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Z博士的脑洞|海淘者在这头,养猪户在那头

万喆(特约评论员)
2016-04-12 17:24
来源:澎湃新闻
自贸区连线 >
字号

据《全球旅游购物报告2015》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出境自由行有53.6%把购物列为主要目的。

朋友圈最近被海淘和关税事件充斥。

说关税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复辟之类的,恐怕有点口号空泛。去看看各国的关税制度,明显从来没有世界大同过。飞一趟欧洲,海关们的掘地三尺精神,则一定会和蒙娜丽莎的微笑及眼泪一样让你摸不着头脑而且印象深刻。请镇定,这很平常。

然而,并不关心海淘的我,却对海淘“新政”引发的大面积反响颇感兴趣。一件事情,能够引发巨大共鸣,荣登各大媒体头条,就不应小觑。

海淘者在这头,谁在那一头?

反响背后,无非是同人心,即自己也参加了这件事,大家是同一种当事人;同情心,即自己不一定参加了这件事,但是有相似的经历,情同此心;同理心,虽然没有相似的经历,但是从经验阅历和思考中能够得出结论,对这件事有相似的看法。

海淘政策这么受重视,一定是海淘这件事非常红火,海淘这么红火,就意味着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到国外去买东西,并且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并且这种规模都不够用了,以至于干脆打通通道,让大家在国内就能够享受在国外购物的“买买买”。

试想,一国居民都到外国去大力消费,这是什么精神呢?

由于本国的财政税收和就业水平仍然是以邻为壑的本国问题,那么消费“外逃”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精神,因为这现象倘若大规模长期存在可能意味着本国的商业面临萧条,经济面临萎缩。也就是说,现在你觉得买得爽,可是钱都被别人赚走了,工作岗位也被别人抢走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失去了买的可能了。

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海淘还这么火?而且越来越火?怎么到这一步的?这才应该成为问题的关键。

坚挺的人民币在这头

首先,当然是人民币的持续坚挺。

据《全球旅游购物报告2015》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出境自由行有53.6%把购物列为主要目的;而平均每个中国旅行者会把一半以上的旅行费用花在购物上。中国游客境外购物人均花费5830元。

为什么?合算啊!眼看着欧元从11:1到了不到7,你说说,那些法国、意大利、德国的世界名牌们,不等于是平白打折了嘛。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老百姓明显感受到了人民币的价值带来的价值感。从东京到纽约,从巴黎到迪拜,中国店员成为标配,以适应全球经济格局新变化下的大量新兴客户需要。

当一国币值持续坚挺,而货币增速又同样持续不减,至今M2仍以约14%的速度运行,大概就不难解释这种出了国啥都想买的现象了。毕竟,有时候,一国资产或者货币搞不好都能够买下其它国家们了。

但是,这种坚挺,是不是没有代价的呢?

汇率压力在那头

根据最近的数据报道,普遍呈现出良好的信心。3月末央行官方外汇储备余额为32125.8亿美元,环比增加102.8亿美元,此前是连续四个月负增长。

然而,这主要是汇率计值因素的贡献。该口径统一以美元计价,而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多元化,其中约三分之一可能是欧元、日元计价资产,而3月欧元和日元分别升值4.7%和0.1%,由此带来计值收益300亿美元左右。倘若如此,外汇储备其实仍然在下降中。SDR计值或可以更客观的看待外储变化,根据IMF的计算方式,3月中国外汇储备为2.28万亿SDR,计-378亿SDR。预计3月央行外汇占款在-1000亿元左右。

当然,从目前来看,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美元指数走软,带来新兴市场货币升值和国际跨境资本的流入。而国内经济触底企稳经济主体对于人民币汇率预期显著改善。

但是,整体而言,资本流动与汇率市场的压力仍然不能小视,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与国内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与汇率相机调动怎样才是最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发展前景的?值得深思。

价格在这头

事实上,海淘的火爆已经超越了过去我们印象中的单一奢侈品代购。海淘之所以火爆,之所以牵动人心,是因为它其实什么都代购。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想象中,仅仅是因为奢侈品税等造成的价格差距巨大而导致的海外购物“套利”论已经不足以解释当今的海淘大军现象了。

现在的人,什么都淘。从顶尖的世界“名牌”用没有毛孔的牛皮做的可以家传三十代的包包,到每家都可以有的会干活会照顾人会唱歌会说段子的智能电饭煲、马桶圈,到人手可以一个甚至很多个的包治百病药到病除的眼药水祛痘膏溃疡贴。

有人也写过文章,说,这些我们都有啊!

是真的,我们都有。

有人也说,这是因为国内品牌不响,产品质量检验不严。比如奶粉。

其实,奶粉是有其特殊性。但是,超越一下奶粉,再想想。

如果你还不清楚,就去看看,淘香奈儿爱马仕,这不可怕,淘Iphone Ipad,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家买的品牌,都是国外的大众甚至低端品牌,买的物件,都是小的不能再小的东西,买的价格,都很便宜。

就是说,大家买的,都是日常用品,从帽子到鞋子,从唇膏到牙膏。

因为,真的便宜。

货币在那头

2016年3月CPI增速2.3%,数据上看与上期持平,是个很让人乐观的数字。既表明经济有相好的趋势,暂无通缩之忧,也比较适当,不至于有通胀之嫌,让货币政策得以有更广阔的空间。

虽然,高频数据表明3月猪肉价格整体高于2月,但CPI猪肉分项却录得环比下跌1.3%。当然,统计局已经给出了解释。

好吧,诚然若此。3月生猪全国均价19.29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上涨57%。照惯例,这不是高潮。高潮是,现在的蔬菜也涨得很不矜持。著名的大葱同志就超过了10元/斤,几成为当前请客的头等炫富好帮手,长豆角、西蓝花、黄瓜花等等等等也不甘落后。大有将全素宴成为新贵标配的意思。

据说这都和季节性周期性有关。

好吧,诚然若此。CPI中非食品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大宗商品价格的回升带来的不仅仅是CPI略有上升,更带来PPI的缓解和PMI的回暖。好消息!然而,全球经济依旧低迷,美国都不得不承认其加息必须考虑世界经济前景堪忧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调显然缺乏必然动力。尤其是,在2016年的第一季度,数次发生违背过往价格规律的现象。比如说,出现EIA库存见顶而石油价格却反向回升,以及伦敦铜库存与价格走向背离的状况。证明当前传统的价格影响因素发生了变化。那么,谁影响了现在的价格?

或者答案是显然的。一季度中国新增贷款超过4.2万亿元。一季度高扬的,除了大宗商品和桌上佳肴,不是还有交易火热得把系统都给闹瘫痪了的中国房市么。

购买力在这头,收入差距在那头

听上去好像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啊。有强大得让人都醉了的购买力,有价廉物美的外国货,供给和需求都得到了长足的满足。

货币多,货币多得大家都有钱没地方花了。

但并不是这样。

城市20%的高收入和城市20%的低收入之间的收入差距由过去2000年的3.6扩大到5.5倍;农民内部20%的高收入和20%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差也在扩大。2015年,20%的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差距扩大到10.45倍。

贫富差距在拉大。

货币多起来的时候,并不是在社会中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分布,而是形成了收入盈余较高的海淘主力,和收入愈发捉襟见肘的养猪农户。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财富又并没有在市场内形成良好的流通和再分配,海淘者们的消费并没有成为养猪户的来源。

货币很多,但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也没有获得合理分配。

结果是,整体而言,社会消费不仅没有变得越来越强,反而变弱了。

通胀在这头,通缩在那头

08年后至今的世界经济和政策,大概可以这样形容:通缩起头,通胀来救;通胀不久,通缩来就;通缩不走,滞涨露头。

中国经济的杠杆率的快速上升主要在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据估算,2008年至2015年,中国的国民总杠杆率上升了105个百分点。这无疑是危机后极其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造成的。

但过于猛烈的货币政策无异于涸泽而渔。

去产能去杠杆势在必行。

但当中国经济处于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的缓慢下行过程中,而全球又处于长期低迷不振泥沼中,为避免系统性危机的出现,又不得不加杠杆。无论是刺激股市、楼市,都无异于给企业和居民加杠杆。

根据华泰证券的估算,截至2015年底,中国实体经济部门(不含金融业)的整体杠杆率已经达到263.62%,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66.30%。从国际清算银行的标准90%看,已经远远超过。

而中国的家庭部门杠杆率为39.95%,虽然数据相当低,在全球主要大国中都算是偏低,但是考虑到中国家庭的各项保险保障等,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都仍然处于相对较为脆弱的地位,恐怕居民杠杆率的升高空间也非常有限。

3月核心通胀率,其实只有1.5%。

货币推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后记

海淘真是个小事件,但背后反映出的是数年来我国经济中货币政策的变化和得失。

一件事在这头,许多事在那头。

海淘者,爱税不税,谁真的在乎?但是,海淘者后面难道不是养猪人?不是一样在货币政策中摇摆沉浮的养猪人?不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化?不是千千万万真正的社会基层、社会底层?

一项政策在这头,万千沉浮在那头。

我们不能只是关心一件事,无论这件事是大是小是新奇时髦老生常谈,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往往更为值得关注,一件事的前生后世往往更为值得关注。一件事往往只是社会缩影,政策一隅,引发的原因却千丝万缕,牵扯深重,那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真正需要关心、需要解决的问题。

政策制定者必须人在这头,眼光在那头;笔在这头,心在那头。

海淘者和养猪人不过是硬币的两面,绳索的两端,其实都是同呼吸共命运同一个情境下造就的结果而已。

海淘者在这头,养猪人在那头。并无区别,就好像,我在这头,你在那头。

我们都是有乡愁的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