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内思想周报|科学家们的沉默和发声

贾敏
2016-04-25 09:14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科学家们的沉默和发声

上周的两个重要社会事件都与科学家有关:《科技日报》的一篇文章质疑科学家在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中集体沉默为其一,《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发布后引发科学家质疑为其二,二者都受到极大关注。

常外“毒地事件”:科学家为何集体沉默

常州外国语学校大批学生疑似因污染土壤致病

近日,央视的报道将数月前就曝光的常外“毒地事件”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常州外国语学校是当地最好的初中之一,去年9月搬迁至与曾是化工厂所在地一条马路之隔的新址后,送医体检的641名学生中有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个别的还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

这一事件进入公众视线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和声讨。其中,一篇题为“科学家,你们为什么集体沉默”的文章在《科技日报》发布后被广泛传播。

作者张晔在开头列举了采访科研处长、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中科院专家、环保部专家全部被拒的经历,痛陈在常外学生疑似因污染土壤致病事件中,多个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集体沉默,造成记者无法一探究竟,公众因得不到科学解释而充满怒气胡乱抱怨的局面。

张晔援引《维也纳宣言》指出,科学家具有专门的知识,更有条件提前获悉科学发现带来的危险和潜能,因此肩负特别的责任。但在这起环境公众事件中,科学家们并没有站出来质疑规划的错误、警示环境的风险,文章暗示,是背后存在的“关系”、“利益”让至高的科学道德被弃之不顾,并质疑,“知识分子推崇的独立人格、科学家肩负的特别责任,是否也如那片土地一样被污染了?”

不过,对于上文的慷慨陈词,持不同观点的人也不在少数,网友范运年在《科学网》博客发布的“科学家沉默,谁最应该惭愧”一文是这类观点中的代表。范运年在博文中引用了一个朋友的点评,“科学家是独立的评估师吗?若不独立,何以公正?”

她认为,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在常外“毒地事件”中,检测某块地的土壤是不是含有污染物,污染物含量是不是超标,含有哪些污染物,常州当地或者江苏省的环境保护部门就应该有能力检测出来,并不需要大科学家亲自挑战。她进一步指出,没有科学家能够不经过地方管理部门批准、没有上级部门同意完成取样、检测、出具并发布检测报告等一系列程序。

她由此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唯有沉默,而这篇独独向科学家开炮的文章有道德绑架之嫌。

科学家为何质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基准》

4月18日,科技部、中宣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以下简称《基准》)的通知。该通知指出,这份包括26条基准和132个基准点的《基准》“将为定期开展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和全国科普统计工作,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
《基准》针对18周岁以上具有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测评时将从500道题库中随机选取50道题目进行测试,正确率达到60%视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

《基准》一经发布,很快引起公众热烈讨论。其中,《知识分子》公众号发布了一篇由中科院、中山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八位科学家撰写的“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一些问题的意见”一文,从三方面列举了其中的不妥当之处,获得了大量关注。

第一,某些条目存在错误或不准确、不严谨之处。例如第11条基准“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下的第48基准点“知道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能描述牛顿力学定律,能用它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而事实上,力的作用是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并不需要力。 另外,“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太阳光由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形成四季更迭;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月,伴有月圆月缺”等说法也存在不严谨之处,容易引起误解。

第二,某些说法在学术界存在争议,甚至与现代科学认识有明显的冲突。例如第2条基准“知道用系统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的第9基准点“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指出,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内容在现代科学中并没有现实意义,相反被作为许多现代迷信和伪科学的幌子,不应当将其作为科学。

第三,有些内容是日常生产、生活应该具备的常识和技能,似不宜全部纳入科学素养。例如,第19条基准“掌握安全出行基本知识,能正确使用交通工具”,第22条“具备基本劳动技能,能正确使用相关工具与设备”,“具有安全生产意识,遵守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文章还指出,如第3条所列“科学的精神是求真、质疑、实证”所言,《基准》应该是作为一种指南,而不是只允许机械地背诵和考试而不允许质疑的教条。

除八位科学家在文中列出的条款外,第17条基准中的第87基准点,“了解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疗手段,与西医相比各有优势”也激起了很多不同观点的讨论。

此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管的网站《科学网》的微博账号发布了“从《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说开去”一文,作者李兆栋对八位科学家对《基准》的质疑表示了支持。

他认为,26条基准可以分为“科学素养”和“科学知识”两大部分,其中10到26条的科学知识与科学素质的培养关系不大,应该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而1到9条中与“科学素养”相关的部分才是关键内容,在他看来,一个公民在信息爆炸中能甄别判断、去伪存真,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日趋复杂多元的世界,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权威、不跟风盲从,就是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质。”

他最后指出,这样的“科学素养”不是颁布《基准》、组织学习所能培养出来的,“在一块行政领导科学,外行指挥内行,不鼓励甚至打压质疑声音的土壤上,即便传播再多科学知识的种子,也很难培育出“科学素养”的果实。”

世界读书日:提倡严肃阅读是趣味专制吗?阅读已经不合时宜了吗?

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有数不清的书单和读书活动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除此之外,也会有一些关于读书这项活动本身的思考和讨论,《新京报书评周刊》公号发布的唐小兵的“有抵抗感的阅读才是严肃阅读”,和《凤凰网文化》公号发布的思郁的“读书日仅存的意义是告诉我们阅读有多么不合时宜”,都获得了不少关注。

不久前,《新京报书评周刊》发布了唐小兵与旅美学者徐贲的对谈,其中提到欧美学生读《利维坦》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在读《狼图腾》,表达了对中国大学生阅读状况的担忧,但有一些读者认为知识分子对大众阅读的干预是“趣味专制主义”。

唐小兵指出,当今中国的阅读生活中存在两种极端相反的趋向,一种是追求严肃阅读、倡导回归经典性和思想性的阅读,体现在近年来大量出现的报刊、网络的书评空间、年度好书评选、书评人群体和各类读书会;另一种趋向则是随着新媒体的崛起,越来越多的阅读指向了对信息的追赶与抓取。

他认为电子化形式对严肃阅读有一种“天然的敌意”,在“阅读是平的”网络阅读时代,“在传统中国所形成的经史子集等严肃的等级化(指精神趣味等)秩序荡然无存,每个人都变成自我决断阅读趣味的个体。”手机阅读带有强烈的消费主义兴趣,即使是严肃内容,以电子化形式呈现后也难以嵌入记忆中去。

然而,在唐小兵看来,严肃阅读绝不仅是私人偏好,也关涉到一个民族共同体公共生活的构建、历史记忆的形塑和心灵生命的滋养,能够带来长久的智性上的欢愉,而非严肃阅读带来的愉悦感是类似口腹之欲的暂时性愉悦。

思郁在文章开头描绘了凯文·凯利《必然》一书中的未来阅读场景,在未来“屏读”时代,随着电子屏幕代替纸质书,阅读行为更多地停留在了一种阅读的姿态上,而我们现在正在向“屏读者”过渡。
思郁认为,阅读媒介的变化并不单单意味着阅读的工具的改变,“因为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自身的意义”,正如钟表重新定义了时间、文字对口头语言的记录创造了历史与记忆,“印刷术赋予智力一个新的定义,这个定义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
他指出,随着信息世界的到来,整个世界都成为了新闻存在的语境。而电子阅读天生无法具备纸质书的深度和意义,因为电子媒介是为信息而生的,文学在其中也被编码成了信息进行流通和传播,而信息的特点就是短时、表面、视觉化、新奇和媚俗。

因此,娱乐取代“文字的美感和意义的深邃”成为了阅读的首要属性,文学被迫舍弃本性讨好读者,而承载严肃阅读内容的书籍,则将退守到私人领域甚至博物馆,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则成为一种“精神还魂”的偶然时候。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