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渤海国的“朋友圈”︱为何与大唐不断交好,又反复失和

花郎
2016-06-29 17:48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前有女皇的追兵,后有新皇帝的招抚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六月,在帝国边陲的营州(今辽宁朝阳),契丹部落举兵反唐,杀死营州都督,并迅速攻占不少城池,北方边地形势严峻,进而幽冀地区受到威胁。朝廷开始组织、调动军事力量进行反击。

营州是大唐帝国东北方的重镇,这里除契丹部落外,还有另外一些内附唐朝的部族。其中比较重要的是“靺鞨之众”与“高丽余种”(高句丽遗民)。契丹叛唐自立,靺鞨人与高句丽遗民这两股力量各自在其首领的领导下,趁乱向东奔逃,脱离了唐朝的管控。

靺鞨人首领是乞四比羽,高句丽遗民首领是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的目标无疑也是脱唐自立,因此他们率部渡过辽河,向东到达太白山东北,凭借奥娄河天险,树壁自固。契丹反叛势力正嚣,中央朝廷对这两股势力只能采取安抚政策,于是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一并赦免其罪。但是乞四比羽不受命,皇帝武瞾在平定了契丹之后,下诏让大将军李楷固、中郎将索仇率军击杀之。

唐军先斩破乞四比羽,乞乞仲象亦亡故,大祚荣遂将高句丽和靺鞨之众合并,继续遁逃。李楷固大军穷追不舍,度过天门岭,大祚荣于是与唐军展开决战,唐军大败,将军李楷固脱身而还。当时的东北形势,契丹、奚等全都降附突厥,道路阻绝,唐廷无法再讨伐大祚荣。“天高皇帝远”的大祚荣进入牡丹江流域,筑城自卫,逐渐吸纳辽东地区的其他靺鞨部族以及高句丽遗民,最终建立了国家。可能是因袭了其父乞乞仲象受封唐朝的爵号“震国公”,因此大祚荣的政权最初称为“震(振)国”,抑或“靺鞨国”。

成功建国的大祚荣,再未遭遇女皇派来的追兵,反而接获了新皇帝的善意。

唐中宗即位后,派遣侍御史张行岌招抚靺鞨国。这是帝国东北方政策的良性转变,扭转了武瞾时期四处树敌、蔑视北族的不智行为。大祚荣也迅速做出回应,派遣自己的儿子大门艺入侍,这相当于一种留在唐都的“人质”,表示臣属于唐朝。唐朝本欲遣使去册封大祚荣,却因契丹与突厥连岁寇边,交通中断,使节难以抵达。

直到睿宗先天二年(713年),大唐终于遣郎将崔忻渡海,绕开陆路威胁,前往大祚荣的都城旧国(今吉林敦化附近),册拜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自此以后,大祚荣所建立的国家开始向大唐遣使朝贡,并改称为“渤海国”。

渤海国壁画人物

皇城刺杀令:渤海为何与大唐为敌

渤海国从一开始就极为重视与唐朝的关系。然而,第二代王大武艺时期,渤海国与唐关系出现了严重问题。

大祚荣死后,其嫡子大武艺继承大统,唐朝皇帝也继续予以册封。但他表现出明显的自尊意识:其一,打破藩臣谥号规定,未经唐朝安排,谥大祚荣为“高王”。其二,有违唐朝正朔,自设“仁安”年号。其三,在开疆拓土的同时,打算出兵教训亲近唐朝而疏远渤海国的黑水靺鞨。特别是备战黑水靺鞨,引发了一系列矛盾。

当初被父王派至长安入侍的王子大门艺,此时已回到渤海国,大武艺想要差遣这位弟弟统领大军前去攻打黑水靺鞨。大门艺颇知深浅,极力劝阻国王取消这次军事行动。他说,黑水与唐朝通使而我攻击它,是背唐。唐是大国,兵力是我万倍,与之结怨,我将自取灭亡。他还提到了几十年前高句丽全盛时,有兵士三十万,抗唐为敌,尚且失败了;而当时渤海兵力不过是高句丽的三分之一,怎么能与唐朝为敌?国王没有听从这一意见。大门艺无奈,只得领兵出征,行军到黑水靺鞨边境时,他又一次写信劝谏王兄罢兵。

这次劝谏引得大武艺勃然大怒,派遣另一位将军取代了弟弟,并且下令召大门艺回京,意欲杀之。大门艺惧怕,但他当然不会引颈就戮,于是抄近路逃到了唐朝,玄宗皇帝于是册拜他为左骁卫将军。国王大武艺对弟弟这一“叛国”的行径,难以容忍。他首先通过外交途径,请求唐朝诛杀大门艺。

唐朝的反应颇有戏剧色彩,皇帝没有威压“渤海郡王”大武艺,反倒偷偷将大门艺安排到遥远的安西(今新疆库车),并派两名鸿胪寺官员前去通告渤海国说,大门艺不可杀,皇帝已将他流放到“恶地”岭南了。大武艺当然也有自己的情报来源,了解到实情之后,他态度,甚至斥责唐朝,“陛下不当以妄示天下”,执意杀大门艺而后快。对于大唐而言,渤海国王不过是一个僻远小国的君主,对皇帝如此不逊,绝对是不可能容忍的事。但或许是唐朝皇帝扯谎心虚,玄宗仅以泄露机密罪名,将鸿胪寺那两位官员贬谪,同时,还真的将大门艺转送岭南以安抚渤海国王。唐玄宗似乎既没有表现出大国应有的道义和公正,也没有坚定地维护“亲唐流亡者”的利益,在与渤海国的交锋中未占上风,从史书记载来看有示弱之嫌。

六年之后(732),渤海国大武艺得寸进尺,从水陆两路大举发兵进犯唐朝边郡。

水路是由渤海国大将军张文休率“海贼”自辽东渡黄海进攻登州,袭杀了登州刺史韦俊,这还是唐朝州郡历史上第一次遭到东方部族的入侵。陆路则由国王直接领兵攻至马都山(今河北青龙、宽甸之间的都山),大肆屠城。两路进犯都已深入唐境。特别是陆路进攻,实际上是渤海与突厥、契丹、奚等联合对唐朝的作战。

唐朝立即反应,同时派遣左骁卫将军大门艺到幽州,太仆员外卿金思兰返回新罗,分别征兵抗击渤海。金思兰本是新罗王族,这次他带回庆州皇帝加授新罗王为“开府仪同三司、宁海军使”的册封,以及要求新罗王发兵进攻渤海国南境的诏命。“宁海军使”中的“宁海”或许带有“平定渤海”或“平定海东”之意。十万新罗大军因山路险阻,加上雪深丈余,士卒死者过半,无功而返。

渤海国王怨恨弟弟,于是秘密遣使到他所在的唐朝东都洛阳,买通了刺客,刺客在天津桥南暗杀大门艺,而天津桥就在皇城正门不远,是全城最热闹的交通要道。大门艺与刺客奋力格斗,幸免于难。唐朝廷闻讯震怒,诏令河南府全力捕杀渤海密使相关人等。

同一时期,唐军在东北取得了对突厥以及契丹和奚的军事胜利。室韦、黑水靺鞨等也相继向唐朝入贡,表示臣服。渤海国王大武艺,因形势变化,不得不向唐朝皇帝上表请罪。大唐也接受了渤海的悔过。唐朝宰相张九龄的文集中保存了这位大文豪代皇帝所拟的给渤海王之敕书,其中说道:

敕渤海郡王、忽汗州大都督大武艺:……卿往年背德,已为祸阶,近能悔过,不失臣节。……奚及契丹,今既内属,而突厥私恨,欲仇此蕃。卿但不从,何妨有使,拟行执缚,义所不然,此是人情。

渤海断绝突厥关系,倒向唐朝一方,这也是一明证。

不久,“武王”大武艺去世,第三代王大钦茂逐渐开启了一个“文”的时代,渤海与大唐的关系也进入了亲密友好的快车道。

渤海国为何被称为“海东盛国”

文王之后,渤海国加紧向唐朝学习的步伐。大历年间渤海国的“遣唐使”与中原频繁往来,“或间岁而至,或岁内二三至者”。

反映“渤海国兴亡史”的主题浮雕之“海东盛国”

其实,从大祚荣时代开始,渤海国陆续派遣学生入唐求学,开元年间(713-741年)、太和七年(833年)、开成二年(837年)都有明确的派遣记录,依照渤海频繁向唐朝派遣朝贡使、贺正使、宿卫等情况推断,渤海国没有被明确记录下来的入唐学生应该更多。

更引人注意的是,渤海国学生在唐朝还考取了科举。唐穆宗以后将本国进士由乡贡及第者称作“乡贡进士”,由生徒擢第者称作“国子进士”,与之相区别,外邦士子登第者习称为“宾贡进士”。唐朝时的宾贡进士以新罗人最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大文豪崔致远,他被称为“海东儒宗”;宾贡进士中比较著名的还有日本人,比如来自奈良的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他和崔致远一样都曾经在唐朝做官,与当时文坛上的名诗人也有唱和、交往。这是东亚士人具有共通的文化教养的绝佳范例,也是那个开放时代一种特殊的盛景。

相较而言,宾贡进士中的渤海国人不太被注意,但实际上他们的表现丝毫不逊于新罗人、日本人。而且,9世纪下半叶渤海国人乌昭度(亦写作“乌炤度”)曾位居宾贡进士之首,还一举力压新罗人李同,名在其上。这让新罗人引以为耻,朝野异常不满。乌昭度后来位至渤海国相,其子乌光赞在唐昭宗时也入唐参加宾贡考试,并与新罗人崔彦撝同榜进士及第。除了乌氏父子,文献记载中的有名有姓的渤海国宾贡进士至少还有高元固、欣彪、沙承赞等。

渤海国的文化因其族群的多样而呈现多元的特征,而其中的“唐风”尤为浓厚。

渤海国上层贵族掌握了良好的汉字文化,他们与唐朝和日本文人的酬唱都体现出了高超的文学素养。渤海国的年号“仁安”“大兴”“宝历”“中兴”“朱雀”“太始”“建兴”“咸和”,历代国王取名用字“仁秀”“元义”“明忠”,公主号“贞孝”“贞惠”,皇后号“孝懿”“顺穆”,甚至渤海中央行政机构三省六部的六部分别以“忠、仁、义、礼、智、信”命名,无不体现着一种儒家文化精神的内蕴。

从考古资料来看,渤海佛教无论是上京地区的观音信仰,还是西京和东京地区的法华信仰,抑或渤海国境内分布广泛的佛寺遗迹,都说明汉传佛教在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渤海墓葬具有北族特征,唐朝影响因素也处处可见。

最令人惊叹的是,渤海国城市对于唐朝都城(长安和洛阳)的模仿,虽然西古城(今吉林和龙)、八连城(今吉林珲春)等也都具有唐代城市布局的典型特点,但渤海国“第一代表作”非上京龙泉府莫属。上京城又称忽汗城,位于今黑龙江宁安市。1930年代俄国人和日本人先后进行过发掘,1963-1964年中朝联合考古队再次对上京城进行调查发掘,此后朝鲜和中国分别出版了《渤海文化》和《六顶山与渤海镇》进行总结。

《六顶山与渤海镇》

上京城外城呈长方形,周长近16300米,中有内城及宫城,中轴对称,城临忽汗河(今牡丹江)。城有十门,南北城墙各三、东西各二,与城内主要的五条大街相连通。其中,朱雀大街南北长逾2000米,北连内城南门,南通外城中门(正南门)。宫城占地约45万平方米。渤海国上京城约为唐长安城一半,除以上特征一致外,里坊、两市布局也基本相似。正如中古东亚都城史的比较研究所显示的,处于王权凝聚时期的渤海国与古代日本一样,对以隋唐为代表的都城形制的模仿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渤海国上京城平面图

由于渤海国杰出的文化成就,中原典籍称赞其为“海东盛国”,唐玄宗给渤海国王的敕书中也说,“卿地虽海曲,常习华风”。如果唐代确实存在一个“东亚汉字文化圈”,那么渤海国与新罗、日本一样,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