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性教育20年:理念之争仍存在,首次性行为低龄化趋势已明显

澎湃新闻记者 章文立 实习生 钱玉婷 张佳音 程颖迪
2016-04-30 18:0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2013年,当性科普作者“女王C-cup”一夜红遍网络时,从事性教育、性心理咨询、性科学研究的专业机构“新金赛工作室”正式定名,国内的性教育网络平台“青杏”正筹备上线,而致力于用互联网帮助家长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的“守护童心”项目组,则开始从学校社团向社会企业转型。

同年,主编《中学性教育教案库》的学者方刚去山东省开展面向中学教师的免费性教育培训,被自称学生家长的人士指责为“性教唆”,并被威胁“泼粪”。

而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国年轻人首次性行为的低龄化趋势明显,互联网性教育内容点击量火爆。时至今日,社会对于性教育的态度,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仍停留在理念之争的阶段,对于中国大多数城市的中小学来说,性教育只存在于某个副科课本不超过一章节的内容之中。

性学家方刚

性教育推行二十年效果堪忧

“我们这一批长大的人都几乎没有性启蒙,大部分性知识来源是小黄书、色情影片,还有什么《家庭医生》那种杂志。”青杏网负责人之一、今年27岁的Coco 说。

在中国的教育系统内,性教育有一个更为含蓄的名称:“青春期教育”。早在1988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性教育被正式纳入我国中学教育的内容。

2001年12月, 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指出: “学校应当在学生中, 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 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至此,青少年接受性教育的权利和学校应该承担的教育义务,在法律上得到了保证。

然而,2011年一份针对重庆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62.7% 的受访高中生已知的性知识来源于传媒(含网络、影视、课外书刊),仅有22%受访者的性知识来自相关课程或老师,性知识由家长告知的人不足13% 。此外,在2009 年一份针对北京市六所高校逾千名大学生的测试中,大学生性知识的总体正确率仅有 34.5%。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于2010年随机抽样调查了全国 14-17 岁的总人口,其结果显示:仍有78%的受访青少年处于“手淫是恶习”偏见的压抑之下;在避孕知识方面,对测试题“男人和女人如果只是过一次性生活,那么女人怀孕的可能性就很小。您觉得这样说,对吗”,同意该说法错误的受访少男仅有四分之一,而少女则连五分之一都不到。

相关法律确立十年,性教育开始推行二十年后,中国性教育的实际推行程度和效果仍然堪忧。

“我们其实最想参考的是将性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不过目前来看还是比较渺茫。”无锡保护豆豆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赵秀文表示。这家科技公司前身是江南大学学生社团“守护童心”项目组,现已注册为社会企业,开展面向NGO、企业、家长和孩子的课程培训。

据赵秀文称,中国现在的性教育,主要依靠学生社团、社会组织和基金会等民间组织进行。

至于主流教育渠道为何无法承担起相应责任,他给出了三点原因:第一,应试教育是主流;第二,老师和家长还是对性话题很敏感;第三,国家还没有详细方案。

国家并非没有过尝试。早在教育部2008年发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应当掌握生命孕育、成长基本知识,知道“我从哪里来”。2011年,一本名为《成长的脚步》的书问世,计划在北京市的小学教育中投入使用。

该书是“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模式初建”课题的研究成果,这一课题由北京市教委委托,首都师范大学性教育研究中心和北京性教育研究会承担。但是,因有对性交概念的介绍,并配有图片,该书被家长和老师认为尺度过大,甚至斥其为“黄色漫画”。

北京市教委迫于舆论压力出面澄清称,此书不是性教育教材,北京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其时也没有性教育教材的相关立项和编写计划、试点计划和推广计划。

性学家方刚讲得直白:“公众当中普遍存在一些反性情绪,加上对孩子的教育敏感。性也敏感,孩子又敏感,两个加在一起就颤颤巍巍了,就哆哆嗦嗦了。这种情绪使得教育者不敢做,使得政府职能部门不敢做,使得做家长不敢做,这是(性教育)主要的阻力。”

根据2005年的杜蕾斯全球性调查,全球被调查者中有98%的人认为青少年应该从16岁甚至更早开始接受正式性教育;而在中国大陆,这个比例仅为13%。此外,仅有0.1%的中国被调查者声称自己在10岁或更早就开始接受性教育,而全球这一平均数字为8%。

“大姨吗”CEO柴可

“房间里的大象”

性教育可能缺位,对性的好奇与困惑却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关注女性健康的手机应用APP “大姨吗”的CEO柴可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一名13岁的小姑娘对初潮困惑、惊慌,却没有去找父母和老师,而选择了在匿名网络软件上寻求帮助。这让作为一个女孩儿父亲的柴可感叹,也成为他后来做“大姨妈圣经”《400次》的初衷。

青杏网创始人则在工作感想中写:“对于身体和性,青少年是可以有如此之多的困惑和焦虑。小到觉得私处器官和别人不一样,大到意外怀孕不知所措,每一个问题都能让我感觉到屏幕那边的焦虑。”

青杏网的粉丝核心群体是18-25岁的年轻人。介于未成年人和已婚人士之间,他们面临的不再是初潮的慌乱或“我从哪里来”的疑问,而更多是对身体和性行为、性观念的困惑。

在后台互动中,Coco收到过很多关于避孕措施的问题,其中不乏各类市面传说的身影。很多粉丝满怀担忧来问:体外射精,或计算安全期,甚或做完之后拿可乐洗下身……还会怀孕吗?

Coco很无奈,她将此归结于早年性教育的匮乏,并将性在中国的处境比喻为“房间里的大象”:所有人都假装看不到,但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存在,根本无法真正忽视。

2015年1月,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联合百合网婚恋研究院发布的《2015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95后”受访者中,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低于18岁,为17.71岁。 “大姨吗”发布的2016《中国女性生理健康白皮书》也称:七成女性有婚前性行为,且首次性行为低龄化趋势明显。

“人是有这方面需求的。比如一个人要喝水,你不给他干净的水,他就要先喝脏水。那什么是干净的水?就是公开的。大家都在参与的这样一种讨论,就是干净、开放的,你要是担心,你就加入进来讨论。”“婊酱 FM”主播鸟鸟说。“婊酱 FM”是一个倡导女性独立、情欲自主的私人电台,内容谈情、谈性、谈关系。

如此理念,赶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几乎是一瞬间就把二十年几无进步的传统教育渠道远远抛在身后。“婊酱 FM”自2015年12月1日上线以来,五个月内已有超过370万次点播,粉丝中不乏“90后”、“95后”。

理念之争

互联网时代,当关于“性”的信息唾手可得之时,再讨论“要不要谈性”本身,实已毫无意义。

同时,散布色情淫秽信息的人,致力于传播科学性知识的人,反对公开谈性的人,都在互联网强大的集聚效应之下,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和程度暴露于公众视野。

海量的庞杂信息中,接收者究竟需要怎样一把筛子,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方刚提倡“赋权型性教育”理念,即让每个人具备负责任地决定自己身体有关的事务的能力以及权利。他说:“能力在以往性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不具备,权利在性教育缺失的状况下被剥夺了。所以我们要增能赋权,培养‘性人权’和社会性别平等的价值观。”

​性科普作家“女王C-cup”

​性科普作家“女王C-cup”表示认同。她坦承,青少年不是她的受众主体,她做的也不是性教育,而是面向成年人的性科普。但是,“因为我们没有性教育,所以现在的性科普其实是一种全民教育,所有人都从这里获得欠缺的知识,矫正错误的观念。”

她在微博里写道:“来,看黑板,跟我念:我的第一次是我自己的,不是给男人的。我的第几次都是我自己的,不是任何一个伴侣的。”

在采访中,“女王C-cup”补充说:“一个女性有过性经历就低人一等,男友或丈夫就忽然拥有了权利来评判她,她忽然就需要求得其他人的原谅。这种物化女性身体、架空女性对自己身体处置权的概念,我是反对的。”她同样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没有任何理由不做性教育,但如果都是搞“守贞”,那宁可没有。

这与传统主流性教育观念背道而驰。

2010年,时任上海市人大代表柏万青在电视节目中,就劝告未婚女青年要自尊自爱,并强调:“贞操是女孩给婆家最贵重的陪嫁”。2012年,时年38岁的武汉大学女硕士涂世友创建宣扬婚前守贞网站,并发布自己是“处女”的医学检查报告。

同时,性教育长久以来被认为敏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担心教育不当会招致性乱。方刚与“女王C-cup”的性教育理念,直接撞在了反对者的“枪口”上。

据《凤凰周刊》报道,方刚在山东进行性教育时,曾有自称是“孩子在山东读书的中学生母亲”的梅子,在网络上发表《给中学生父母的倡议书与给党组织的公开信》,痛斥方刚“以科学、教育为名,行诲淫之实,其毒害、摧毁下一代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

“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禁忌。做儿童性教育的赵秀文说,现在做得最好的是对无痛人流的宣传,“虽然我强烈觉得把它换成避孕套的宣传会更好”。他特别提出对媒体的批评,称新闻一扯上性,就变成了敏感话题,这种方式只会让性继续敏感。

“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赵秀文说。

方刚则更进一步称,成熟开放的谈性的态度应该是当作其他事情一样来谈,而不是当作一个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谈性而非常坦然,像谈吃饭、谈天气一样。”

2016年,他开始利用微信群语音授课的形式讲课,并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除了谈性教育,也谈亲密关系和多元的性。

此时,“女王C-cup”也早已坐拥愈80万粉丝,还出版了个人著作《第一口苹果的滋味》。

青杏网历经被封号又重开,聚集了一批忠实的拥趸。“新金赛工作室”正面临商业挑战,但已举办过两届大学生性科学夏令营,还上线了国内首个性教育MOOC课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