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研究已有三年,“现在还没有结果”

李军/中国环境报
2016-02-24 13:24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由于我国缺乏系统的长期监测,没有翔实的统计数作为做支撑,目前尚无法揭示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危害。为此,我国从2013年年底开始开展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及相关研究,有望解开雾霾影响下疾病发生的秘密,同时也为干预措施的科学性提供支撑。

那么,这项工作进展如何?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采访。

开展监测为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支撑

2013年12月21日,笼罩在轻度雾霾下的上海。  澎湃新闻记者 杨深来 资料

建立环境与健康监测网络是我国一项重要工作计划。

2007年,原卫生部和原国家环保总局等18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在行动策略部分特别提出,形成环境与健康监测网络,开展实时、系统的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监测。

近年来,我国许多省份秋冬季雾霾天气频发,导致的健康危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2013年1月我国出现持续大规模雾霾天气,成为启动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工作的最重要推动力量。

持续大范围的严重雾霾,引发了社会对健康影响的广泛担忧。但由于我国缺乏系统的长期监测,尚无法揭示雾霾特征污染物的健康危害。这就造成了连专家都说不清楚的尴尬局面。

因此,迫切需要开展空气污染(雾霾)健康影响监测,了解不同地区空气污染(雾霾)特征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为进行健康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专家表示,揭示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特征及变化趋势,必须在全国范围建立空气污染(雾霾)健康影响监测网络,通过系统、长期的监测,评估雾霾天气下特征污染物的人群暴露水平;评估人群健康风险及其特征;识别雾霾天气相关的易发疾病、敏感人群及区域差异,为采取针对性的人群干预措施,制定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曾向媒体透露,将在全国PM2.5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开展健康评价研究,计划3年时间、投入约五六千万元。工作人员将深入10个城市展开对病人的调查,同时大量收集资料,包括环保、气象的相关数据,进行一段时间的监测。经过科学研究和分析,完成基础研究。

最初的设想包括室内PM2.5污染研究、人群PM2.5暴露水平研究,从而得出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科学数据。以此数据为基础建立PM2.5健康预警平台,用数据说话,详细告诉人们如何避免健康受影响。如PM2.5到了多少数值的时候,患有哪一类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怎样避免。同时,在判定PM2.5污染比较严重的时候,将提前预警,建议公众减少污染排放。

这项工作到了2013年下半年有了实质性进展。当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发布了《2013年空气污染(雾霾)健康影响监测工作方案》,提出通过3年~5年时间,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空气污染(雾霾)监测网络。

项目得到了中央财政的支持,相关工作随之展开。

探讨雾霾成分与人群发病的联系

2013年1月13日,北京,雾霾天,一名男子在故宫附近抽烟。  视觉中国 资料

按照国家卫计委要求,项目首先锁定雾霾重点地区,最终目标是建立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

2013年,全国16个省辖市43个国家点开展这项工作;2014年,全国拓展到31个省辖市的73个国家点。到了2015年监测点增加到106个,据说今年还会再增扩。

监测点如何选定?专家告诉记者,在哪里设监测点并不是随意定的,主要根据PM2.5浓度来确定,轻污染区和重污染区都要兼顾。

如北京在监测点布局时,为确保监测数据更为精确,设点时考虑把北京“环”起来,其中既有尾气排放量较大、扬尘导致的粉尘浓度较高的污染区,也有绿化环境较好的居民区。目前,北京市疾控中心在全市11个居民小区设立了空气监测站点,派专人定期采样,并进行空气成分检测。

那么,这个项目与环保部门对雾霾的监测有何不同?据介绍,前者共分为四大块,第一块是资料收集,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气象资料收集;人口统计资料的收集;医院门诊资料收集;急救中心接诊资料收集等。

疾控部门与环保部门监测雾霾的最大区别是,疾控部门在监测雾霾天气的同时,还要监控全市二、三级医院门急诊量、不同污染日的呼吸系统疾病就诊人数等。

除了收集资料,还需对雾霾监测和成分进行分析。

记者梳理多地发布的消息发现,很多地方的疾控部门在每个月的10日~16日连续7天去监测点采样,每次采样时间不少于20个小时。如果遇到雾霾天气,则每天都需进行采样,监测PM2.5浓度。

据杭州市疾控中心环境与职业卫生所所长杨洛贤介绍,对于采集下来的样品,会进行32种成分的分析,这32种成分包括12种重金属、16种多环芳烃和4种阴阳离子。

通过对雾霾这32种成分比例进行分析,再通过整合来自环保、气象、疾控、医院等的信息进行比对,就可以形成一份雾霾与人群健康关系的分析结果,而且这份分析结果会是专门针对各地区的,对进一步开展雾霾研究,以及采取科学预防措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在空气检测方法上,我国现在通行的质量方式是膜式称重法,需要经历捕捉颗粒、晾晒、称重、分析等步骤。通过20小时~24小时的采集,空气中的颗粒物都吸附在试验膜上,工作人员对膜进行前后称重对比和成分分析,判断出颗粒物的浓度以及所含的不同成分。

第三块工作内容是进行小学生健康影响调查。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是2014年正式开始启动这项监测工作,南宁市作为监测城市,小学生健康影响调查一年做一次,冬季进行。自治区疾控中心的专家解释说,因为冬季是污染天气较多的时节,要在11月中旬做完。在监测点分别选择1所或两所小学,抽选三年级到五年级600名学生做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健康情况、家居情况、最近两周的发病情况、症状发生率等,其中再抽选150人做肺功能测试。

除了小学生,第四块工作内容是进行社区人群健康监测。在每个监测点分别选择1000名以上的社区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内容与小学生的相似,但一年需做两次,夏季和冬季各一次。

基础数据不足,其准确性影响因素众多

2016年2月23日,江苏连云港,市民在大雾笼罩下的赣榆区街头骑行。  视觉中国 图

初步结果尚需进一步分析研究

对于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曾表示,如果顺利,2015年年底应该有个结果。但记者发现,至今仍未见公布。

在雾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之际,这项大规模的监测研究项目被社会赋予了很大的期望,但却鲜有媒体跟进报道。

中国疾控中心的一位专家向记者表示,这项工作一直在推进,但其结果公布需要一个过程,现在确实还没有结果。同时,目前监测网点数量多,数据的量也非常大,需要认真细致地分析。最终的结果需要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统一发布。

记者注意到,很多地方疾控部门在其网站有启动监测工作的消息,以及一些地方卫生计生部门官网的技术培训等信息。

如浙江省疾控中心在官网发文称,中心环职所自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项目开展以来,通过协作高效的工作节奏和细致缜密的方案安排,从零开始,在全省5个地市同步开展推进采样和人群调查工作,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阶段性成果。

对这项工作,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表示:“国家对此很重视,投了很多钱,中国疾控中心也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客观地讲,很多因素决定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还不够好。”

同时,潘小川也表示,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效应关系重大,理应慎重对待。

此前,王宇曾表示,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目前研究已经做了两年,以后还要延续。这项研究已经在几十个城市选取样本,而且样本城市每年都在增加。

他称,以前我国从来没有在这方面做过系统研究,所以现在很多数据都没有。如上一年什么情况,几个月前什么情况,都不清楚。而一个肿瘤案例,与雾霾有多少相关度?与吸烟有多少相关度?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事,要在一个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以求一个科学的数据。

【专家说法】

健康影响与颗粒物成分密切相关

细颗粒物在空气悬浮过程中还会进一步吸附空气中存在的有机和金属等化学成分,以及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成分。  图片来自网络

颗粒物的健康影响除了与粒径、浓度相关外,还与颗粒物的组成成分密切相关。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副所长、研究员徐东群撰文指出,细颗粒物的主要成分包括含碳颗粒(包括元素碳和有机碳,元素碳主要产生于高温燃烧过程,有机碳则主要来自相对低温过程的不完全燃烧产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重金属等。

细颗粒物在空气悬浮过程中还会进一步吸附空气中存在的有机和金属等化学成分,以及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成分。

徐东群表示,颗粒物的有机成分可作为佐剂诱发哮喘或加剧变态反应性鼻炎的症状;颗粒物的多环芳烃含量与颗粒物的致癌活性相关;含有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颗粒物可能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

吸附有害气体的颗粒物可以刺激或腐蚀肺泡壁,长期作用可使呼吸道防御功能受到损害;颗粒物上的某些金属成分还有催化作用,可以使大气中的某些污染物转化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如以颗粒物为载体的SO2,可被颗粒物的金属氧化物催化为腐蚀性更强的SO3,从而加重对肺部的损害。

此外,某些颗粒物的成分十分复杂,其中多种化学成分可能还对健康具有联合毒作用。

【相关研究】

雾霾可能增加中风风险

市民在雾霾中晨练。  图片来自网络

美研究称,两者之间有关联性,但未证实存在因果关系

据参考消息网报道,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空气污染越严重,人们罹患中风的风险越高。

据负责这项研究的费城德雷克塞尔大学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副教授刘隆健说,在空气质量差的城市里,中风发生率明显要比空气质量好的城市高。

“这一差异在冬夏两季尤为明显,冬夏两季的空气污染物浓度要比春秋两季严重,且冬季的中风死亡率尤高。”刘隆健说。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项研究仅限于确定空气污染和中风之间具有关联性,并未证实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中风是全球第二大死因,仅次于心脏病。在美国,中风是第五大死亡原因,每年约有12.9万美国人死于中风,且中风还是致残的一大原因。

为了这项研究,研究人员收集了2010年~2013年间的空气质量数据,调查的污染物类型为可吸入颗粒物。这些数据来自美国1000多个县和中国的120个城市。

研究人员发现,每立方米空气中的PM2.5浓度增加10微克,罹患中风的总人数就会上升1.19%。此外,还发现,不同地区间PM2.5的浓度差异与中风指数也有关系。

刘隆健表示,在美国,南部的年均PM2.5水平最高,而西部的值最低。在被称作“中风带”的美国南部,中风发病率高达4.2%,居全美榜首。而西部的中风发病率最低,仅为3%。

研究人员还发现,气温似乎对空气质量和中风发病率亦有影响。空气质量的季节性变动部分要归咎于气候变化。

研究人员称,夏季雨天和风天较多,此类天气有助于气污染物疏散。高温会造成重要的热应力压力,或可导致中风发作,以及诱发其他与高温、空气质量相关的疾病。

报道称,虽然普通病人无法控制空气质量,但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和公共健康官员提供依据,以研发更先进的气候变化监测及预测模型,让病患者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

“空气污染、冬季极寒和夏季极热是导致中风的危险因素。”研究人员说,“患者特别是住在空气质量较差地区的年老患者,尤其应该注意空气污染和极端天气所带来的中风风险。”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心血管医学科学教授格雷格·福纳罗博士说:“虽然有一些研究已将心脏病发病率和心衰入院治疗率的上升与空气污染水平上升联系起来,但将空气污染与中风联系起来的研究却少之又少。”

格雷格·福纳罗称,已有证据显示,某些种类的污染会加重血管炎症,而这可能会令中风发病率上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