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幼儿看病4天花55万”上热搜,很多患了罕见病的孩子,根本无药可医

2021-09-09 08: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幼儿看病4天花55万”上热搜,很多患了罕见病的孩子,根本无药可医 原创 心怡 父母堂 收录于话题 #热点x关注 ,133个

近日,一张医院票据在网上流传,上面显示4天之内花费了55万医疗费,并配字:“震惊!1岁娃娃住院4天花费55万元”,引发关注。

媒体带上一波节奏,使得医院被怀疑用高收费“收割”病人,网友都来攻击医院。

后来,院方公众号澄清此事。原来2个月前,不满2岁的小花(匿名)因四肢无力,运动落后来医院求诊,被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罕见病,不及时治疗,随时有生命终止的可能。而罕见病的药价格就是如此“天价”。

治疗此病的药物“诺西那生钠”是唯一被获批治疗SMA的药物,被称为“孤儿药”,国内售价每支数十万元,与家长沟通后,签署知情同意后,院方才使用此药帮孩子治疗。

罕见病治疗药物因研发成本高,适用患者人群小,或者说“市场小”,所以能平摊到每个患者的用药成本就非常高。罕见病药由于收回研发成本较为困难,所以很多罕见病在研发阶段就有非常大的阻力,大多数罕见病根本无药可医,或者说,确诊都很困难。

人类有近7000种罕见病,仅有5%的罕见病有药可治。有的病,全球只有10例,在生活中很难碰见相同的“病友”,对它的研究也很少,医生也不知道怎么治疗。

纪录片《我儿患了罕有病》《天使综合征》为我们揭密了生活中罕见病家庭的辛酸故事。

1

贝斯兰氏肌病变二型

全球仅10例

这个在妈妈怀中好奇地打量周围街道的4岁小男孩叫“子进”。

他看起来与其他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他患了一种叫做“贝斯兰氏肌病变二型”的罕见病,香港仅此一例,全球不足十例。

子进到了一岁仍不会转身和坐起。一开始,医生说他可能发育迟缓。后来突然又说是一种病:“可能一生都要卧床,动不了。”

得知这个消息后,妈妈最难过的是:“带他来了这个世界,却像什么也无法给他。我宁愿不生下来。”

这种病的一大特征就是:肌肉功能受损,手脚无力。子进2岁才会走路,3岁才会握汤匙。

正常来说,1,2岁的孩子可以爬楼梯,而他做不到。爬楼梯时,他需要用力地握住旁边的扶手,颤颤巍巍地一点点往上挪动。

跑步时,好像“漂移”一般。

外表正常,不会受到“歧视”,但也正因如此,许多人不知道他的难处,看到他挡在前面慢悠悠的,会推开他,如果被推倒在地,因为手脚无力支撑,所以摔倒时会有头着地的危险。

因此我们总是可以看到子进妈妈总是追着孩子跑的场景。接受采访时也时刻关注,一看到孩子可能有危险,马上前去制止。

子进的智力没有问题,但他仍然在特殊学校就读。

一方面因为手无力,握不住笔,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普通学校,其他孩子不知道他患病,撞一下,他可能就会倒下,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老师或人手去照顾子进的日常需要。

在特殊学校,他可以接受物理治疗,言语治疗,适合他的成长。

子进妈妈说,让孩子入读特殊学校,最重要的不是学业,而是他能够基本照顾自己。

但这一简单的愿望,也面临着威胁。

子进吃着饭时,有时会突然睡着,“昏迷似的”。于是妈妈拉开他的嘴巴,或者是拍醒他,防止他呛到。

医生说是缺氧造成的。但是为什么会缺氧?这种缺氧和他的病有没有关联?却不得而知。他的病例,实在太少了,研究的资料也太少了。医生只能建议孩子睡觉时鼻子里插氧气机。子进用氧气机时,十分的不舒服,会哭闹。妈妈看着也十分心疼。

但是氧气机可以延续他的生命,可以让他等到研究成果出来的那一天。

子进的生日上,妈妈也有个愿望,“希望他长寿健康,我就很开心了。”

未知的症状,暂时无解的罕见病,让人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只要孩子好好活着,就是罕见病患儿父母最大的愿望。

2

CFC综合征

等了7年才确诊,智力仅8个月

黄子乐今年8岁,但他的智力相当于8个月大。他患的罕见病连中文名都没有,叫做“CFC综合征”。直到7岁,子乐才被确诊。在此之前,家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病。

CFC综合征全香港只有十多例,全世界大约有200例。

外观上,这种病会让孩子头发卷曲,没什么眉毛,皮肤粗糙。除了外表,这种病还影响脸部器官,心脏和皮肤功能。

子乐出生时,外表与别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吐奶很严重。医院只能把他定义为”容易吐奶的婴儿“。

大约8个月大时,护士发现他的眼球不停地转动,认为他发展迟缓。当时,父母带着他到脑科,遗传科,眼科,物理治疗,言语治疗求诊,到处求医问诊。

但最让她感觉绝望的是,连医生都帮不了她。

要是知道孩子得了什么病,起码会知道困扰自己的是什么,但这是一种连医生都不知道是什么的“怪病”,让子乐的家人好像在圆圈里打转,永远没有出口。

子乐的外婆问子乐的妈妈:“你是不是怀孕时吃错东西?”

子乐妈妈自己也自责:“为什么是我?为什么偏偏选中我?”常常想着如果他是一个正常的儿童,他们家会多么的不同。

子乐在吃东西时会同时呼吸和吞咽,所以食物落到气管,有时吞口水也会被呛到。

因为抽筋,小小年纪已经四次被送入医院“深切治疗病房”。醒来时全无反应,双眼张大,像跟外界失去了联系。每次抽筋,住院时间长,即使之前通过训练,在进食或走路上能做到某些动作,住院之后,情况又会变坏。

因为尚无根治方法,子乐父母帮他尝试各种训练和治疗,比如锻炼行走,拉筋,游泳,也尝试针灸治疗。

各种尝试的治疗之中,音乐是效果最明显,“起效最快”的一个。

只要他一听到喜欢的歌,就会“变一个人”。抽筋的症状就会缓解,开始笑。子乐爸爸说:“抽经时听到这首歌,他的脑电波就像连接上。可以立即取得他的注意力,集中力,让他恢复到正常状态。”

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治疗,子乐在生活中有了小小的进步。

比如给予妈妈的一个小小的反应,都会让子乐妈妈开心很久。

开始时没人帮助的度日如年,到现在虽然细微但是看得见的进步,子乐父母照顾儿子的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他就8岁了。

子乐妈妈被问到,“儿子患病,你是否埋怨?”她说:“我从来没有,因为我觉得上天安排这个孩子给我,一定是有原因的。”

3

天使综合征

无法使用语言、发育迟缓、异常脑电…

照片中的5岁女孩叫咏宁,患有天使综合征。又称快乐木偶综合征。这种病的一个特征,就是表面上很开心,总是在开心地微笑,但其实微笑背后,是严重的智力障碍,他们无法使用语言,发育迟缓,异常的脑电发放,尚无根治方法。

总爱笑的咏宁性格却是一个固执的小孩,极度需要安全感。只要她不喜欢的事,无论爸爸妈妈怎么逼她去做,她都不会做。

“她比较害怕陌生人。她的安全感,家里已经好一点,但如果人多就会焦躁。”

生咏宁前,夫妻二人曾做足了婚前,产前检查。出生时,咏宁顺产,足磅,身体一直都没问题。

她的妈妈说:“那是我人生中最美满的七个月。仿佛拥有全世界。”

但是后来医生发现,女儿迟迟未能坐稳,有发展迟缓的迹象。做过很多检查,都找不到原因。直到她接近两岁,才确诊是天使综合征。

知道的这一刻,空气好像静止了。

妈妈问医生什么是“严重智障”,什么是“只有一两岁的智商。”

夫妻俩都不愿在外人面前提及女儿的这个病,他们选择关闭心扉。

爸爸最初很介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但后来意识到只有自己接纳了孩子,这个社会才会接纳自己的孩子,于是开始直面女儿的病,做第一个接纳她的人。

有时,他们也无空去想别人的眼光,因为摆在他们面前的更大的问题是:如何照顾孩子。

爸爸Joson每天送女儿上学。中午用自己的午休时间接女儿回家,再回公司,每天大概只剩5~10分钟的时间可以吃口饭。

下班后,Joson还要带女儿去看中医。直到天黑才回家。

对于爸爸如此辛苦奔波的回报,还不懂怎么说话的永宁会在车上,笑着一声声发出像“爸爸”的发音。这足以融化爸爸的辛劳。

不过结束一天的忙碌回到家中,还没完。

因为天使综合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睡觉不会超过4个小时。每晚凌晨,她一定会醒,然后可能一整晚都不会再睡。每一晚,他们都要随时待命,“有时候通宵都没得睡。”

为此,家人还给她特地建造了一间专门用于晚上醒来后玩耍的安全空间。

咏宁最喜欢的活动还是在水里。在水里,她好像变了一个人,能做到许多在陆地上做不到的动作。

在陆地上,不会走路,转身,翻跟头,但在水里都可以做到。对于咏宁来说,水代表着她的安全感,在水中,她感到情绪稳定,放松。

在特殊学校,咏宁训练肌肉力量,平衡,第一次走路都在学校发生。别人学十次,她要学一千次。虽然如此,爸爸仍然鼓励孩子去一遍遍学习,不希望限制她的可能性。

而妈妈则希望,她的表达能力能高一些,有一天,可以通过语言完全的了解她。

夫妻俩仍在积极联络同样患病的家庭,并组织了一个基金会,至今他们已经成功联络上7个天使综合征家庭。

在互相的交流中,他们发现只是聊聊相同经历,就足以被疗愈。“像久别重逢的家人一样,可以互相支持。”妈妈Joe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人。

爸爸Joson也从一开始担心别人怎么看自己,拒绝显露悲伤,到后来主动分享:“我开始与人分享自己的事。”

他发现,说出来,别人都会很关心他,他也接受别人的关心,慢慢再站起来。

这个互助的过程,其实也是帮助他们走出情绪困境的过程。他们渴望遇见更多有相同经历的人,连结在一起。

比起无药可医的困窘,罕见病家也要面对社会接纳问题,与有相同经历的家庭连结在一起,是他们通向社会的一个出口。

这三个罕见病家庭的孩子,年龄尚小,等他们长大以后,也必定要面对独立接触社会的问题。在那时,若是支持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可以给予的,就是一份尊重。

- The End -

原标题:《“幼儿看病4天花55万”上热搜,很多患了罕见病的孩子,根本无药可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