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台湾夜市的管理与协商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范杰臣/台湾信义公益基金会副执行长、清华大学信义社区营造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2016-04-12 15:18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从缘起而言,台湾的夜市可分几类。

第一种,先有传统寺庙祭典,逐渐形成庙会市集,进而演变成夜市;第二种可以称作早市的延伸,即一片地方,早上是菜市,到了中午换场,晚上变成夜市;第三种,可称作空地再利用,近十年来才出现。台湾中南部有很多郊区停车场,使用率不那么高,夜市的召集人发现,这里晚上没人停车,早上停车率也不高(停车场可能是政府的,也可能是私人的),因此透过集体承租在特定时间进行夜间市集。第四种,是由居住配套设施而扩大的营业方式,例如在新北市的乐华夜市以及台北市师范大学附近商圈。

不一样的夜市,与周边住户之间关系也不同。我们从相处的易到难说。

第三种是利用停车场,不涉及与住户的矛盾。

第一种,因庙宇或祭祀而成的这种夜市,是大家有祭祀需求,要去到信仰中心,才逐渐聚集起摊贩。对周边住户而言,这种夜市的运营形式也可以忍受,因为逐渐习惯了。

早市跟晚市轮换的方式,相对麻烦一些。台湾以前街道较小,要辟出专有的市场不容易,故早市沿街而成。早上市场卖完之后,因为街道比较小,还在进行收摊等活动,人们不太能进得去,晚上也不太习惯将这些街道作为主要通行路线,所以晚上渐渐有其他摊贩进驻,自然形成一种市场。这些街道,人会进去,但车进不去。边上的住户,原则上也习惯了它的存在。这一演变,类似我国过去依著市集而成聚落、城镇的发展形式,具有其商业文化脉络。

第四种形式,商户与居民冲突的问题最大。这里后续会说明。

士林夜市和饶河街夜市

在台北,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士林夜市和饶河街夜市。

传统寺庙祭典形成的夜市,比较有名的是士林夜市,以及台北市饶河街夜市。它们各自依着一个庙宇:士林夜市是慈诚宫,饶河街夜市是慈佑宫。其特色是寺庙中供奉的都是妈祖。这两个夜市的庙所在的地方,在早期都是位于河港边。

以前士林夜市称为士林市场(1909年起),所在地是在慈诚宫周边上,摆摊人生活比较困苦,寺庙的庙方慈悲为怀,容留摆摊者。但后来摆摊者越来越多,摆摊的地方逐渐扩张,庙方筑起围墙,而围墙上也就让商贩利用。相形之下,庙宇变得越来越小,摆摊的地方越来越大。

后来,商户实在太多,政府就设立一个专属市场(1913年),让所有商户进来,不要干扰庙宇。当时那里发展空间不够大,也影响交通,有安全、消防等隐患。因此,就有了士林市场。在我的印象里,士林市场改建或搬迁过四次(1913、1999、2002、2011)。现在大家看到的市场,已是第四次选址的地方。市政府也不太愿意强制把它赶走,要给它找一个栖身之所,然后再整治,以这种替换的方式进行管理。

饶河街夜市,是由市政府出面管理,成为观光夜市。市场管理处是原则上的主管机关。不过,夜市管辖范围有很多单位,必须共同管理。比方说,警察会去巡逻,根据相应规范进行管理,比如左右两边可以摆摊,中间通道不能摆,那些摆在中间通道的临时摊位要搬走,把通道清空。市场管理处来设定原则上的规范;涉及交通、安全、消防、卫生等方面,由各行政部门管理。通常各部门各司其职,个别时候,由市场管理处牵头,进行联合稽查。

宁夏夜市

延长交易时间、早市转做夜市的,包括通化夜市、宁夏夜市。宁夏夜市的小吃,都是比较传统的街边小吃。老的台北人对这些都有印象。

宁夏夜市位于台北市发展较早的西区。以前台北市的发展重心是西区,因为都市规划关系,旧的市集街道逐渐不再如往日荣景,夜市商户收益也相较以往变得较少。

后来,商户为了振兴自己的商圈,成立了“夜市自治委员会”,然后跟周边居民,共同商讨了一个方案,促进这里更好地发展。

这个组织先举办了“千岁宴”,以重振名声。游客到一家餐厅,这家餐厅会把这个夜市里有名的菜集合到一张桌上来,让人在这个餐厅可以吃到这个夜市有名的菜。商户靠这个创意来做行销,的确让夜市名声重振。

宁夏夜市全面禁烟的行动。

之后,这个自治组织又提出,要做到更好的服务品质,不应只是赚钱。他们自发推动促成了全台湾地区第一个全面禁烟的夜市。要推动这项计划很不容易,因为夜市是露天户外空间,台湾虽已有强制法律规范室内禁烟,但在户外推动禁烟,其观念相对前沿。他们自己成立了稽查单位,树立了标语宣导本区全面禁烟,请你进来不要抽烟。如果有人吸烟,会有巡逻的人,请吸烟者把烟熄掉。如果吸烟者不肯,巡逻者会拍下相片作为举告依据。就这样,宁夏夜市成为台湾地区第一个无烟夜市。

宁夏夜市也是第一个落实回收食用油的夜市。为此,这个组织与一家家商户谈好,决定暂停营业一段时间,请市府的单位帮助做污水道规划,每个摊位下设置了截油池,让所有摊位的油或油烟,可以往地下排。夜市休市之后,自治组织会请回收油的厂商沿街来收。人们早上去看,会看到地面干干净净。

宁夏夜市在离地铁站出口大概两个街区的地方。宁夏夜市旁边是蓬莱小学,面对小学正门口,为了不影响学生和老师,夜市营业时间也配合小学。大约四点半放学之后,同学老师陆陆续续出来。有些摊位来得比较早,会为小朋友提供下课后的点心。通过夜市自治委员会,宁夏夜市与周边里长、居民、管理单位之间形成良好互动。这得益于一个好的自治团队,这个自治团队又有很好的企划单位。参与者说,刚开始互动时确实比较辛苦。要先让大家有得赚,有收益,然后大家才愿意听他们的,进而做更好的规划。如果不是举办了“千岁宴”获得成功,后续就不会有这些环保、安全的工作,也不会有商讨的过程。

宁夏夜市算是一个特例。因为商户的这种重振行为,宁夏夜市得以找到自己的地位,曾经连续两三年获得全台湾地区最好逛夜市、最优质夜市的美称。

台南花园夜市

台南的花园夜市,是利用停车场而来。它有1万平方米,总共聚集了400个摊位。特色是高挂不同的旗帜,有点像临时看板。这些设置,都是摊商们自己去处理和规划的。

大概十年前,台南发起花园夜市之后,很多其他有空地的地方,也学习这种运营模式,甚至名称都叫“花园夜市”——桃园市、新北市也有花园夜市。傍晚是夜市,白天就是空地(利用率低的停车场)。这周边没有住户,没有扰民问题。它还有停车场,晚上提供免费停车,以吸引人家驱车前往。

白天的花园夜市。

这个运营方式不扰民,可以做到停车场“分时控管”,停车场的业主又可以有额外收益。额外收益具体跟摊商协调,换句话说,若夜市生意好,停车场业主可以提高一点价格;如果生意不好,停车场业主开价优惠一些。场地租金可以做相应调整,这是既具弹性又有协商机制的方法。得益于这样的机制,它迅速被复制。近几年来,“花园夜市”变成全台湾面积范围最大的夜市。

乐华夜市和师大商圈

现在说到纷争较多的乐华夜市和“师大商圈”。

乐华夜市是应住宅周边配套形成的夜市。师大商圈,原本也因师范大学学生而产生。在这两个地方,商户和居民都有冲突。本来商业只服务周边居民,没想到越来越热门,聚集越来越多的配套商业进驻。原本是店面,而后变成外面也能摆摊,摆不够了再往路中间摆。这就造成治安、交通、消防等安全隐患,也造成了事故。这就是相关行政单位必须强行介入的原因。

乐华夜市

乐华夜市是在新北市永和区,1970年代逐渐形成。当时有一个乐华戏院,娱乐场所旁边总是最能聚集人气。早期,这个戏院周边比较像郊区,后来戏院起来了,同时为了服务周边居民,这里有了沿街摊商。再后来,都市慢慢发展,附近周边小区的商业也被带动起来。原乐华戏院改为钱柜KTV,楼层变高,上面是住宅区。住户住在街道转角的钱柜KTV上方,但摊商还在原处,并没有迁走。这就成为矛盾的起点。其实,摊商都不是合法的。直到2013年2月,夜市好不容易才得到新北市政府就地合法的许可证。但2014年8月,居民提起诉讼,主张夜市不应取得合法执照,因地方政府未经居民同意即发给执照。依靠都市规划法规,这里属于住宅区,在这一范围之内不许经营。

居民提起诉讼,法院判决行政不合法,应该撤照。但是,有些网友说,先有乐华戏院,先有夜市,然后才有居民过来,你们却鸠居鹊巢。餐饮的摊商说,要看前因后果,本来你是为了这边方便,所以来买这边的房子,结果你还嫌这个地方不好。

实际在市府撤照之前,夜市自治单位就展开自主管理,与居民进行协商。2013年2月,他们知道已经取得证照,就开始与居民代表、里长等协商。但居民的抗议动作,造成了很大冲突。目前居民与商户都各自进行法律诉讼,主张自己应有的权益。

师大商圈

以前师大商圈比较有小资情怀。师范大学是华语推展非常重要的基地,很多外国学生来此地学华语,不同的异国商店应运而生。民间社团为师大商圈绘制了散步地图,人们可以在这里悠闲漫步。

师大商圈位于全台北市最贵的住宅地段。这里住着退休的大学教授、退休或现任的政府官员、民意代表等。住房或许不是最大,但最有文化底蕴。这些住户要求安静,希望回来宁静休息。以前商户也都自我约束,不会大规模扩张。所以居民和商户相安无事。

1995年时,政府原划定、可经营的商业面积是1公顷。2008年后,商业开始渐渐扩张,店家达到200多家;2011年后,商圈变成18.5公顷,扩大18倍,有了600多家店家。于是居民与商户的冲突就日趋白热化。

随着知名度提升,师大商圈生意越来越好,房租不断上涨。原先的一户商铺可以隔成三户。居民发现,以前商户都是熟悉的人,后来竟然都不认识了。商户也换得越来越频繁,因为租金高了,经营不下去,就不断换人,不断敲敲打打装修,也让居民受不了。

2011年4月起,店家感到周边住宅的居民正在酝酿反对商户的气氛,故而赶快成立了“师大商圈发展促进会”,打出“我们要生存”的口号,希望解决环境、公安、消防、油烟、停车等问题。而居民认为,商户求生存的同时,没有顾虑到居民感受。到了当年11月,居民也组织起来,组成自救会,走上街头,挂上抗争标语,展现捍卫自身居住权益的立场。

实际上,矛盾最主要引爆点在于:台北市的官方文宣中,“师大商圈”变成“师大夜市”。比如,地铁站、公车站等官方地名标示上,原先的“师大”更名为“师大夜市”,官方还发了“师大夜市”的地图。居民发现,自己的居住地竟变成观光行销的地方。尤其是,住在那地方的人,是退休的政府要员、知识分子,不太能接受自己住的地方被正式定义为嘈杂的“夜市”,如此,岂不是贬抑自己所在的文教特区住宅空间。

商家跟住户,彼此都抗议。商户说,我们要生存权,师大商圈是共同的。为求生存,商户发起黄丝带运动,希望共存共荣,不要赶尽杀绝。商家也通过一些运动抗议,譬如“熄灯反消灭商家运动”,在一个周六的晚间,师大商圈的商户约定把灯熄掉,表示抗议。

而居民发现了一条法规:6米以下巷道不得经营商业。师大商圈里全是6米以下巷道。如果真的实施,这些商户全都要搬走。居民走上街头,要求宁静、安全、卫生、环保、教育。由于居民诉求依法有据,稽查部门只好依规定受理检举,对商户开出罚单。但与此同时,观光单位却在同步宣传“师大夜市”。

也就是说,稽查单位受理了违法的单位,而观光单位正在做“师大夜市”的行销,彼此就打脸了,如此一来,确实减少了官方的公信力,为此,宣传部门与交通部门立即修正相关宣传与交通告示上的错误。再来,便促使各方坐下协商,企图以官方介入手段找到彼此平衡点。官方高层也参与其中,召开相关会议。官方牵头,与当地居民共同组织了一个协商单位。相关人士表示,现在商户把原先被拆成三户的店面重新变成一户,把营运时间提前结束,如此一来,逐渐达到居民的诉求,摆在露天的座椅也慢慢退回到营业空间之内。

渐渐地,各方得出一个平衡,冲突减少了很多。官方慢慢淡出,让居民跟商户之间协商,何时能协商完,还不知道。但现在我们再去看,会发现,师大不是夜市,还是商圈,还可以找到小资的情怀。风潮也越来越复古,这里不会看到烧烤店,不会听到晚上有人在那边喝酒吵闹。这些逐渐演变成自律行为。因为商户知道,如果再跟居民争下去,是争不赢的。居民只要一检举,不管你的商业行为怎么样,违法就是违法了。台湾在执法与守法方面还是蛮严格的。

小结

关于夜市管理的成功经验,这里做一些小结。第一是居民和商业自治团体的协商。第二,运营自治团体自主管理,和居民创造更多共同利益,所谓共同利益,是说服附近的居民知道他们愿意提供部分经费,给这些居民做社区发展基金。第三,夜市周边屋主的组成分子,是决定夜市未来发展方向最重要的因素。

第四,还要看房产投资客、商家和居民三者的互动关系,这影响居民观感,间接影响社区未来方向。一楼店面原本是业主自住。当业主发现,自营赚不了钱,便把房子以三倍价钱卖给投资客,投资客为赚取利润,就要分出更小的隔间,涨更高的价钱。这些分租的小摊主,为了要更高的收益,必须延长营业时间。我们去师大商圈访问时,有些住户知道有投资客从中起价,就调查公布哪些房子不是自住而是投资客介入,这一举措,也让店铺租价逐渐回稳。

第五,为什么夜市管理能够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运营者与居民投入了更多公共意识,比如环保、垃圾分类、健康等议题。如果到台湾看那些观光夜市,它一定有两个以上的垃圾桶,一个是可回收的,一个是不可回收的。可回收类是可以卖钱的,台湾企业愿意投入资源回收在利用的事业。

第六,居民必须要决定是否接受经济利益,以及生活便利带来的副作用。如果追求经济利益,就要忍受由此带来的日常生活不便。这就是师大夜市面临的状况。住在师大商圈附近的人要求生活品质。那么,问题就成为:居民要求生活品质的时候,这些商户能不能尊重这些附近的居民。宁夏夜市的成功,也经历过痛苦的转化过程。当时,摊贩最直接的问题是,没有人来,就没有收益。如果生活不下去,根本没有办法顾及所谓的生活品质。尤其是,周边还有学校,在不影响学校运作的情况下,来共同协商,找到自己的运营模式。我觉得这比较难能可贵。在宁夏夜市的协商互动中,小学校长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校长的社会地位比较高,立场较中立,这也对协商事务的推进发挥良好的效益。

每一个案例的成败,都有自身原因。乐华夜市跟师大商圈,在2016年的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冲突,如果您亲临现场,或许感觉不到人们大张旗鼓做了那些事,这些居民是用一种比较文化的诉求,维护自己权益。

谈到商业发展与居住环境的权衡,可以有这样一些思考:居民到底是要宁静、卫生、环保、安全、教育的生活,还是要方便、快速、分红和有钱的生活?小区是要纯居住,还是要住商混合?当商业发展大于居住条件时,小区可能面临什么问题?如果发生冲突,要强硬找公权人员介入,还是用协商方式找到一个平衡点?追求经济发展,有没有能同时要求生活品质?期待大家能从前面的案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协商发展方式,共创平和美好的生活。

(本文整理自作者在上海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一陆有你”沙龙上的分享)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