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反家暴法,和你我有什么关系

冯媛 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共同发起人
2016-03-05 09:50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反家暴法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阻止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

3月2日,家暴法实施第二天,被拉进一个突发事件讨论群:一位安徽女孩有共同生活的女友,但不久前被家人要求结婚,逃出来后又被找回去,2月底摆酒举行了仪式,并在3月1日领取了结婚证。女孩和男方婚前签订了一个协议,包括三年不同房,各自经济独立等内容。根据女孩传出的微信,男方破译了女孩的手机密码,用手机中的聊天记录和照片为要挟,并强行发生了性关系。现在,女孩与外界联系时身边都有人,女孩的女友报警,但警方说已经和女孩的父母进行了确认,证实已经领取结婚证,此后再无消息。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了解家庭暴力,特别是精神暴力的表现形式,可以帮我们识别家暴,预防和制止家暴。家人强迫结婚、强行干涉恋爱和亲密关系、控制和限制与外界的联系、利用对方的聊天记录和照片做要挟,是精神暴力的表现形式;强行发生性关系,更是性质严重的暴力侵害行为。反家暴法对家庭暴力的定义,强调的家庭暴力的“侵害”的性质,而不是“伤害”后果,体现了国家对家庭成员人权保护的理念更进一步。这为我们理解接家庭暴力的实质、运用反家暴法,提供了一把很好的钥匙。

很多时候,家庭暴力的施加者、支持或帮助施加者的人,都没有认为那是在施暴,而是认为那是自己是作为家庭成员或家长的自然反应,是为了家人、家庭的利益,甚至是为对方着想、为对方好。这就需要我们广泛宣传反家暴法,宣传家庭成员的权利——免于遭受体罚、胁迫、干涉交往自由和人身自由、强迫结婚、强迫怀孕、强迫堕胎等权利,宣传实施这些行为是侵权、是家庭暴力行为,相信通过这些宣传,会大大有助于避免和缓解这类现象,即使不幸的事情发生,受害人或相关人也就会有勇气求助。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助人者、服务提供者能否给予恰当的帮助。反家暴法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阻止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作为路人甲,作为邻居、朋友、同事、同学,我们可以怎么帮助到受暴者或者目睹儿童呢?首先,我们可以尽力帮助中断暴力,如通过敲门、按门铃、借东西、查看房屋漏水等理由,打断正在发生的暴力给受暴者一点时间,至少能了解第一现场,确认是否报警。其次,我们可以借聊天等机会表达自己对暴力的不容忍态度,以及对受暴者的理解和支持,让隐蔽之中的受暴者知道谁在需要时是可以关心和帮助自己的。

上面这个事件中,警察接到求助后,确认是领过结婚证就再无下文了。警察是否分开询问过女孩及男方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否有恰当的记录?如果警察仅仅确认领了结婚证就以为万事大吉,恰恰就是让那位安徽姑娘处于更加无能为力的局面,等于迫使她“认命”。我们都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家暴受害人为了避免之后的暴力对待或不利处境,会帮施暴者或其他协助施暴者的家人说好话,甚至会表白自己没有遭受不当对待。如果这时警察信以为真,传递的恰恰是让施暴者以后放心继续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并更有技巧地施暴,让受害人更难以求助,让外力更难以介入去缓解和消除暴力。所以,恰当的出警方式是分别询问当事人事情经过,在记录中明确记录谁有何种行为而不是笼统称之家庭纠纷。按照反家暴法的规定,对于不构成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范围的轻微家暴,可以出具告诫令,以防止之后暴力继续发生。如果当事人需要医治或庇护,警察应当予以协助、转介。

同样,如果是居委会、村委会、工青妇或残联、说害人或加害人单位接到求助,按照反家暴法的规定,这些机构需要对受害人给予必要的帮助,对加害人进行相应的批评和处理;这些机构,包括学校、医疗结构发现未成年人或没有或不完全有其他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遭遇家暴或疑似家暴,还有报案的义务。同样,在询问时,不要问“为什么”而要问“什么情况”,因为问“为什么”,容易将暴力的诱因当原因,容易给施暴者找到借口、让受暴者自责,从而避重就轻让家暴行为有了理由、将焦点转移到对受暴者的审查。而问“什么情况”,则有利于了解谁施加了暴力,施加者应该停止暴力、不再暴力,甚至应该为暴力承担责任。助人者需要避免用自己的观念去投射他人,一定要注意别去批评或暗示受害者、避免有意无意的指责受害者,这样才能减少受害人求助的顾虑,并避免客观上默认和纵容施暴者的局面,这样,接待记录也才能避免不分是非”家庭纠纷“,而能具体体现行为的性质,有助于进一步预防和处理家庭暴力。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觉得自己不施暴不受暴也很少目睹家暴,似乎家暴事不关己。其实家暴受害者可能就潜伏在你身边,如果你有心,可以在平时聊天时在谈论时讲一些识别和应对家暴的话题,提示周围的人谈到家暴时不要认为受暴者“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不要认为被家暴是受暴者的不光彩,而是表达对暴力的谴责,就营造了一个友善支持的小气候,受暴者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就能积攒勇气去求助。

一部法律,只有通过人们的广泛了解和运用,才能发挥作用,才能促使有关部门更好地贯彻实施,才能让所有家庭成员的权利在实践中得到实现,让每个人都享有平安家园。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