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946年钱学森为何没能就任北大工学院院长

吕成冬
2016-05-03 18:04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1945年抗战胜利后,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其间,他推行一系列复兴北大的计划,尤其是增设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希冀将北大办成一所涵盖文、理、法、工、农、医等专业的综合性、研究型高等学府。在筹建工学院时,胡适拟聘请钱学森担任院长。当时,钱学森是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得到邀请后,钱积极回应,为北大草拟《工程科学系之目的及组织大纲(草案)》。但由于种种原因,钱学森最终未能回国就职北大,而是选择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笔者在检阅《胡适来往书信选》《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以及《傅斯年遗札》等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与此次聘任有关的材料。这些材料,揭密了钱学森与北大怎样的一段往事呢?

胡适手稿(1945年10月14日),决定聘请钱学森担任北大工学院院长。

胡适出任北大校长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结束历史使命,北大、清华、南开纷纷北上复校。此间,由于北大校长蒋梦麟被任命为行政院秘书长,无法再担任北大校长,傅斯年和朱家骅便提议由胡适接替蒋梦麟。此议一经提出,就得到北大学人赞同。9月6日,国民政府正式任命: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在胡适美国回国前由傅斯年代理。北大学人闻之无不欢欣鼓舞。汤用彤甚至将胡适担任北大校长一事,上升到国家大事和民族立命高度;贺麟也称赞此事不仅为北大复兴之庆幸,而且也为整个中国教育学术光明进步之庆幸。

胡适作为1930年代“中兴北大”的主将,此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实乃众望所归。胡适虽一直身在美国,但从国内寄来的信函中,对西南联大期间的北大情况所知甚多,颇为了解北大学人心中的苦闷。当时,北大学人都认为由于蒋梦麟在担任西南联大常委期间,秉持“不管就是管”的原则,导致北大在人事、经费、科研等方面都无法获得主动权,使得北大在这几年里经费困顿,向心力松散。

1945年胡适执掌北大后,便着手制定一揽子的复兴计划,其中就包括计划增设工学院,发展北大工科。然而,回顾胡适早年观点,对于在北大发展工科是持反对意见的。1919年胡适就主张将北大工科并入北洋大学,而专门发展文科。在抗日战争中,胡适看到中国和日本在科学技术以及工业领域中的巨大差距。他曾在日记中感慨道:“中国在这次战争中的问题简单说来,便是一个在科学和技术上都没有预备好的国家不得已和一个第一流的军事与工业强国进行一场近代式的战争。”

胡适增设工学院的计划和想法,也得到持改革意见者的支持,例如代理校长傅斯年。10月17日,傅斯年致函胡适报告校务时,特地提及增设工学院事宜并与其商讨。他在信中说:“增设学院事,孟邻先生(指蒋梦麟—笔者注)当年有意于工学院,但今日工学院绝难请得好教员,花钱太多,人家比我们早二十年。此时来上一下恐怕要出丑,请先生斟酌一下。土木、机械等系,乃工学院之基本,请教员最难。”傅斯年在信中为何会提到“恐怕要出丑”,这是有前因的。西南联大工学院是在清华大学工学院和南开大学化学工程系的基础上组成的,且在抗战期间,因战时工业和国防需要而发展迅速,成为西南联大报考人数最多的学院。西南联大完成历史使命后,工学院归由清华大学续办。北大此时提出增设工学院,无疑会被看作是与清华大学相争。

与此同时,胡适在江泽涵、罗常培等人的建议下,决定先在美国延聘师资,为发展工科网罗人才。罗常培向胡适建议,若要办理工科,一定要吸收新进分子不可;而江泽涵则向胡适明确提出,若要增设工学院,则应先确定院长人选,然后才能来得及物色教授,否则新增学院之事将无从着手。如此一来,1945年下半年至1946年初,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钱学森进入到胡适视野中,被视为担任工学院院长的最佳人选。

实际上,早在1942年胡适和钱学森本有机会相识。当年吴健雄和袁家骝结婚时曾邀请胡适参加未果,而钱学森作为吴健雄和袁家骝少数几个好友之一受邀参加。此后,胡适与钱学森是否有机会相识,或者胡适对钱学森有所耳闻,笔者无确凿资料,不敢妄论;1945年钱学森之所以会引起胡适的重视,是由于饶毓泰的推荐。胡适与饶毓泰有“同学兼师生之谊”,1905年饶毓泰在中国公学就读期间,胡适亦在此校求学且在兼任英文教师时教授过饶毓泰。因此,胡适在 《四十自述》中回忆在中国公学的经历时说:“我教的两班后来居然出了几个有名的人物:饶毓泰 (树人)、杨铨(杏佛)、严庄 (敬斋),都做过我的英文学生。”

拟聘钱学森的经过

1945年饶毓泰正在美国做分子光谱研究,与胡适交往频繁。9月12日,胡适致函饶毓泰告之即将回国履职;9月18日,饶毓泰收到来信,为之狂喜。翌日,饶毓泰复函胡适,称之“实吾国大学教育一新纪元,不仅同人私幸已,望兄积极负起责任领导我们”。饶毓泰在信中畅谈北大发展理科和工科问题,并建议势必要办工科,且可以先成立应用力学系与电学工程系;而且,饶毓泰就向胡适推荐正在美国任教和留学的钱学森、郭永怀、朱兰成、马大猷等力学和电学方面的青年才俊,同时提议由钱学森担任应用力学系主任。

随后,饶毓泰给郭永怀写信,希望由其向钱学森说明经过。郭永怀是饶毓泰在北大任教时的学生,收到老师饶毓泰的来信后,便向钱学森说明事情原委;而钱学森也积极回应,甚至很快为北大草拟出《工程科学系之目的及组织大纲(草案)》。10月8日,饶毓泰致函胡适并将钱学森草拟的大纲草案随函附寄,他在信中说:“钱学森先生寄来所拟《工程科学系之目的及组织大纲(草案)》。此文是他应我之请而作的,我觉得他的意见有许多是和我的相契合的,但和一般工程学者之传统目的与组织是大不相同,值得我们深切的注意,兹附呈,阅后请掷还。我未曾和钱先生直接通信,我是请郭永怀转达北大拟请他出来组织应用算学系或应用力学系之意思,所研究与教学范围则和钱先生的工程系的内容差不多完全相同。如果北大工程学系能这样办,理学院与工学院分界就不致太严了。这对于工程教育上是个革新运动。可否由北大聘钱学森先生为工学院院长?”

1945年10月8日饶毓泰致函胡适,转交钱学森为北大草拟的《工程科学系之目的及组织大纲(草案)》

10月14日,胡适复函饶毓泰称,“请聘钱学森为(北大)工学院长”;同时,他还请饶毓泰再“约定物理系及工学院人才”。饶毓泰得到胡适首肯后,立即向钱学森表明此意。12月30日,饶毓泰在霍华德·珀西·罗伯逊家中遇到钱学森导师冯·卡门,谈及北大欲创办工学院和拟聘钱学森担任院长之事;冯·卡门对此极感兴趣,并且向饶毓泰允诺将与钱学森详谈此事,同时让钱学森为北大发展工科做出相应规划。

那么,钱学森是否接受胡适的聘任,回国到北大就职呢?1946年1月2日,胡适收到饶毓泰转来的钱学森回信:“现在加省理工航空系任事,与校方约定一两年后回国。故北大如定明春开办工学院,则学森无参加可能。”显而易见,钱学森最终未能接受胡适的聘任。不仅如此,饶毓泰推荐的郭永怀和林家翘两人看到钱学森未接受聘任后,则同样婉拒北大邀请,并告诉饶毓泰:钱如不加入北大,他们也就不肯加入。

应当说,作为推荐人的饶毓泰是有些失望的,但又未放弃,仍试图说服钱学森。他不仅致函冯·卡门,希望冯·卡门居中说服;同时再次致函郭永怀,希望由其向钱学森转达北大的诚意,甚至他还替胡适作出将开办工学院时间推迟至1947年的决定。他在信中说:“自适之先生长(掌)北大命令发表后士气为之一振,今方作深远之计划。我愿凡关心中国大学教育前途者多来帮助适之先生。中国工程向未上轨道,北大开办工科无传统的负累,有布新的勇气,凡关心中国工程科学前途者不应该错过这个机会,适之先生与北大同人对钱先生具有无穷希望,亦欲借此使钱先生和他同志与国内无数向上的青年有更深造之机会。为表示万分诚意,北大开办工学院可迟至一九四七年秋,以待钱先生之归。但钱先生此时应立即答应负责规划,郭永怀、林家翘两君如能于今秋归国则更善。”

耐人寻味的是,饶毓泰究竟为何如此执着地向胡适推荐钱学森?其实,答案就在钱学森草拟的《工程科学系之目的及组织大纲(草案)》中。笔者虽未见到具体内容,但从钱学森1947年回国时在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关于“工程科学”演讲内容推测出其梗概。归纳之,“工程科学”的核心是将重视实践的“工程”和偏向于理论的“科学”相结合,是当下普遍倡导“理工结合”教育理念的思想来源,但在1940年代则刚刚兴起,这个思想也是加州理工学院迅速崛起的重要推力。因此饶毓泰将钱学森草拟的大纲草案评价为“对于工程教育上是个革新运动”,颇能反映这个草案的价值。

另一方面,当时年仅34岁的钱学森已经被聘为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还在1942年获得美国海军和国防部机密研究项目的涉密资格,又在1945年获得美国战争部军务局授予的上校军衔和专家顾问荣誉。可以说,此时的钱学森正处在学术高峰期,精力充沛,尤以“冯·卡门—钱公式”引人注目。饶毓泰向胡适推荐钱学森之前,他刚刚在4月至6月随美国国防部科学顾问咨询团前往战后德国考察火箭研究现状,并完成考察报告《迈向新高度》的撰写工作,成为当时美国科学界最为活跃的年轻科学家之一。

1945年钱学森访问德国期间师生三代相聚(后左钱学森,后右冯·卡门,前左戴礼帽者是冯·卡门的导师普朗特)

正因如此,虽然此次胡适拟聘钱学森担任北大工学院院长未能如愿,但他对钱学森留下深刻印象。而选择留在美国的钱学森,则在学术上继续高攀,取得诸多骄人的科学成就,不仅在《航空科学学报》《美国声学学会杂志》《数学和物理杂志》等重量级刊物上发表学术成果,而且还受邀参与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曼哈顿计划。1947年初,钱学森从加州理工学院转到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任教,并在3月份被聘为航空系正教授,时年36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在对钱学森晋升教授的评语中,将其称为一颗冉冉升起的一等星。及至1947年暑假,胡适得知钱学森回国探亲后便致电钱学森:“请其假返国之便,抽暇来平一游,藉对北大工学院之发展有所请教。”

北大艰难发展工科

可以说,胡适担任北大校长后对于发展工科,可谓势在必行。因此胡适后来曲线救国,改聘理科出身的马大猷担任工学院院长。不仅如此,除增设工学院之外,胡适还计划设立原子能研究中心。1947年胡适致函白崇禧和陈诚,提议在北京大学集中全国研究原子能的第一流物理学者,“专心研究最新的物理学理论与实验,并训练青年学者,以为国家将来国防工业之用。”为此,他还推荐了钱三强、何泽慧、胡宁、吴健雄、张文裕、张宗燧、吴大猷、马仕俊、袁家骝等人。

1947年北京大学接收北平大学工学院,也非常能反映胡适此时发展工科的强烈意愿。1947年北平大学工学院的归属问题在教育界闹得沸沸扬扬,几至学潮,以至于教育部部长朱家骅致电胡适,希望胡适能够“力予主持”。但当时多数北大教授对接收持反对意见,甚至傅斯年还提醒胡适“此事恐有多害而无一利”,甚至将横生枝节。然而北大最终还是决定接收,朱家骅为此还密电胡适称:“北洋事(笔者注:指北平大学工学院)诸多窒碍,帮忙非常感激。”同时,朱家骅还答应胡适:“该院经费另有预算,可全部拨归北大,并可酌增。”究其原因,北平大学工学院虽被认为与北大的办学标准不合,但在胡适看来,北大接收这所已有一定工科教育基础的工学院,毫无疑问会推动北大工科的发展。

1947年9月28日,胡适在《中央日报》上公开发表《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提出中国实现学术独立的四个条件,其中包括:“本国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如工业问题,医药与公共卫生问题,国防工业问题等等,在国内都应该有适宜的专门人才与研究机构可以帮助社会国家寻求得解决。”由此前后联系看,胡适决定发展工科是抱着实现中国学术独立之决心的。胡适甚至还提出北大要“同心协力来做成一个工业的最高研究中心”的奋斗目标,可见良苦用心。然而,在北大发展工科教育犹如平地建高楼,胡适面临着诸多困境。

不可否认,胡适在最初制定复兴北大计划时,提出增设工学院、农学院和医学院,得到一部分北大学人的赞同;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北京大学应当坚持“尤以文史为中心之中心”的传统,将发展重心放在文科上,对增设学院持保留态度,甚至反对意见。不宁唯是,胡适还要受到校外的质疑。1947年9月11日,一位自称“胡不适”的人给胡适写信说:“平心而论,交大及北洋,造就不少建设人才,程度相当高,国内历次留学考试,倘该两校能有参加之门类,大致可以操胜券,且名列前茅。现在北大亦有工学院,试问执教者,有几位毕业于北大?学生程度如何,社会自有公论,不能随便吹牛也。”这位故意化名为 “胡不适”者的话颇有调侃和揶揄意味,但却说明了胡适的内外处境,而这也是傅斯年当时担心要出丑的原因所在。而与此相比,令胡适更加困惑的则是当时的政治环境。

在北大历史上,曾出现过1930年代的中兴时代,胡适当时是北大文学院院长,也是“中兴北大”的主要干将。回顾历史,1930年代的中兴北大之所以能够成功,与当时出现的十年黄金时代密切相关。但是1945年胡适执掌北大后,国家正处在政局动乱的艰难时刻;胡适没有回国前,罗常培就给胡适写过一封满是怨气的信,颇能说明胡适面对的困境。罗常培在信中说:“学校已经衙门化,校长简直是待同属吏,法令重重的束缚,部中司科人员的吹求,奉公守法的人弄得一筹莫展。我在教育复员会议公宴席上,很直率沉痛的向当道们说过:‘现在大学的制度,恰和蔡先生在大学院时所提倡之‘行政学术化’的原则相反,现在真是学校衙门化;因之,好的校长做不出事来,不好的校长直是一个坏官僚。’他们听了似乎也有感动,可是积重难返,部长先生们太忙,无暇顾到根本问题,到现在还是没有改革。”

罗常培的信部分反映了当时政府的腐败无能,政府根本无心于教育,再加上学潮迭起等因素,科学研究谈何容易。1947年钱学森回国时受胡适邀请北上商谈北大发展工科,其间胡适受到教育部部长朱家骅委托请钱学森担任交通大学校长,钱学森以“不克分身”为由未答允。实际上,这是钱学森对国民政府缺乏信心的表现,而这种情绪普遍存在于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1947年8月19日,吴大猷在给饶毓泰和郑华炽的信中,提到目前许多人不愿回国的理由时,就提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太令人失望。因此回国时雄心勃勃的胡适,虽然制定了复兴北大的计划,在北大校长任上也坚韧任事,甚至还“愿意作五年或十年的北大校长,使学校有点成效,然后放手”,但仅仅三年之后他就不得不放手了。

1948年12月15日,胡适被蒋介石派来的专机接走。临行前,胡适在留给汤用彤和郑天挺的便签上写道:“今早及今午连接政府及各电报要我即南去。我就毫无准备地走了。一切的事,只好拜托你们几位同事维持,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从“决不忘掉北大”一语,颇能感受到胡适对北大的感情,以及寄予的期望。但纵使如此,胡适再无机会像1930年代中兴北大那样复兴北大了。颇有意味的是,北京大学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由胡适新增的工学院并入清华,医学院单独成立北京医学院,而农学院早在1949年9月就裁撤至北京农业大学。至此,北大又恢复文科传统;不知此时的胡适是否得知,而心中又有何感想。

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钱学森历经艰险回国,参与了北京大学教学实验风洞的设计工作。曾经参加风洞设计工作的赵汝敖回忆说,钱学森亲自领导设计,且每周六下午必到现场具体指导,从设计理念到气动计算公式都亲自教授。或许,这也是钱学森与北大的缘分吧!

然而反问之,如果钱学森当年接受胡适的聘请任职北大,还能取得此后的科学成就吗?

(本文由《档案春秋》杂志授权刊载,原题《1946,钱学森就任北大未果》,现标题为编者所拟。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