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IWEP国际经贸评论|中国贸易方式转变的建议

马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6-03-01 13:2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随着贸易结构转型的继续推进,我国贸易方式更趋合理。 许海峰 澎湃资料

从贸易方式看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主要特征体现在:一般贸易同比下降7.4%,所占比重为54%,较上年提高0.3%。加工贸易同比大幅下滑11.6%,所占比重为31.4%,较上年减少1.3%。一般贸易比重的提升显示出贸易方式更趋合理。同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物流货物进出口开始企稳回升,边境小额进出口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进口值,同比均出现大幅下降。

随着贸易结构转型的继续推进,我国贸易方式更趋合理。我们更应该明确,并非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比重此起彼伏就意味着贸易方式更合理,关键还是要看贸易结构的质量。低增加值、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贸易亟需转型和升级。国务院今年1月印发的《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推动加工贸易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以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调整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发展契机,创新发展加工贸易。这表明高质量的加工贸易也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

我国贸易方式转变的内外部条件

近几年,世界经济增长乏善可陈,新兴经济体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长速度持续下滑,全球经济前景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这导致全球需求疲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我国各类贸易方式进口大幅下跌,更是一般贸易进口下滑的主要原因。

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均大幅下滑,以及加工贸易比重的下降,不仅反映了世界商品价格下降的影响,更反映了我国发展加工贸易的条件和加工贸易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其中,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条件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加工贸易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在于发达国家大力推动的“重返制造业”战略,以及国际经贸新规则,所导致的跨国企业开始重新布局全球价值链。

国内方面,近些年来,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不断提高,而越南、泰国等国的劳动力成本还相对较低,这造成了一些外资企业将生产任务转移到上述东南亚国家。例如,原来“中国制造”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越来越多地变成了“越南制造”或者“泰国制造”。这种跨国生产任务的转移实际上已经改变了我国与上述国家贸易结构的变化。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较中国更具比较优势,意味着我国的部分出口产品会失去市场。这恰恰也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外部动力。从企业层面看,利用资源重新配置的时机,寻求价值链高端的生产环节。在这种“共享型”生产和贸易模式中抢占制高点,在一体化格局中获取更大收益。

国际方面,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后认识到制造业对本国的实体经济和就业的重要性,纷纷提出“重返制造业”战略。此外,国际经贸规则的改变,例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达成基本协定,也会导致许多跨国公司利用经贸新规则,重新布局全球价值链,以期获得经贸新规则的红利。

上述是我国贸易结构转变的内外部条件变化。要从本质上洞悉我国加工贸易增长疲弱,还须从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加以研判,因为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订单来源。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2015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直接投资流量预计上升11%,初步估计将达到1.4万亿美元。根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62.7亿美元,同比增长6.4%。这说明全球直接投资流量增长率高于我国吸引外资的增长率,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95.4亿美元,与2014年基本持平,占到全国总量的31.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吸引外资增长9.5%,说明低端制造业吸引外资出现下滑,而我国加工贸易中低端制造业占比还较大。从吸引外资的结构变化,可见我国加工贸易也发生着结构性变动,高端加工贸易在悄然增长。因此,为培育我国外贸新的竞争优势,应该逐渐转变过去“大进大出”为“优进优出”,以推进我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贸易方式转变的政策含义和建议

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2011年以来,我国结束了对外贸易两位数增长的快速发展时期,2015年更是出现负增长,这也是对外贸易继2009年以来的第二个负增长年份。尽管如此,我国对外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依然略有提高。同时,尽管我国在贸易额上取得的成绩不如以往那样引人注目,但是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不禁让人看到,这种转变实际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和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

由于我国各种要素成本快速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加工贸易方面尤显。尽管周边新兴市场国家工业化发展加快,劳动力成本也略有提高,但是其成本优势还是大于我国。所以,部分对成本较为敏感的产品订单出现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现象。客观来讲,我国现在亟需贸易结构转型升级,而转移出去的生产环节也为我国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全球“共享式”生产模式还将长期存在,在这个链条上如何抓住竞争优势并扩大更多增加值,是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重点。所以,针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应继续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加快推进我国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

为加快推进我国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方面,继续实施出口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政策,适度调控一些高耗能、低增加值产品的出口规模。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是今后我国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从制造和出口“两高一资”产品获得粗放型增长,到代工、贴牌生产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加工贸易产品,再到实现“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产品不断扩大,生产和贸易结构出现巨大提升。发展中国家需要通过技术、管理、创新等多轮驱动获得国际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促使我国企业朝着生产高增加值产品的方向发展,进而在全球生产体系中获得更多福利。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我国贸易结构的跨区域转移和升级。这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递度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鼓励中西部地区引进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加大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支持力度,做到降低物流成本、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对加工贸易的行政管理效率,简化加工贸易手续。此外,还要积极设法引进和承接技术含量较高的加工贸易企业,充分发挥其巨大的溢出效应,促进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升级。此外,我国中西部地区也要调整承接产业转移的出口扶持政策,利用好国家对加工贸易实施东部与中西部差异化政策所带来的机遇,研究制定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政策措施。

[本专栏由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IWEP)国际贸易室开设,解读国际经济与贸易大势。全球视野,中国情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