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没有想做的事,不如先从自己不讨厌的事做起如何?”

2021-09-24 16: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山茶 华东师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本文共2621字,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

@ Dr.MORICKY.

作者/ 山茶

编辑/ 也就不用讲

美编/ Dora

的回答我很惊讶,他们两人都很优秀,谈的是那种惹旁人羡慕的甜美校园恋爱,怎么也会厌倦呢。酒杯碰撞的间隙,隐约想起很多同辈间的谈话,那么相似前段时间和朋友相聚,饭桌上谈到他的女朋友,我笑着问他们现在怎么样,满以为会是一顿狗粮,不想他苦笑一下,踌躇之间叹了口气:“谈了2年,感觉互相都腻了。”听到这样的回答我很惊讶,他们两人都很优秀,谈的是那种惹旁人羡慕的甜美校园恋爱,怎么也会厌倦呢。酒杯碰撞的间隙,隐约想起很多同辈间的谈话,那么相似。

■■■

阿满,男,31岁,无业。

六年来,他废宅在家,主业啃老,副业抬杠;最常穿灰色运动服,最擅长伶牙俐齿插科打诨。这样一个听上去凄惨没前途的家里蹲人设,却因为人物迥异出彩的性格,让人一边恨铁不成钢,一边又忍不住喜欢他的理直气壮(甚至完全被他说服)。

这是日剧《我的事说来话长》所讲述的故事。曾经,男主岸边满也是一位充满目标和干劲的青年,热爱咖啡的他曾辍学经营一家自己的咖啡店,却最终以创业失败、血本无归而告终,从此一蹶不振。

咖啡梦破碎后,抱着“找不到特别想做的事”的心态,迟迟不愿再次踏入职场的他,在家一蹲就是六年。尽管阿满习惯了用伶牙俐齿武装自己,似乎早已对他人的催促或指责百毒不侵,同时也将家人的关心和帮助挡在了门外,六年来的迷茫、失落和自我怀疑,恐怕只有阿满自己慢慢消化。

正如剧中所说,“执着于想把兴趣发展为工作,这样的想法肯定是没有问题的”,目标、兴趣、内在动机,是完成一件事再理想不过的起点。我们常常会听到那些励志的故事——为了自己童年时就确立的目标奋斗多年,然后不出意外地功成名就。

但事实是,大多数人的经历不会如此顺利。他们往往在寻找自己目标的阶段就几经周折、费尽心力。有时正如阿满一样,我们自以为找到了自己毕生的爱好,却在真正实践它、试图将它转变为工作的过程中认识到——“原来我一点都不擅长这个啊”。

那么,问题在于,在找到那件“最喜欢的事”之前,我们是否应该,以及能够做些什么?

兴趣,一个「区间」

兴趣难题,让我们先从究竟何为「兴趣」谈起。

在心理学研究中,兴趣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然而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它常常被肢解为对注意、好奇、内部动机等等的片面关注,甚至被视作模糊不清的日常用语。一个较全面的解释是,兴趣是“由于个体与其环境的互动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兴趣不同于动机,兴趣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和我们自己的性格特点有关,更与我们所交往的对象联系在一起,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不可缺少(何旭明,2010)。

因此,心理学意义上的“兴趣”,不是某个一向热爱冒险的人突发奇想的潜水梦,也不仅仅是因为某个小岛有特别清澈的海水。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前者(人)同作为客体的后者(活动)交互作用、融为一体——怀着潜水梦的我,恰好发现了一片海滩的美丽。

这使得兴趣成为了一个区间(何旭明,2010):想象兴趣主体与兴趣对象分属两端,它们之间形成了一段连线。当靠近主体一端时,这里的兴趣通常被称为“个体兴趣(individual interest)”,它强调个体的心理倾向,如“ta是一个热爱冒险的人”;而当靠近客体一端时,则通常被称为“情境兴趣(situational interest)”,它强调客观对象的特点,如“浮潜具有一定挑战性”。

在“有志者,事竟成”之前

兴趣作为一个区间,可细分为两种类型: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诸多研究已表明兴趣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影响:它作用于我们的注意力和目标选择,帮助我们取得更好的学业表现,并让整个过程更加愉快——可以说,兴趣是达到任何目标的绝对理想的起点。但人们似乎往往忽视“事成”之前所发生的故事:兴趣究竟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呢?解答这个问题,也就回答了岸边满们共同的困惑:在找到和确认自己的“最爱”之前,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躺平吗?

关于兴趣是如何降临、并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有趣的观点。Hidi和Renninger(2006)提出了兴趣发展的四阶段模型(The Four-Phase Model of Interest Development),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兴趣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他们将情境兴趣和个人兴趣分别划分为2个阶段:触发的情境兴趣(Triggered Situational Interest)—持续的情境兴趣(Maintained Situational Interest);新兴的个人兴趣(Emerging Individual Interest)—良好发展的个人兴趣(Well-Developed Individual Interest):

1. 触发的情境兴趣(Triggered Situational Interest):情境兴趣的激发通常源于外部因素,它持续的时间可短可长,通常为兴趣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例如,当一个人第一次翻开一本摄影集的时候,ta有可能对其中几张作品印象深刻,被它们所传递的情绪触动,这就为ta继续了解摄影艺术打下了一个基础。但另一方面,ta也很可能在看过这部作品集后很快就将这些画面抛诸脑后。

2. 持续的情境兴趣(Maintained Situational Interest):是指在触发状态之后的一种心理兴趣状态。在外部环境的支持下,通过参与对他们而言有意义的活动,个体的情境兴趣得以维持。比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同学有可能接触到更多和摄影相关的东西,无论是相片、书籍,还是一次偶然的和朋友的闲聊。这些来自外界的因素都有可能进一步促进ta对摄影的好感。与此同时,ta开始认为摄影对自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3. 新兴的个人兴趣(Emerging Individual Interest):这一阶段标志着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的开始,个体开始寻求关于特定内容的重复行为,比如关注一些知名的摄影师、浏览他们的作品,主动学习捕捉光影的技巧,下定决心买下一部相机开始扫街练习等等。在持续的个体投入下,个人兴趣开始形成。此时,个体认可活动的意义与价值,并且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知识,能够自己提出一些好奇的问题。例如,如何理解某一摄影流派的特点?如何将情绪或者观念更好地融入一张相片?这种兴趣通常由个体自己所激发,但离不开来自包括同龄人、教师、专家等角色的外部支持。

4. 良好发展的个人兴趣(Well-Developed Individual Interest):在这一阶段,个体形成了稳定的个人兴趣,他们开始积极寻求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这种兴趣使得他们能够维持长期的建设性工作和创造性努力,进而提出更加丰富和深入的对策。此时,这位同学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热衷于探索不同的风格、玩转各种技巧。Ta更加能够体会到摄影为自己带来的长足的、充实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兴趣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学习过程中的挑战和沮丧。当在拍照过程中遇到瓶颈时,对摄影怀有稳定的个人兴趣的个体不会轻易将它丢到一边,而是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探索出路。

可以看到,在理想情况下,随着上述过程的推进,情景兴趣为个人兴趣奠定了基础,兴趣将逐渐趋于稳定。然而,这一序列并不是自然地发展下去的。Ainley(2012)对该模型进行了有趣的引申:在缺乏持续的外部支持和个体投入的情况下, 个体对事物的兴趣可能终止,个人兴趣也可能退化为初步阶段的情境兴趣。也就是说,当长时间与特定的外部事物缺乏联系(比如,减少参加摄影活动的频率)时,个体对其的兴趣可能倒退或者消减。

个体投入程度对兴趣有重要影响。例如,何旭明和陈向明(2008)的研究梳理出了一条“外部压力—学习投入—兴趣”的逻辑链条,指出尽管一些学生最初对某科目缺乏兴趣,但当他们在外部压力之下开始将自己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学习后,他们对课程的兴趣得到了促进。研究者用认知失调理论(即,如果人做了一项与自身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就会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来解释其中的原因:在真正投入过后,为了令自己的行为和兴趣相一致、进而避免认知失调的发生,学生就极有可能对本身并无兴趣的课程产生兴趣。该研究还进一步指出,过大或过小的外部压力都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中等程度的压力效果最佳。

潘颖秋(2017)的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追踪调查也显示,专业兴趣的形成和稳定与个人的坚持和努力密不可分。在大一至大三期间,时间的持续增长与学习环境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有助于学生提高他们在专业学习及相关活动上的精力投入, 进而促进专业兴趣的提升。

这些研究结论提示我们:兴趣并非植根于个体的性格特质中。因此,它不会在一味的等待中自然产生,也不会响应你虔诚的呼唤。接触不同的事物,为激发出新的情境兴趣提供了可能;而积极地投入正在做的事情,则能够促进兴趣的发展、转变和稳定——“忘掉自己在寻找的事实,反而会有意外收获”。

在剧中,经营着多家公司的社长明日香告诉阿满,自己也曾有3年时间不知道想做什么,直到一位朋友建议“不如从自己不讨厌的事做起如何”才茅塞顿开,逐渐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擅长的事情。她告诉阿满,如果因为找不到想做的事就停滞不前,反而会使自己失去遇见新的兴趣的机会,最终变成一个恶性循环。

故事的最后,阿满触动于普通人在黄昏的夕阳下忙忙碌碌,认真做着自己工作的情景。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他终于穿上西装、打上领带,为母亲照例冲好一杯咖啡,然后走上了去面试工作的路。

至于求职的结果,编剧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重要的并不是阿满是否成功,也不是他是否已经认定这就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此时此刻,阿满决定出发。

小 丘 说

如果能一眼认定方向固然好,但也愿你在尚且迷茫的时候,能走过千山万水,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景。

参考文献

何旭明,2010,《西方关于兴趣的界定与分类研究述评》,《大学教育科学》第4期。

何旭明、陈向明,2008,《学生的学习投入对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第3期。

潘颖秋,2017,《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形成机制:专业选择、社会支持和学业投入的长期影响》,《心理学报》第12期。

Ainley, M. (2012).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gagement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pp. 283-302). Springer US.

Hidi, S., & Renninger, K. A. (2006). The four-phase model of interest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1(2), 111-127.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