”,留言发出了这样的质疑:“南溪区撤县设区已将近5年,中央到地方年年加大对农村公路的建设力度,为什么到了基层就没有一点点动静,村村通也提了多年,但到了南溪区就变了样。”(http://bbs1.people.com.cn/post/129/1/0/152313865.html)

这样的投诉所反映的情况,与我印象中人们交口称赞的南溪农村公路建设成就有较大差距。于是,我将这一投诉发到高中同学微信群。

不一会儿,一位同学在群里上传了几张现场拍的照片,里面的农村公路仍然还是泥巴路。

人民网网友投诉的毛坯路。

上传照片的同学感慨:“以前国家倡导,要得富先修路。三十年前有句偈语:有路无人走,有房无人住。今天的农村印证这个景象,路修了,农村也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发展。川南农村至少在我眼里叫零发展。看起来很美的是农村修了好多砖房,但没有人住,几百年开荒拓土的水田长满荒草。我想这些现象才是与修路初衷背离了的。”

他的发言,在群里引发了热烈讨论。有同学以其他乡镇公路发展为例,提出了不同观点:“据我所知,长兴镇(南溪区的一个镇。作者注)的乡村公路修得较好。也部分实现了要得富、先修路的宗旨1.重物件的运进运出;2.方便了农民工进城打工(早出晚归的,挣了钱的同时也照顾了家里的老小);3.政策上正在帮助农民小田变大田,没有路怎么行呢?”

一位担任村长的高中同学晚上看到微信群讨论,上来发言感谢:“回家看了同学的聊天记录满感动的。作为一名农村基层服务者必须给关心农村的同学们点赞!”

他同时道出了人民网网友投诉那段路没有硬化改造的原委,与人民网上相关部门的回复内容基本一致:按照国家现行 “一村一路”目标,该村已达到通达标准,该段毛坯路不属于建设计划,群众若有建设愿望,只能采取地方自建方式,即群众自筹资金加政府补助,为此,需要所在村村民大会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形成修路及自筹资金的具体决议,并在自筹资金到位且存入村级专户后,申请上级按一定标准给予补助,方可启动建设。

“农村修路很不易,我用了16年的时间,才把全村的村社道修好。而农村公路建设的难点,就在群众的筹资上。”这个当了近二十年村长的高中同学感慨。

通过这位同学,我才得知,一位高中毕业后就没联系过的同学,在另一个村担任支书。他们村的农村公路建设也不错。于是,我们共同约好,一起到这位同学村里去,访友兼聊农村公路,一举多得。

见到多年未遇的老同学,很是一番感慨。当年他和我一起通过了残酷的高考预选——早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只有通过预选才能参加高考,很多同学高考卷子没碰到就毕业了——但是,他因高考期间鼻血不止,遗憾未能考上,又因家庭经济困难,放弃了再次复读,于是跟着同乡到广东打工,从事的是很特殊的行业——修墓。广东当地的旺盛需求与老同学的吃苦耐劳,使得他能较早改变自身的经济条件,当年镇上要他做村干部时,他提的唯一条件就是,允许清明前后两个月去广东打工!

担任村支书的高中同学。

聊起农村公路,老同学打开了话匣子,边聊边开车带我们看村里的农村公路。我从他的介绍及自己的观察,感到南溪农村公路建设的成绩很不错,也为老家农村面貌带来了很大变化。

首先,农村公路使得运输成本降低,农村房屋建得快、建得好了,直接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运输成本降低,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房屋建设方便了,漂亮了,同学所在村公路旁建了不少漂亮的农居。而一直困扰他的村里两户危旧房,也因公路开通,能够得以改造,解除了他的心头之忧——“每逢刮风下雨,最担心的就是这两处房子!”

路面整洁、标识清晰的农村公路。

其次,农村公路建设能推动农业生产的提档升级。农村公路修通、修好后,直接的表现就是农产品(如生猪)价格能卖高些,老同学就说,早年因运输问题,他们村的生猪收购价格要比其他村便宜好几角。而公路修通后,农田机耕道改造能够得以进行,有利于开展机械化农业生产,推动传统农业的提档升级。

进行了机耕道改造的农田。

最后,农村公路有利于引进新兴产业,“要致富,先修路”。农村公路修好后,也能发展一些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如该村的榨菜原料种植,就一直坚持了下来,同时也引进了一家专用于出口日本的刀具加工企业,目前效益不错。

一边聊着农村公路修建后发生的变化,一边和路上不时遇到的村民打着招呼,老同学像进入自己后园地一样自然。“现在村里又通自来水,又通天然气,这样的农村和城里有什么区别?”老同学自豪地说着所在的农村,让蜗居于城市的我很是羡慕,他这么多年来对农村工作的坚守与奉献,更是让我敬佩不已。

不过,乡道上迎面开来的一辆明显超载的电动三轮车,让我们将话题聚焦到农村公路的交通安全问题上。“类似这样的电动车,我们也只能提醒。”另一位同学则说:“我以前还在路上遇到过八十岁老人骑着电瓶车,在路中间骑行,好像就在自己家里一样!”我们在镇上坐下喝茶聊天时,看到的无牌代步电动车,更让人意识到农村公路修通后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乡亲大多认为,农村公路上的交通安全,是发展中的问题。一位在农村公路上有多年驾驶经验的同学就表示,无牌电动车的问题不是公路问题,而是生产管理的问题:“如果能够在生产环节阻止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车辆出厂,这个问题不就在源头上堵住了吗?”

的确,农村公路建设为家乡带来明显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所说:“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家乡越来越长的农村公路,意味着越来越重的治理责任。

据笔者所见,针对农村公路问题,应该重视以下方面。

首先,发动多方力量,进一步建好农村公路。如前面人民网网友投诉的石鼓乡毛坯路问题,不属于计划中的“一村一路”范围,需要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初步筹集经费,再由国家补贴支持修建。这种已有国家政策支持、但因村民无法完成初始经费筹集的农村公路建设需求,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支持,特别是要发挥从农村走出去、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人士的作用。正如古人俗话所说:“肉化了在锅里,修桥铺路是功德。”

其次,农村公路建设引发的出行问题,需要多部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不仅是农村公路上行驶的无牌电动车需要在生产环节严格监管,农村老人、留守儿童的出行问题,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留守儿童。因为农村公路出行便捷,许多农村家庭更加愿意将小孩送到教育质量更高的乡镇小学或其他村小上学。有的农村小学招生人数锐减,不得不撤并,这又使得更多儿童为上学而主动或被动通过机动化方式穿行于就学路上。以此,农村客运班线建设、校车建设及相应的交通安全问题就提上日程,需要多部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治理。

最后,农村的治理有赖于一批有责任心的基层干部的付出与坚持。这次和两位长年担任村干部的高中同学深度接触,才知道多年来他们的坚持与付出是巨大的:担任村支书的同学,担任村干部的条件就是每年两个月时间到广东打工修墓;担任村长的同学,则通过16年的不懈坚持,把所在村社的道路全修通。与他们的付出相较,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更多是向家庭与社会的索取。责任感是他们坚持农村基层工作的根本动力,他们走在村里环境优美的农村公路上,那份欣慰与自豪也是发自内心的。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