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6岁“脑王”陈智强:“伤仲永”的故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澎湃新闻记者 章文立 发自江苏南京 实习生 程颖迪
2016-04-16 10:0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周五放学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高一男生陈智强,穿着校服背着硕大的书包,没有化妆的脸比电视上稚嫩许多,慢吞吞地走在成群结队出校门的学生中间,看上去普通得不能更普通。

考虑到晚上要连续接待两家媒体记者,推着自行车等在校门口的陶女士决定,先带儿子去吃晚饭。在一家咖啡简餐厅,陈智强点了一份爆汁虾仁饭,左手拿勺,大快朵颐。

吃到一半,服务员又来请陶女士点单。她说午饭吃得晚,不饿,“而且这里消费蛮高的。”

“(不点单)要收15元茶位费。”服务员说。

“那还是点一份吧。”陶女士在菜单上逡巡许久,“但确实不饿呀……”

“要不然再给我加一份铁板鱿鱼吧。”陈智强插话,带着点儿期待。

“好。”陶女士这次毫不犹豫。“要不要再加份饭?”转过脸来又抱怨,“你都不知道他现在有多能吃!”脸上却带着笑。

回到家,陈智强飞快地脱掉鞋钻进洗手间,随手把校服外套扔在沙发上。妈妈走过来叠叠好,又拿一条家居裤,过去敲敲厕所门:“把裤子也换了吧。”

在两周前的4月1日,这位16岁少年站在科学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星光熠熠的舞台中央,双手捧过“认知神经之父”迈克尔教授递来的“全球脑王”金色奖杯,台下掌声和尖叫声雷动。

在以火焰和星空为背景的宣传片上,他是“超新星男孩”:身着黑色西服、展开双臂奔跑、在天空飞翔,坚毅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人们迫不及待想看到这位“天才少年”长大后会有怎样的成就。

现在离开那个舞台,从“超新星男孩”中抽身出来,陈智强看起来毫无压力——他不是那种从小到大被培养的天才,更多时候只是一个热爱美食、要强又有点有趣的中学生。

砸中“天才”的苹果

“(陈智强)小时候太调皮了,特别难带。有一次他在沙发上蹦跶,不小心掉下去,后脑勺磕出一道疤,鲜血直流。吓得我和他爸爸赶紧送医院。”在南京市白下区一处普通高层公寓房间里,扎个马尾的陶女士语速飞快地说起儿子,一脸认真,“那时候也没觉得他多聪明,就是怕留下后遗症。这孩子走路早,说话晚,三岁才会说话。头磕破了也不哭。”

陈智强的衣食住行,如今都是妈妈一手包办。还在襁褓时,月嫂抱怨这小孩闹腾、难带,打出了月子起,陶女士不得不做全职妈妈。爸爸主外,负责赚钱养家。

这孩子性格老实起来是在上小学之后,加之长相憨厚,倒渐渐成了标准好学生的模样,成绩也一直不错。

陈智强说,这是“魔方一家”,爷爷、爸爸、儿子还有孙子。

对陈智强,妈妈从小没什么特别期待,也不像人家父母那样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他喜欢魔方啊,模型啊,也就随他去。有段时间,儿子突发奇想去学吉他。学就学吧,就买了一个。后来又不想学了,干脆扔在屋子里没动。

大概唯一显露出天分的就在这吧:当他最爱打的电脑游戏《赛尔号》里的角色死掉的时候,他就拿着魔方开始打乱复原。“看它(游戏角色)复活快,还是我(还原魔方)快。”

《最强大脑》的片头有一长串激情洋溢的“天才”的假设,“如果世上没有天才,苹果会落在谁的头上;如果天才没有梦想,看不到星空的梵高还是否会梦到燃烧的向日葵……”

是啊,人们是如此需要天才、英雄和传奇故事,从中获得力量,从琐碎、繁复又平淡无奇的日常中被拯救。

可是陶女士想了想,砸中“天才”的苹果大概到儿子14岁才出现,那完全是个意外。在那之前,她完全没发现儿子有记忆或视觉方面的特长——起名叫“智强”,此前也不过是爷爷对唯一孙子的美好期待罢了。

2014年7月9日,正是初二升初三的暑假期间,陈智强和堂哥还有三个同学一起去南京图书馆玩,看到“第二届极忆杯全国记忆力挑战赛”的宣传,大家就一起报了名。

结果,陈智强拿了第一名。这让同学过宇恬有点惊讶——以前没发现陈智强记忆力有多惊人,只觉得是比较老实的学霸,班里学霸多,他倒也不算是最学霸的。

大脑训练营

在“文魁大脑教育最强大脑训练营”的几个选手合影中,陈智强穿着红衣服站在右二,看起来是年纪最小,个头也最小的腼腆少年。

在教练袁文魁的回忆中,陈智强乍看起来憨憨的,训练基地里的业余选手也比较多,一开始对他并没有抱太大期待。

参加脑力锦标赛获得的奖牌。

2008年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称号的袁文魁是陈智强记忆培训班的老师——这一称号由世界脑力锦标赛(World Memory Championships)颁发,后者是由世界记忆力运动委员会(WMSC)组织的世界最高级别记忆力赛事。他们结识于2014年的那届“第二届极忆杯全国记忆力挑战赛”上。当时袁文魁是嘉宾,他给比赛的赞助是:前三名可以随他免费集训和参加脑力界的比赛。

2015年8月,陈智强(前排左二)赴香港参赛,获得“亚洲记忆大师”证书。

其实,对袁文魁伸来的橄榄枝,陈智强一开始是拒绝的。当年恰逢青奥会在南京举办,陈智强已被选为志愿者,时间上有冲突。但两周之后,实在忍不住,又重新联系上袁文魁,去了他开设的“文魁大脑俱乐部”葛店训练基地。

因为去得晚,陈智强也只参加了最后几天的集训,学了一些训练方法。但他觉得“特别好玩”,从此一发不可收。

“他进步太快了。别人(成绩)都是有波动的,他是直线上升。”同在袁文魁门下训练的队友兼好友谢超东说。2014年10月,在苏州的区域赛中,陈智强只拿到少年组第二;11月在海口的中国决赛中,即登顶少年组冠军;12月世界总决赛中,就捧回了“世界记忆大师”证书。

在袁文魁眼里,总归是孩子心性,这孩子贪玩,坐不住,有时会偷懒。别人在训练基地一天练七八个小时,他呢,只练四五个小时。至于这么贪玩还进步神速,谢超东笑称,“已经被碾压习惯了。”记忆比赛中有一个“人脸姓名”的项目,外国人的名字比较复杂难记,陈智强会用游戏《赛尔号》中的精灵给那些人名编码。

“他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谢超东说。

公布成绩的时候,陈智强特别激动,蹦蹦跳跳跑到袁文魁跟前,说:“今年过了就好啦!先拿到大师,明年再陪蒙古好好玩!”少年组中,蒙古选手的整体实力最强。

陈智强的房间门口,有三个堆叠的收纳箱。他获得的各种奖牌、证书,都被妈妈收在最上面的箱子里。

“玩”是陈智强在提到训练和比赛时最常用的词。初三课业繁重,四处参赛半年,他不觉得是加重了压力,也不觉得是浪费时间。“学习是正事,这个就是休息和放松。”他一脸正经。

转瞬又换了表情,笑嘻嘻带点少年的狡黠:“因为能到处出去玩嘛,好玩呀。”这个玩倒是真的,每次训练比赛完,他都会和队友们一起在当地逛逛。

手机在他身旁的桌上闪啊闪,从手机壳、壁纸到聊天背景图,都是《头脑特工队》中的“大白”。他时不时低头回复,不一会儿跑去跟妈妈说,下个月初去日本比赛完,要留在东京玩一玩,还有队友一起。妈妈说好,然后问他:“东京能买东西吗?”

“当然能。”他笑嘻嘻,“买个马桶盖!哈。”转头又一脸神往:“可以去吃寿司和拉面了。我在《火影忍者》里面看过,特别好吃的。”

聊起家后面一条街上的美食,原本靠在座椅上的他身体都坐直起来,眉飞色舞地掰着手指头一家家数,数着数着就忍不住咽一下口水。在所有去过的城市中,他最喜欢香港,就是因为好吃的多,尤其是鱼蛋。

“啊,简直……太好吃了!”他一边感叹一边捂住眼,双手贴着脸滑下来,留下一脸回忆并憧憬的笑。

“脑王”

《最强大脑》录制现场,88幅沙画瞬间消失。选手要在嘉宾划定的沙画局部区域中来推测画中建筑。

陈智强深呼一口气,振了振双臂,回到座椅。 “如果我要将脑王奖杯留在中国,我就要选择3*3厘米的”。

 “奥兰多迪士尼乐园”。他的身体有些发抖,像在等待一张期末考试卷的分数。

挑战成功!陈智强脸上没有特别表情,但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他喘着气,手微微在颤。

“既然嘉宾调查说3厘米是极限,我想挑战1厘米,既然这是“脑王”争霸赛,要挑战的就是极限,3厘米仅仅是极限,我想要打破。”

“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评委席上的四位国际评审有些吃惊,他们劝他放弃这个决定。“当时我一心要把“脑王”留在中国,也没想那么多,就拼一回啊。”他事后回忆。

小时候,陈智强玩过三阶魔方的单面复原,六年级时有一次在公交车上,有人给他展示了六面复原,他来了兴趣,回家就拿着魔方开始倒腾。第一天晚上折腾了半小时,没成功,睡觉时间却到了。他哭着闹着,非弄好不可,不弄好就不肯睡。最后实在拗不过妈妈,才泪眼朦胧上床去。第二天晚上又折腾了半小时,成功了!激动得不行,拿着魔方满屋子喊。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国际评审微笑着说。

陈智强一直摇头,手指在抖动——这是他记忆的某种方式。他走向计时器,又走回来,微微摇头,没多久他迅速折返,按下计时器。台下欢呼响起,58秒!

“能先暂停一下吗,我选这个图片我能告诉它的大概方位,我想验证下我这个方位对不对,我也不管它对不对,我觉得它应该是巴黎歌剧院顶部翅膀的一个尖。”网络视频的弹幕上飘过网友评价:已经不是人类了……

这个劲儿,让人想起他在参与《最强大脑》之初,他打败了德国新人王梅兰妮,却并不兴奋——“今天我没有做到完美,自然心里不太快活。”

因为花了不少时间参加比赛和节目录制,在3月份的月考中,陈智强最喜欢的数学没有考好。他回家就跟妈妈哭了,哭完又反过来安慰妈妈说,这不是因为不会,是因为没时间做题,练得太少了。“你放心,我多做些题,下次一定能考好。”

同学过宇恬记得,清明假期时,有天晚上十点多,他在QQ上跟陈智强聊天:“你什么时候睡觉啊?我去睡觉了。”陈的回复是:“在(再)写一题就洗澡。”

“星际迷航”那期节目,陈智强被嘉宾郭敬明质疑难度远逊于第一季郑才千的魔方墙,Dr.魏(节目评审魏坤琳)和郭敬明吵了起来,陈智强心里很不好受。后来微博上也有很多人留言评论,质疑他的水平。

一下子卷入网络纷争,陈智强有些不知所措。起初,他在评论区向质疑者解释,对支持者致谢,甚至“@”了郑才千询问他的看法。

后来他觉得应该学习怎样才能更受大家欢迎。妈妈从陈智强的床边翻出几本书:《最讨人喜欢的说话方式大全集》、《11天成为受欢迎的说话高手》、《说话滴水不漏有绝招》、《气场的秘密》。“这都是他前两个月买的,大概想学学怎么说话。”她笑着说。

陈智强有点儿不好意思,“那些书的话也不是……就好玩嘛,自己表达不清楚,(就)看看,然后幽默嘛主要是。”话说回来,书买回来了,他却没怎么好好看,一本本都没有翻过的痕迹,像新的一样。

再后来,他只在微博评论区留下一句话:“言语的回复只会被你们喷,回复也行,那就等着我用实力回复。”

拿到“脑王”金杯的那一刻,全场起立为他喝彩。陈智强说,以前观众也会鼓掌,但就是“无论输了或赢了,都会鼓掌的那种鼓掌”,只有最后一次,他觉得是特别真心的,是真正被认可的,所以感觉特别爽。

朋友

在朋友眼中,陈智强性格向来温和,极少针锋相对,看电影都特别不喜欢暴力的镜头。

2015年暑假集训期间,陈智强和谢超东还有几个队友一起成立了“吃喝玩乐小分队”,常在休息时间跑去离训练基地不远的武汉光谷广场吃饭、看电影。采访中他几次提到,喜欢热闹,喜欢有人陪,去哪里、玩什么都不要紧,只要大家一起就好。当被问到“觉得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一直笑嘻嘻回答问题的他难得严肃起来,认真想了想说,是朋友,还有陪伴在他身边的人。

谢超东爆料说,自己和女朋友周莹就是陈智强撮合的,“他会在我面前说她的好话,在她面前说我的好话。有时候吵架了,我女朋友都会第一时间找小小强(陈智强)哭诉,小小强就会来找我,说你不要跟她吵了。嗯,就是我俩的媒人跟和事佬。”

陈智强依旧是那句“好玩嘛”。他只说,大家是在一起玩的,玩得好,所以就撮合一下。他没有说的是,2014年他还撮合过另外一对,但是分手了,所以还跟谢超东说过:“你们是我从头接到尾的一对,一定要好好在一起,千万不能分呀。”

“不能分”比“好玩嘛”,更像这个少年的心里话。初中毕业前,有国际学校来找陈智强,说保证他未来上哈佛、剑桥级别的国际名校。陈智强不想去。爸爸还专门找他谈了一次。“他说他是中国人,不想出国。而且中国学生都参加高考的,他也要参加,也想通过高考证明他的实力。”陶女士转述了当时的情景,她觉得这是儿子爱国的表现。

陈智强私下里却给出了另一个版本的解释:“出国就见不着朋友了呀。”除了国际学校,他还拒绝了另一所重点中学的邀请,因为不喜欢那里近乎军事化的严格管理,也因为初中关系好的朋友,都报了现在所在的高中。

“唉,本来想着几个人,总有两个能分到同一个班的。结果都不同班,只是同校。”说起来他还有点遗憾。但陈智强一点儿也不后悔没有选择那所重点中学。

“开心教育”

因“脑王”一夜成名之后,陶女士回忆起陈智强小时候的点滴,才觉得天赋可能早有先兆:比如陈智强从小就神经特别敏感,衣服标签连那些软的都必须要剪掉,不然就一直说穿着难受;比如他能控制两边的耳朵动来动去;再比如他背古文和英语单词好像确实都比同龄人轻松。

那几天电视里正在播“神童”魏永康的新闻——那是一个母亲望子成龙心切的“伤仲永”故事。

陶女士摇摇头,她并不想把儿子当作天才来要求和培养。“我对陈智强的希望,第一就是健康,首先身体健康,然后心理健康,然后就是开心。这(记忆训练)对他来说是个兴趣爱好,我和他爸爸都觉得挺好。反正他开心就行。”

兴致来了,陈智强要表演个现场记忆扑克牌。看了两遍,50几秒,全对。妈妈插话,“这还是旁边有人,一般就三四十秒,最快的时候……” “哎呀,说这个干吗?”陈智强飞快打断,顿两秒,又“语重心长”状开腔:“不是要开心教育嘛。”

妈妈笑:“好好好,开心教育。”

现在的陈智强,每天早上六点多被妈妈叫起床,在家喝一杯牛奶,吃一个包子、一个鸡蛋,然后骑上自行车,赶在7点10分之前到达学校,并争取在晚上9点自习结束之前完成这一天的功课。偶尔妈妈来接他,俩人一起骑车,在回家的路上说说话。到家做做记忆训练,玩玩电脑游戏,在QQ和微信上与朋友们聊天、视频,11点多乖乖睡觉。

比赛后,有很多商业合约找上门来,大多被妈妈挡下,除了比赛需要请假,其他的活动也安排在周末。

陈智强自己说,没有想靠记忆天赋去发展,以后还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比较重要。他的梦想是当喜剧导演,看完《煎饼侠》后还和“吃喝玩乐小分队”的朋友们约定,要“一起拿(记忆)大师,一起拍电影。” 最近,又对心理学感兴趣起来,《最强大脑》总决赛国际评委迈克尔·加扎尼加提出,希望他未来进入神经科学界后,他也心动过一阵,后来了解到科学研究要一直做实验,比较枯燥,又犹豫了。

“伤仲永”的故事在他看来,是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他也很少去想十年二十年后的事。“梦想就是我现在很想干(的事)。但是以后的话,还是要看更适合我的,现在都只是自己想一想嘛。”陈智强说,开开心心把现在过好了,一天天过下去,也就把未来过好了。

他三岁时很喜欢看星星,妈妈在网上看到可以在NASA认购星星的命名权,也不贵就十几美金,就买下了,命名叫“智强星”。

星星闪亮,却不似太阳刺眼,温暖人心。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