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个学术民工〡扩大内需:靠财政还是货币?

徐奇渊
2016-02-29 18:1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2016年1月26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可见,供给侧改革并不是要抛弃需求侧管理。而且,“适度扩大总需求”,也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配套措施。
但是如何适度扩大总需求?在这方面并没有共识,相关经济部门的决策者甚至有完全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货币政策应该在扩大总需求当中发挥更多作用,也有人认为应该提高财政的赤字率。

看不清当下,不妨来看看历史。

1985年9月22日,美、英、法、德、日财长齐聚纽约,会后签署的“广场协议”决定:日元与马克应大幅对美元升值。事实上,从1985年9月至1990年12月,两者分别对美元升值了43.5%和47.5%。同样经历了大幅升值(马克升值幅度更大),日本和德国经济的表现却是截然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央行采取了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期德国的货币政策却相当稳健,主要在财政政策、结构调整方面采取了应对升值的措施。日本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吹大了金融泡沫,但是在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

那么,日本央行为什么会采取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一,当时日本确实需要刺激内需,这一点在当时的日本国内各方都有共识。因为汇率大幅升值,日本的出口减少再所难免——事实也是这样,1986年以日元计价的出口贸易金额出现了两位数的降幅。因此,当时刺激内需基本成为了共识。

第二,日本央行认为刺激内需不能主要依靠货币政策。1985年10月,日本央行的前川行长召集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后来被称为“前川委员会”,他们在随后的1986年4月发布了《前川报告》。这份报告也完全认同扩大内需的政策,但是,报告认为过度依赖货币政策来扩大内需的做法是欠妥的。

第三,日本的财政部门则持有相反的看法,认为扩大内需应该依靠货币政策。日本的大藏省(相当于财政部)官员认为,当时的政府债务占GDP比例在50-60%之间,因此财政政策空间已经不大了(实际上从今天的标准来看还有很大空间,因为现在日本的这个指标已经达到了250%左右)。总之,当时的日本大藏省对于使用财政政策来扩大内需持否定意见。

第四,两勇相遇强者胜——作为实权部门,日本大藏省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而日本央行则缺乏独立性。在1997年日本央行法得到修正之前,这一点一直很明显。甚至历任的日本央行行长当中,就有三分之一之前都在大藏省工作过。所以,尽管日本央行认为货币政策主要应该负责稳定物价水平,并明确提出反对主要依靠货币政策来刺激内需的做法。但是,由于大藏省的强势地位,这些想法并未落实。实际上,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最终成了扩大内需的首选政策。或者说,后来刺激内需的重任主要就压在了日本央行的肩上。日本央行只能通过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内需,并直接催生出了不可持续的经济泡沫。

看看在德国的不同风景。

广场协议之后的同一时期,马克大幅升值,德国经济同样受到了冲击:1986年德国的出口受到明显冲击,1987年,德国经济增长率更是降至1.40%,与升值前1984年的增长率3.12%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随后德国经济强劲反弹,1988年经济增长率已经攀升至3.71%,1990年更是超过了5%。与日本不同,德国政府实际上采取了完全不同思路的经济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由于马克大幅升值,德国经济增长率连续两年出现下滑,但是在德国央行的坚守下,德国仍然维持了3%以上的存款利率,这几乎是日本同期利率水平的两倍。在财政政策方面,时任德国总理的科尔在财政政策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方面对企业和个人大幅减税,一方面也通过减少补贴等手段削减财政开支。通过这些方式,科尔政府减少了对经济不必要的干预。与此同时,科尔政府却更加注重对经济结构调整进行干预,例如:用财政补贴、直接或间接投资来资助一些利润率低、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一些生产行业;同时,也积极支持企业的研发预算,并向劳动者提供各种职业培训及其他形式的帮助,从而提高劳动者素质。

同样是广场协议,德国经历了阵痛后走上了繁荣,日本则在泡沫盛宴落幕后进入了“失去的时代”。以前,在历任日本央行行长卸任之时,都会有顶级画家为其作肖像画,并悬挂于央行主楼的大厅作为纪念。不过现在的26幅肖像,全部都作于20世纪90年代之前,据说每幅肖像画都值1000万日元。但是,从1998年松下行长卸任开始,行长不再享受这一待遇。这和松下行长在任期间的吏治事件固然有关,但是也反映出了舆论界对于货币政策当局的失望。实际上日本央行可能承担了过多的指责。当时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受到来自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力量的影响,非日本央行一己所能为之。

马克和日元大幅升值之后的同途殊归,从一正一反的两面揭示了:在金融开放、面临汇率大幅波动的过程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工应当明确,前者主要负责调节需求和经济结构,后者则以物价稳定、金融市场稳定为首要目标。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过度依赖于货币政策;如果财政政策空间尚存,就要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日] 宫崎勇 著;孙晓燕译,《日本经济政策亲历者实录》,中信出版社,2009年。

徐奇渊,《广场协议之后日本经济泡沫化原因再探:基于泰勒规则的分析》,《日本学刊》,2015年第1期。

说明:除了主要参考文献之外,本文的内容也得益于与以下人士的交流:日本银行岗崎秋实子女士,原日本国际通货研究所西村阳造先生。当然,文责自负。

—————

您正在关注“三个学术民工”第2期工程:本专栏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金融问题,由徐奇渊、杨盼盼、熊爱宗倒班为您特供。事实上,“三个学术民工”已经完成第1期工程——《抓住碎片:三个学术民工玩中国经济拼图》,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即将上市,敬请关注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