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因涉毒被查的傅艺伟,曾演过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婆媳剧

沈河西
2016-03-04 16:08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大陆女演员傅艺伟因涉嫌容留他人聚众吸毒被查,想不起她名字的网民们都唏嘘:是她呀,她当年超美的啊。对于新新人类来说,51岁的傅艺伟早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人物。

媒体说起她吸毒的事情时,给她的身份定语是“最美妲己”,但实际上傅艺伟演过的另一个角色更重要——1998年《婆婆媳妇小姑》里的儿媳妇于小娇。那是海派电视剧的黄金年代。

傅艺伟饰演《婆婆媳妇小姑》里的儿媳妇于小娇

今天,婆媳大战已经成为家庭伦理剧的主要内容。江海洋导演、王丽萍编剧的《婆婆媳妇小姑》则是始作俑者。

对于中国的电视剧历史来说,傅艺伟在《婆婆媳妇小姑》里扮演的于小娇一角重新定义了改革年代的媳妇形象。从于小娇开始,中国大陆银幕上的媳妇们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往回看三十年,你难以想象文艺作品里会有一个儿媳会取一个“于小娇”这样的名字。人如其名,剧中的傅艺伟最大特点就是城里女孩(或想象中的上海女孩)所特有的娇气。当然,在曾经的社会主义文艺里需要被大批特批的娇气放在这部电视剧里,开始被正名。这是一个城市化的、代表着摩登上海的新型儿媳形象。

《万紫千红总是春》里渴望投入到大跃进生产前线的媳妇王采凤(张瑞芳 饰)
在前三十年的银幕上,我们看过了太多以劳动美学为参照的媳妇形象,譬如《万紫千红总是春》里渴望投入到大跃进生产前线的王采凤,《千万不要忘记》埋头于工厂劳动的姚玉娟。无一例外,在这些戏剧里,儿媳往往不是剧中的中心角色,儿媳冲突也不作为剧中矛盾冲突集聚点,因为在剧中,儿媳的活动主要在工厂、单位这样的公共空间里展开,而家庭本身也没有和公共空间截然切割,而更多作为公共空间的延伸而存在。

《渴望》里的刘慧芳(张凯丽 饰)
而在1990年代初的《渴望》里,媳妇的形象就开始变了,家庭开始获得独立于公共空间的地位。在美国人类学家罗丽莎看来,刘慧芳是“回家后的雷锋”。社会主义新人的伦理建设需要在家庭空间内重新展开,政治因素的退场,在家庭内部做一个好人成为新的政治和生活伦理。可以说,刘慧芳是介于张瑞芳和于小娇之间的人物。
从左至右:剧中的媳妇、小姑(杨昆饰演)和婆婆(郑毓芝饰演)

当年,像《婆婆媳妇小姑》里,婆媳间的矛盾表面上看来固然是千年难题,放在1990年代的改革背景下,这对矛盾的特殊性更在于这是“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所塑造的生活伦理间的冲突。婆婆遵循的是典型的社会主义时代的生活伦理,崇尚节俭、朴素、耐用的生活哲学,而媳妇的举手投足则已经是1990年代方兴未艾的消费社会的生活伦理。

当年,很少有电视剧像《婆婆媳妇小姑》这样如此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个冲突。譬如,剧中有一幕,婆婆看到媳妇的丝袜破了,然后全给她缝起来了,结果媳妇不知道就穿去上班了,被同事一顿嘲笑。

当然,今天的中国电视银幕上已经很少上演“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的审美冲突了。但代际间的审美冲突已经弥合了吗?似乎并没有。譬如每到逢年过节,就会有这样的帖子:这就是奶奶带孙子的下场,一不小心就变这样了。再譬如,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上海女友被未来婆家一顿年夜饭吓得立马分手的假新闻,虽然新闻是假,但之所以引起社会大讨论与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状况不无关系,这隐隐约约间也是两种生活伦理间的冲突。

对于家庭伦理剧来说,由于城乡分野造成的审美价值冲突本可以成为戏剧冲突的张力,但今天的中国电视剧似乎已经率先完成了城市化。在《婆婆媳妇小姑》的年代,社会主义时代所塑造的生活记忆、生活伦理可以与1990年代的消费主义伦理相抗衡,而今天电视屏幕上的婆媳大战更多时候只是单纯的利益层面的争夺。

对于厌倦了婆媳大战的观众来说,不妨回头再看看当年这部《婆婆媳妇小姑》,那是婆媳冲突最好看、最真诚也最市民本色的年代。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