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Z博士的脑洞|三大评级机构,我也不care

万喆(特约评论员)
2016-03-22 17:41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穆迪下调了中国的评级。对这件事,楼继伟说,我不care。

开心。我赶紧上网搜楼继伟发言时的图片。

要知道,据说,四十岁以后人的长相就由性格决定了。楼继伟以作风特立著称,所以,他根本长了一张“我不care”脸。如果又能在正值他说“不care”之际,摄影记者捕捉到一张眼神锋利的45度侧脸照片,想必一定能够成为表情包界的神来之笔和镇山之宝。

绝对秒杀三大表情包巨头,尔康三尺二的大鼻孔,咆哮教主山崩地裂的血盆大口,以及白玉堂句读大如斗的“试问苍天绕过谁”。

没错,这也正是穆迪们最爱用的表情包哦。

评级机构们的尔康表情包

鼻孔。大鼻孔。超大鼻孔。

为啥尔康鼻孔特别大?因为他头仰得太高。

和穆迪们一样,谁让人家这么根正苗红有资源有背景有名声有地位呢。

在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里,信息的充分获取变得越来越难,对这些信息的搜集、研究、分析已经超越了个人和单个机构的能力范畴,需要专业机构和人士系统性完成。尤其在结构性金融大行其道的今天,意味着所有信息都和金融产品一样,有着复合型复杂型的结构,对于诸如RMBS、CDOs等穿了八层马甲十层花袄的产品,普通人和机构既缺乏强大的数学能力,又缺乏必要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抽丝剥茧的深入了解。

信用评级机构应运而生,并在现代金融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常被描述为市场的“看门人”,旨在运用专业经验和见解使投资人更好的理解相关风险。其以中立的第三方的角色提供发行人及其发行证券的信用风险的媒介。

信用评级在私人领域广为使用。评级是投资基金内部的权限指南依据。很多私人合约中也有“评级触发”条款。即使回报率更低,投资人往往也情愿购买有较好评级的债务证券。

不仅如此,评级也被官方正式应用,成为对相关金融机构持有资产的信用价值和信用风险监管根据。诸如美国联邦和州的监管者以及国际组织也常常将评级机构的结果当做监管标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2002年报告显示,有8部联邦法律、47部联邦监管规则、100多部地发行法律和监管规则将评级作为监管基准。

我不care表情包之呵呵哒

尔康表情包的问题看起来是鼻孔,但其实是自以为是莫名其妙就站到道德高地高大上自居的人生态度,不管是耍温柔耍蛮横耍戏谑,都是端起架子耍情操,才能够把“像我这么诗意,这么温柔,这么体贴”说的这么字字铮铮,如骨鲠在喉。

评级机构最引以为傲和最受膜拜的无非就是“中立”的道德情操。然而,它们不过是几家私营、营利性的机构。

评级业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早期,评级机构是靠出售信用评级手册和分析报告给投资者,并向其收取费用来维持运营的。这一时期,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及其评级结果的独立性、公正性与可靠性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但随着复印机等应用的普遍化,信息分享技术不断提高,基于分散人群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从1970年开始,评级机构凭借已经获得的巨大影响力,开始转向被评级对象收取费用。评级机构的盈利对象变成了大机构,信用评级实行有偿评级,也就是“发行方付费”模式。

现在,投资者可以无偿获得评级信息了。但是评级机构理论上是代表投资者的利益,其利益却是由发行商代表支付的。2003年穆迪来自结构化金融产品评级的收益达4.6亿元,1996--2003年保持30%的增长率,惠誉从结构化金融产品评级中获得的收益占总收人的比例高达50%,标普的情况基本类似。

但这本身就潜藏了许多冲突。从2003 到2006 年间,穆迪公司的股价翻了三番,而这主要是源自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火爆增加的收入。当2007 年穆迪公司提高了评级标准,其在商业抵押贷款评级市场的份额迅速从75%下降至25%。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导致评级机构的评级标准存在“竞次现象”。从而阻碍了评级机构做出准确诚实的评判。

呵呵哒。

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这是天然的缺陷,话说的再硬,节操能不能也那么硬?

评级机构们的咆哮教主表情包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当你掌握了市场上谁能够谁不能够AAA的时候,你的啊啊啊就很难显得不振聋发聩地动山摇引发全市场的啊啊啊啊啊啊啊了。

评级机构在各种经济金融危机中都扮演了不可小觑的角色。

对1979--1999年的评级数据分析表明,主权信用评级在预测当时的货币危机上系统性失败,而评级降级的放大作用对于新兴市场的冲击尤为明显。

98年亚洲危机爆发后,评级机构大刀阔斧的一夜间便将东亚许多国家的主权评级降低,加速危机的推进,从危如累卵迅速变成溃不成军。而金融危机前,信用评级机构却完全没能通过评级向市场发出警告。

2009年底,穆迪、标普、惠誉等评级机构频频出手调降欧盟成员国及其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欧元立刻风雨飘摇,欧盟解体的传闻一浪高过一浪。

2008年金融危机更是评级机构的大舞台。如果看一下2005年到2007年期间,标准普尔给与“AAA”评级的住房贷款抵押支持债券(RMBS),就会发现,其中75%以上在2010年7月的评级中被降低到可投资的“BBB-”级之下,也就是“垃圾”级。这样颠覆式的全面性的降级事件,既然不可能是所有的债券都被换过了,或者所有专家都被换过了,或者所有模型都被换过了,或者是小宇宙爆发或者大宇宙转换,那么只能说明,危机爆发前,评级机构给予了大量虚高评级,严重误导了投资者,为次贷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危机发生后,评级机构为了保住声誉,又急遽下调信用等级,加剧了危机恶化。

我不care表情包之不约

如日中天的AAA,还是深不见底的啊啊啊。为什么?

其实,即使剔除受评人支付费用而产生的的压力,评级机构仍然压力山大。

或许,以巨头而言,它们不会为五斗米折腰,但是十斗米呢?一百斗米?

某些评级机构的主要股东根本往往就是其信用评级的评估对象和费用的支付者。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信息服务机构,这算不算评级机构的股东构成与市场交易方产生了可能的利益冲突?或者说,算不算股东与其评级活动和被评对象有了关联交易?2012年3月纳斯达克数据显示,穆迪母公司的大股东中就包括了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高盛等身为次贷债券的主要发行人的华尔街几大投行。

评级机构自己的业务参与度也远超一纸报告。评级机构在受评证券的发行中往往相当“积极”。当今评级机构也向被评对象提供有偿的结构化设计服务,通常参加与发行人、承销商的共同讨论,对受评证券的交易结构以及分层、信用增强的技术操作提出建议。也就是说,这些被评级的产品,很有可能,就是他们自己设计的,至少是参与和辅助设计的。

因此,这些被冠以评估服务、风险管理和咨询服务名头的“服务”,很难不隐含一种变相的“承诺”。

看来,评级机构告诉你的最重要一点是,想做对的事?要找对的人嘛。

这大概就是基础资产被不断打包和重组,现金流不断进行分割和重构,对于林林种种过于复杂的结构、庞杂的模型以及加长的风险链条,评级机构却一直对其蕴含的风险视而不见的原因吧。

这大概也是诸如安然在破产前五天还维持着可投资评级,高盛的“财务设计”能让希腊之类能够成功进入欧元区不被发现巨大财政黑洞的原因吧。

只是,有危机,迟早要到来。马后炮,终究只是马后炮。

你贪,我也不瞎。不约,我们不约。

评级机构们的白玉堂表情包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评级机构敢发这种表情包是有信心保证的。

金融稳定论坛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在受七国集团(G7)委托所做的研究报告中这样总结:“信用评级机构的不良评估不但促进了金融系统动荡的形成,并且加快了动荡的演化”。

但评级机构声称,他们是公正的,因为信用评级结果是公开、直观、连续的,其可靠性随时受到市场的检验,评级机构不得不恪尽职守,小心谨慎地维护并增进其“声誉资本”。换言之,我们是市场的,所以我们是清白的。

怪我?你告我咯!

事实上,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诉讼针对的目标从原来的抵押贷款银行、投资银行、发行人转向评级机构的不在少数。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当评级机构作为被告时,它们声称其核心职能与新闻工作者并无差异,大家都是处理信息的嘛,因此,评级机构是新闻出版业成员,有权援引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谓“言论自由”的超大帽子保护。

当评级机构不是一方当事人,但是被法庭要求提供其在给诉讼当事人发行证券作出评级时所收集的信息时,评级机构便根据新闻保护法有关新闻报道不受追究以及保护新闻来源的规定,享有“新闻特权”。

当美国政府2010年颁布了一项《多德佛兰克》法案保护消费者,要求信用评级写入证券的注册声明或发行书内时,评级机构因可能承担的评级失实责任而拒绝这么做,导致很多新债券因此不能销售。最后,此条款只好无限期搁置。

我不care表情包之静静的看你装

什么?所谓声动九州气吞万里一语定乾坤的权威机构只是我想唱歌我就唱的财经媒体吗?

诚如惠誉总法律顾问曾经的经典解释,评级机构给予的字母表示的评级,不过是“世界上最短的社评”。

而“免责”或来自于“垄断”。

SEC于1975年认可“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为“国家认定的统计评级组织”(NRSRO),并明确地将NRSRO评级结果纳入到美国证券交易法规体系。美国资本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融资市场,而在长时期内,“三大”评级机构的主要业务所占市场份额都在95%以上,并通过在世界各地开设分支机构,对其他评级机构或控股、或收购,进而垄断了全球评级市场的话语权。其它国家评级公司要通过SEC的审批则极不容易。

而“垄断”则来自于“互利”。

运用客观中立超然不可控的评级机构发动金融市场的风暴最为合适不过了,将这种“特权”括入囊中美国当然是当仁不让。

而对于评级机构偶尔触犯美国利益的时候,美国政府则一定会毫不留情的把这种不够客观中立超然的不可控萌芽扼杀在摇篮中。比如,标普曾在2011年8月5日首次调降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于是美国财政部发难,指出标普赤字计算有错误;随后,国会议员感情牌大力抨击标普;SEC立刻出动,除了审查评级模型,还调查是否涉及内幕交易;标普总裁也被取代。此后,美国政府债务持续增长,主权信用评级却坚如磐石。

当然,对于中国这种国家,就不说别的了,甚至出现过中国铁道部主体的长期信用都高于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呢。

静静地看你,装,继续装。

后记

我不care,这是一种态度。扔表情包,这是一种态度的表达。

但是背后,却需要万万千千的“我care”做得起支撑。

洞悉国际信用评级的弯弯绕,并不使我们松一口气,而是更加紧张。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用评级在全球范围的重要性有增无减,而主权信用评级更是涉及到国家利益。

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影响下,金融已经既是市场,又是战场,既是工具,又是武器。在此间,进行市场预期和舆论的引导,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先见之策。而在此间更进一步,进行市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才是“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的谋攻之法。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但若无正,何能不竭如江海?

我不care,因为我要好好想想怎么care。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