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前沿|美海军测试“凡船皆可战”新理念,缺少航空兵是缺陷?

澎湃防务特约撰稿 矢勤
2016-05-05 16:4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编者按】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海军进行了一项令人匪夷所思的试验——从驱逐舰上发射的“标准”-6型导弹击沉了一艘护卫舰。众所周知,“标准”系列导弹一直是以防空为主要目的开发的战术导弹。美军这项让人“脑洞大开”的创意不禁使人联想到二战时期德军使用88毫米口径防空炮进行反坦克作战的经典案例。外媒称,此次试验是美国海军“分布式杀伤力”概念的首次测试。作为主要针对中国海军“反介入/区域拒止”而量身打造的作战理论,“分布式杀伤”概念尽管还在早期阶段,却理应得到关注与研究,本文做一前沿探索。

2015年1月,美国海军水面部队的首长们联合提出了“分布式杀伤”概念,用美国海军水面战系统办公室主管芬达少将的话说就是“凡船皆可战”(If It Floats, It Fights)。

“分布式杀伤”的目的是加强水面舰艇的火力——火力弱的变强,缺乏火力的配备火力——达到整体拉高美海军水面舰艇的反舰能力,压制对手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实力的增长。水面舰艇的首长们希望此概念能够在2030年初步实现。

美国海军独霸全球,其舰艇还需要加强火力吗?当然不是。仔细细究“分布式杀伤”的概念就会发现,水面部队首长们所指的火力特指“反舰火力”(当然还包括增加远程反潜能力、中程打击能力等等,不过反舰能力是首要的)。回到现实的美国海军,如果单论某艘水面舰艇的反舰火力,确实存在弱点。

除航母之外,美国海军的现役水面舰艇中,只有部分装备反舰导弹: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伯克级”ⅡA型之前的驱逐舰虽然装有反舰导弹,但射程不足70海里。其他水面舰艇,即便是最新的DDG 1000“朱姆沃尔特”级导弹驱逐舰均未配备反舰导弹。在美军现役水面舰艇中,火力最弱的是“濒海战斗舰”(LCS),其攻击火力主要是57毫米炮。

LCS的火力弱属于历史遗留问题,3000吨以上的排水量与以火炮为主的火力极不协调。LCS本身也备受批评。而正是针对LCS的争议直接催生了“分布式杀伤”的概念。

尴尬的LCS为“分布式杀伤”带来契机

LCS项目源自本世纪初美国海军提出的海上盾牌概念。其本意是提供一种在己方编队保护伞下能自由活动的全能型近海制海平台,这种平台是美海军“网络中心战”概念下的特定产物。当时美国海军水面舰艇的发展规划主要包括3类舰艇,即执行导弹防御的巡洋舰CG(X)、执行对陆攻击的驱逐舰DD(X)以及执行制海任务的LCS,这三类舰艇的特点是能力专门化,每类舰艇均聚焦于有限的任务类型,通过网络化态势感知和指控环境,让整个编队具备完备的作战能力。

三类舰艇中,数量最多的是LCS,大量分散部署的LCS将执行包括反潜、反水雷、海上安保战在内的低烈度作战,数量较少的CG(X)和DD(X)将提供反导、防空、对陆打击等在高威胁高烈度环境下作战。

但囿于财政压力,3类舰艇中只有LCS幸存。CG(X)已经取消,DD(X)则转型,实际上LCS赖以发挥能力的体系已经不复存在,再加上LCS项目超值、延期现象严重,备受指责在情理之中。LCS的问题最后由国防部长亲自解决。2014年,时任国防部长哈格尔下令削减LCS建造数量,并责成相关部门研究LCS后续护卫舰方案——回归了“巡-驱-护”的传统水面舰艇构成。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通过兵棋推演发现,即便只加装有限的中程反舰导弹,也能显著弥补LCS的不足。海军战争学院的系列研究出炉之后,海军水面部队的首长们提出了“分布式杀伤”的概念。

除了LCS的因素,“分布式杀伤”的提出与另外2个背景因素密切相关:首先是对手的A2/AD能力越来越强,其次是海军经费紧张。

面对对手A2/AD实力的不断提升,美国海军传统的威慑样式,即以航母为核心的海上兵力集团已经无法继续保持行动自由。对手的精确制导武器日益精良,无论是数量、威力、精度还是射程均有显著提高。一旦交手,美国海军的海上编队不仅可能面对来自水面、水下、空中的反舰导弹的饱和攻击,更可能遭遇反舰弹道导弹的打击,有可能令美国的航母战斗群战力遭受严重影响,美海军严重依赖的天基通信系统及GPS系统均可能受损。上述来自对手的非对称打击将会对美国海军水面编队的战斗力造成严重影响。为维持常规威慑力,美国海军必须找到持续压制对手A2/AD能力的手段。

但是,虽然对手在变强,但海军的预算却持续不足甚至减少。此时摆在水面部队面前的选项很有限。“分布式杀伤”概念下的各项实现手段均立足于已有或在研装备,并不考虑通过新设计的平台或装备来实现。

“分布式杀伤”加入水面舰艇的愿望清单

“凡船皆可战”的“分布式杀伤”概念为什么会被美国海军水面部队捧为压制对手A2/AD能力的法宝?因为它确实能够给对手带来吃不消的压力,只是这种压力并非来自压倒性的火力,而是通过给对手的杀伤链前端造成无法承受的压力以取得优势。

首先介绍下所谓“杀伤链”的概念。航母虽大,但相比浩瀚汪洋仍属沧海一粟。要杀伤航母,首先要找到航母。以现有的监视和侦察手段,并不能立刻发现航母,只能筛选出疑似目标,然后对这个目标定位,识别其是否是航母。如果是,就持续对其跟踪并锁定,待反舰弹药准备妥当,最后开火。杀伤航母是这样,杀伤其他舰艇流程也一样。

这个链条里哪一环最难?都很难,但从当年苏联海军构筑反航母体系的实践看,前端难度最高。大部分监视-定位-识别-持续瞄准体系都只能重点盯防有限目标——威胁最高的目标。

航母自然属于高威胁。美国海军现役的水面舰艇中,只有巡洋舰和驱逐舰还有可能被视为有威胁的目标——它们具备完善的防空、对陆攻击能力,具备攻势制海能力。但巡洋舰与驱逐舰的短板是反舰能力不足。

美军其他现役的水面舰艇(包括LCS、两栖舰与补给舰)在对手眼里属于低威胁目标。如果为这些“低威胁”目标补强反舰能力,使其威胁增大到对手必须重视,并针对高威胁战场环境分散部署其火力,那么对手杀伤链的前端面临的压力会成倍增加,轻则令杀伤力稀释,重则使整个杀伤链前端饱和,严重增加决策难度,最终削弱其杀伤力。

美国海军水面部队的首长认为,提高威胁的关键在于提升水面舰艇远程反舰能力,而补强平台的重点放在以往被对手视为“低威胁”的目标上。这种认识是基于兵棋推演和分析研究之后得出的。

但是“分布式杀伤”概念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缺少航空兵。这系列推演仍在进行中,但极少向外界透露详情。只有美国海军水面部队司令曾提出过一个推演想定。在这一想定中,参战兵力包括水面部队和两栖战部队,时间为2020年代后期,其具体设定如下:

一支由1艘“伯克级”Ⅲ型驱逐舰、1艘“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和1艘加装反潜任务包的LCS构成的水面猎杀活动群(hunter-killer SAG,已经按照“分布式杀伤”概念彻底改造)受命控制一座拥有机场、岛上有武装力量驻守的小岛直至海军陆战队的6架F-35B赶到。航空兵能够对该水面活动群提供直接支援。

对手则要尽力突破这支水面活动群的封锁,阻止F-35B降落,为了达成此目的,对手部署了一支水面舰艇活动群(同样是3艘军舰)、若干快速攻击艇,位小岛以北80英里,此外还有1艘常规潜艇位岛北120英里,但这艘潜艇已经在24小时前被美军定位。

美军这支水面活动群既没有任何地面作战力量支持,也没有任何编队以外空中火力的支持,仅能依靠自身力量完成任务。一旦接战,这支编队会使用无人机(这是”分布式杀伤”中特别强调的装备,在没有传统海基航空兵支援时,这种能力至关重要)来实现区域态势感知,“伯克级”驱逐舰有AMDR防空反导雷达和足够的防空弹药撑起防空伞,“朱姆沃尔特级”导弹驱逐舰配备的AGS火炮可以在无人机精确引导下肃清岛上防守力量,三艘舰艇均有反潜能力,且可以使用MH-60R海鹰直升机执行反潜打击。三艘舰也都拥有远程反舰导弹,能够消灭对手的水面兵力。

任务就这么愉快地完成了。但似乎有什么不对头的地方?对,双方均未出动航空兵。

美军没出动航空兵可以理解,因为“分布式杀伤”本来就是要水面舰艇撇开航空兵单干。但对手也不出动航空兵是何原因?既然时间设定在2020年代后期,那么对手拥有可靠的空基反舰能力是非常可信的。如果该岛屿靠近大陆,还能得到空中平台在态势感知(甚至对抗)方面的有力支持。一旦对手航空兵出场,这支水面活动群还能不能愉快的工作?当然通过一个想定来下结论并不够,但“分布式杀伤”概念里的确较少涉及航空兵。

围绕 “分布式杀伤”的巨大问号

“分布式杀伤”概念由水面部队提出,其设想也仅限于水面舰艇。但实际上,海基航空兵始终是美国海军最强的打击力量,这一点无论谁都不会忽视。“分布式”杀伤概念的着眼点不可能在于取代航母战斗群,或提供其替代物。其作用应当是给指挥官在短期内提供更丰富的选择,长远来看则在于提供新的可信赖的常规威慑能力。

但这个概念能不能提供所谓“可信的常规威胁”,取决于对手的判断。给对手认为的“低威胁”目标加装反舰弹肯定可以提高其威胁程度,但这种威胁究竟能牵扯多少对手的资源恐怕是个问题。如果其威胁提升程度有限,那么这一概念能否达到其最理想目标——饱和对手的杀伤链前端能力——恐怕要画个很大的问号。

“分布式杀伤”之类概念并不算首创,冷战末期美国已经实践过类似的构想了。

冷战大部分时期,苏联最忌惮美国海军的2种武器是弹道导弹核潜艇与航母。在美国海军里,只有它们可以对苏联发动核打击。其他舰只即便威力强大,也不会立刻构成致命威胁。为应对这两种高威胁目标,苏联倾尽全力重点盯防,美国海军今天面对的形势和当年颇有些类似。但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装备核弹头的“战斧”巡航导弹的服役,一切都变了。

核“战斧”射程极其远(2500千米左右),个头不大,适合多种平台携带。于是,当美国海军在各类平台普及“战斧”之后,“高威胁”目标的数量瞬间暴增。从攻击型核潜艇、战列舰,到巡洋舰、驱逐舰,美军的现役主战舰只几乎都成为“致命威胁”。

之前,只要盯住数量有限的目标就不会出大事;现在漏掉一艘驱逐舰都可能令本土遭受核打击。苏联的重点盯防战术在面对数量有限的高威胁目标时,理论上尚且有招架之功,但现在高威胁目标几乎十倍于先前,而且在地理上的分布可能更为分散之时,苏联倾力打造并维护的杀伤链前端能力瞬间饱和并瘫痪,后端的打击亦无从谈起。

反观今天的“分布式杀伤”的概念,以补强反舰战力为首的一系列举措能否达到当年海军舰艇装备核“战斧”之后的效果?答案是否定的。对手水面舰艇并非美海军需要优先考虑的威胁,但反舰能力的确是美军现役很多水面舰艇的短板,补齐这块短板,一定会增强施予对手的压力。不确定的是,今天美军主要对手的A2/AD能力与苏联大相径庭。毫无疑问,“分布式杀伤”押上了历史的韵脚,但历史之势究竟走向何处,恐怕还需要持续观察。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