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哪些城市能买到2块一个的烤生蚝?

2021-09-26 18: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炎炎夏日,最受欢迎的消暑活动莫过于去烧烤摊整两打烤生蚝,配上一杯冰阔乐,跟三两好友聊聊生活。但很多小伙伴也发现,印象中要一百来块一打 (12个) 的生蚝,这几年在大排档、烧烤摊上2块钱就能买到一个,同样是肥嘟嘟的!莫非这些生蚝品质不行?或者黑心商家是从非法渠道采购的?

实现生蚝自由的吃货们在纷纷“举蚝庆祝”的同时,内心也留下了大大的问号,为啥生蚝会越来越便宜呢?

01  哪里能买到2块一个的牡蛎

生蚝,也叫牡蛎、蚵仔、海蛎子等(下文统一称牡蛎),遍布全球温带和热带的沿海水域,幼体是浮游状态,成体呈附着性滤食生长。

目前,我国的牡蛎基本以养殖为主;其中养殖产量最大(达到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的有三种,分别是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又称太平洋牡蛎)、福建牡蛎(Crassostrea gigas angulata, 又称葡萄牙牡蛎)、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长牡蛎主要在长江以北养殖,是我国北方沿海的主要养殖品种;地处我国东海的浙江、福建、台湾地区主要养殖福建牡蛎;而两广和海南地区则主要养殖香港牡蛎。

从各省市及全国水产品市场的牡蛎总体价格来看(下图),近几年牡蛎价格上涨趋势较为明显,近两年趋于稳定,2021年1-6月全国水产品市场的牡蛎均价在20元/公斤左右浮动。但各省市的牡蛎价格分化很大,从5元/公斤到30元/公斤不等。如沿海的产蚝大省山东、辽宁、广西,其牡蛎价格仅为5~10元/公斤;上海、广东的牡蛎价格于2017、2018年大幅上涨后,在16~20元/公斤的区间徘徊;而位居内陆的山西其牡蛎价格则相对较高,常年接近30元/公斤,一百来块一打牡蛎不是空话。

但从各综合试验站报告的2019年牡蛎产地价格来看(下图),会发现沿海各省市的牡蛎产地均价大多都低于5元/公斤,价格最低的长牡蛎(秦皇岛站)和福建牡蛎(厦门站)只有1.2元/公斤。

如果从产地码头直接拉到附近的夜市,摊主大量进货、自个儿清洗剥壳,在沿海各省都能轻松实现2元一个的牡蛎自由!实际上,在牡蛎产区的各大沿海城市,很多大排档和宵夜摊主就是这么干的。这些城市的夜宵街里总能抓到几个在牡蛎堆成的小山旁边洗刷刷的摊主,夜宵小霸王——烤生蚝也因此更平易近人,夹杂着蒜蓉香味飘散到大街小巷。

烤生蚝的价格为何“跌穿地板”,各地水产品市场的牡蛎价格为何差异巨大,这与采购渠道、产地距离、季节变化、物流成本等等都直接相关。其中物流成本包括流通环节的分拣、包装、运输、仓储费用和损耗成本,曾有水产企业做过测算,在我国现有的冷链物流条件下,普通水产品生鲜运输的损耗高达30%。

不可否认,除了上述的流通成本,牡蛎的大小规格和品牌溢价不同,也使得牡蛎价格差异很大。如有的省市在产地收购时就按牡蛎2两、3-4两、5-7两牡蛎的个头分为小、中、大三种规格,价格也相应升高;如获得国家地理标识的"乳山牡蛎"和海南著名的"曲口生蚝",就会比周边的牡蛎卖得贵;甚至有的水产公司采用消毒杀菌技术,出产的牡蛎能达到刺身级别,出货价格也完全不同。

烤生蚝,图源:Pixabay

牡蛎壳多肉少,吃带壳"烤生蚝"的倔强又不能抛,从沿海城市到内陆城市,几百公里的路程,牡蛎运输成本有多高,吃的牡蛎个头有多大,吃货们也该心里有个数了。所以有买到百来块一打高价和二三十块一打低价生蚝的小伙伴,都大可不必立马联想到摊主小贩黑心。小伙伴除了可以擦擦"贫困的泪水"或"感动的口水",检查牡蛎的品质、大小规格,还可以随时打开本文,看看离产地有多远咧~

02  知道产地价低,没想到牡蛎的产地价这么低

此时也有小伙伴会说了,都知道绝大部分产品的产地价很低,但似乎没想过牡蛎的产地价这么低?这主要还是得益于我国实现了巨量的牡蛎养殖!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1-2021) 的数据,2010年至2020年这十年间,我国牡蛎年产量从364万吨上升到542万吨(14亿人人均3.9公斤/年),增长率高达49%。不仅产蚝大省广东、广西、山东、福建的养殖产量在连年上涨,河北、江苏、天津也从较低的体量逐渐提高,促使我国牡蛎主产地更加多元。

而通过我国2019年的牡蛎产值(下图),也能看出我国养殖牡蛎的庞大体量。2019年我国牡蛎总产值约为223.71亿元,其中香港牡蛎的产值占了60.5%,约为135.12亿元;长牡蛎的产值排名第二,占比26.9%,约为60.25亿元;而福建牡蛎的产值也有18.34亿。长牡蛎产值贡献最高的是山东和辽宁;而广东和广西对香港牡蛎的产值贡献率更是遥遥领先,深切感受到两广人民舌尖对牡蛎的“狂热追求”!

必须得承认,产量数字上增加的每一吨,在座的各位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物美价廉的牡蛎涌现在各大市场、烧烤摊,一大批吃货们都对生蚝大快朵颐有爆炸量的需求。那哪里的吃货消费了这么多的牡蛎呢?哪个地方的吃货战斗力最强呢?

03  哪里的吃货消费了这么多的牡蛎?

先来看看我国牡蛎的进出口情况,可以发现养殖的巨量牡蛎基本都是吃进我们的肚子里,而非大量出口"投喂"给国外的朋友们哈。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下图),2019年我国牡蛎的总进口量为4372.74吨,同比增加6.26%;出口牡蛎8820吨,同比下降11.09%。比起2019年我国523万吨的总产量,牡蛎仅有0.45万吨的出口顺差,各路吃货们不必过于担忧。

实际上,我国的牡蛎主要还是供应国内消费市场。在国内的牡蛎消费市场中,加工牡蛎的消费量占比只有14%,包括冷鲜冷冻牡蛎产品、干制品(蚝干)、调味品等等加工品;国内的牡蛎更多是以活鲜形式销售,如端上家庭餐桌用于烹调的牡蛎占比为20%,用作烧烤的鲜活牡蛎则占66%,大半的牡蛎统统送去了烧烤摊,在那里和我们相遇。

知道上海、广东、山东进口了最多牡蛎,应该就可以看出端倪:我国的华东和华南地区是牡蛎的主要消费地。根据2015年我国牡蛎消费区域分布的数据,2015年我国华东和华南消费的牡蛎量分别占了全国消费总量的34.4%和19.8%,占据了牡蛎消费市场的半壁江山。此外,华中和华北两地区总消费比例也将近全国消费量的四分之一。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牡蛎等水产品逐渐被更多消费者接受。

当然了,除了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深牡蛎消费量名列前茅,关注牡蛎的吃货们主要还是扎堆在沿海省市——广东作为产蚝大省和老饕聚集地,毫无悬念遥遥领先;包邮区的吃货们也不甘示弱,江苏、浙江分别斩获二、三名;戏称自己操着一口“海蛎子味”口音的山东人,完美诠释了产蚝大省对于牡蛎的热爱;虽身居内陆,河南、四川的孩子们也一边默默关注牡蛎,一边在烧烤摊流连忘返。

牡蛎的消费者则主要是年轻人,集中在20~39岁的年龄段,其中男性消费者的比例要更高一些。随着宵夜文化席卷全国的各个角落,啤酒配烧烤生蚝的场景似乎已经融入夜色,成为夜幕下年轻人另一维度的精神寄托。

值得注意的是!从互联网搜索兴趣分布来看(下图),牡蛎搜索指数的高峰期大多集中在3月份到8月份,即牡蛎上市和夏日烧烤的季节。其中2013年到2016年的平均搜索指数为2100左右,2016到2021年平均指数则翻倍高于4000。这与2016年以来牡蛎新闻频登热门不无关系。

瞩目的搜索指数高峰C对应2017年丹麦“蚝满为患”的热门新闻,海滩上长满牡蛎的场景引起了地球另一端中国吃货们的极大关注。面对我国吃货们可以帮忙“救火”的呼声,专家们化身“人间清醒”,表示中国是牡蛎大国,“没必要进口”!

此外,指数高峰B对应烧烤摊是否有“组合蚝”的热搜,高峰D、F分别对应广东阳江、山东的牡蛎产值达数十亿的报道,高峰E、G、H则都为牡蛎美食做法的介绍。

当人们在搜索“牡蛎”的时候,他们同时还会关注什么呢?参照上图,有几个词语是不是和你想的“不谋而合”!围绕牡蛎最高频的相关搜索词分析,总有小伙伴会仔细思考牡蛎与鲍鱼、花甲、蛏子、蛤蜊、海虹等等水产品的区别和联系。当然也缺不了吃货们心中烧烤至尊三件套——碳烤生蚝、扇贝、韭菜!除了对烧烤的执著,家庭烹饪牡蛎绕不开也绕不开这些关键词:怎么吃、做法有什么、怎么简单做,此外还有对步骤一条龙的探索——开壳、清洗内脏、处理干净、蒸几分钟等等。

看到这里的你们,对于烧烤明星——牡蛎,肯定已经有足够多的了解;当买到2块一个的牡蛎时,也可以更加从容地大快朵颐。

关于吃牡蛎,你是否还有不一样的经历呢?欢迎留言分享~

    

参考资料

[1] 我国牡蛎产业发展报告[EB/OL].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 2020.

http://www.cappma.org.cn/view.php?id=6

[2] 2021年1-6月水产品市场价格监测简报[EB/OL].中国水产学会, 2021.

[3] 全国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EB/OL]. 渔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2021.

[4] 2011-2021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5] 2017年中国生蚝市场供需分析. 产业信息网. 2017.6.

转载声明:本文由智渔原创,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编辑:吴东妍、黄晓健、覃紫檀、宋紫璇

排版:刘宋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