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南京纪委开讲“老南京”家风故事,“蒋百万”遗子以经不以金

澎湃新闻记者 袁杰 通讯员 宁纪轩
2016-05-03 13:22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家风是一个家族自觉恪守的立身处世之道,代代传承。而无数个“小家”的家风故事共同汇聚成一座城市、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底蕴。

澎湃新闻记者从南京市纪委获悉,从5月3日开始,除双休日外,南京市纪委将集中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每天发布一个“老南京”的家风故事,助推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涵养新时代良好家风。

自今年年初开始,南京市纪委联合南京市文广新局、地方志等部门共同发掘南京历史上的传统家规,历时四个月,穿街走巷,探访旧居,查阅历史文献,整理名门家训。

“我们事先都经过了严谨深入地考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联系到了一些家族的后人,尽力确保家训内容真实、准确和权威,同时兼顾故事性与可读性。”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局副局长金戈告诉记者。

据南京市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搜集到的金陵名人或名门家训不少都是独家首次呈现,如晚清外交官刘芝田的传世家规、棉鞋营赵状元家训以及金陵回族世家的百年家训等等。

“南京自古以来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有‘六朝古都’的美誉,这座城市久负盛名的背后,除了天时地利之外,关键还在于人和。”南京师范大学经盛鸿教授认为,挖掘和讲述“老南京”的家风故事,是为了记住一份乡愁,更是对城市精神的一种传承。

“蒋百万”故居。

5月3日,南京市纪委推出了该系列第一个“老南京”家风故事,主角为清末南京城首富“蒋百万”蒋春华。

据史料记载,蒋氏家族过去并不是很富有。到了蒋春华和蒋春源这一代时,两兄弟勤奋创业,以官盐运输起家,从事典当业、房地产、行业,点滴聚财,才渐渐发家,最终成为南京首富“蒋百万”。

发达富贵后,蒋春华不忘回馈社会,不仅施舍民粥和扶危济贫,还出资兴办南郊义学,建息心亭殡舍。

1910年,上海清真寺董事会在碑文《赞蒋翰臣前辈助公茔纪念》里,记载了蒋春华“岁遇救灾赈贫、散衣施药”。该文同时讲述蒋春华的慷慨慈悲得到了应有回报:一次大水即将淹没处于湘潭的蒋家盐栈,眼看着装满盐的麻袋即将被冲走,而一时间工人们不能及时赶到,附近的船民就不约而同赶来帮忙,他们说“此蒋公盐,不可坐视,愿代运之武昌”。为了表彰蒋家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善举,清廷赐封蒋宅名为“积善堂”,蒋宅门前的巷子也因之名为“积善里”。

1897年,蒋春华七十大寿之际,大家打算隆重祝寿,他却极力推辞称:“与其滥资宴客,何如移拯贫困”,并赴日本考察以避之。回国后,他购置田产捐献给清真寺,并召集子孙叮嘱:“公益为人生分内事”。

蒋氏以“公益为人生分内事”及“遗子以经不以金”为家规,以“安本分学吃亏”及“君子当自强不息”为家训。蒋春华的五子受家规家训的教诲激励,身体力行发扬光大,为国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且将本分做人、劝善向上、造福社会的精神延续到下代,走过了从“商”经“文”的百年历程。

在蒋春华的第四代中,有200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中科院院士蒋锡夔及其姐姐书画家蒋群玉。蒋春华的第五代中,有1999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蒋有绪(蒋寿山的重孙)、学贯中西的学者和诗人蒋有亮博士(蒋锡夔之子)。蒋有绪1999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蒋有绪常言:家庭给予的都是做人的正能量,父亲的勤恳老实、母亲的慈祥善良、兄长们的刻苦上进、姐姐们的体贴敬业,都深深影响了自己的品行成长。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