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笔谈张泰荣︱成梦溪:从“乡下人”到慈善人

成梦溪
2016-05-28 09:11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奉化孤儿院1927年成立大会合影

谈一谈张泰荣如何从普通的乡间人渐行成为慈善人的过程吧。人的一生,际遇极多,每个人的顺势而为抑或背道而驰,就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历史。张泰荣是位小人物,但却与博大的慈善事业结合在了一起,为之奉献一生,这其中的机缘、挑战,便值得深究一番。

张泰荣于奉化高小毕业后曾担任乡村小学教师,自觉仍须深造,遂于1922年报名上海惠灵专修学校,学习一个半月的英语。后至宁波斐迪中学就读初中,历时一年毕业,获得初中文凭。由于生计原因,继续回乡担任小学教师,期间曾不断到宁波或上海寻找新的职业道路。他曾参加过商务印书馆的招聘考试,关心过中华书局和上海邮局的招考,甚至一度考虑是否要到广州谋出路,但都未成功。在担任教师期间,他利用闲暇收集信息,写成短文投给四明报馆,并且成为该报馆的正式访事(“以木字为号”),还参加了奉化的新青年团体——“剡社”,成为剡社松林区分社正式委员。但这些似乎都不是张泰荣想要投身的事业,从舞象之年到弱冠之年,他始终在不断的尝试中寻寻觅觅,希望找到符合内心期许的未来道路,尽管他自己并不知晓那将是什么。

张泰荣后来坚定地走上慈善道路,并以之为毕生奋斗的事业,是有特殊机缘的。19岁那年他失去了母亲,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日记》中时常出现他对母亲的追忆与感触:“及于去岁元旦,尚忆与慈母围坐日下,观其谈笑自若,怡容或掬,一家团圆,畅叙幽情,人生乐事莫斯如甚。不意胜会不长,乐趣难常,今则母颜奚在?慈爱者谁?寂寂吾身,较之夙昔,其尚可同日而语耶!”(1922年正月初一)他是如此怀念母亲,时常梦之思之,心有戚戚。这种苦闷孤独之感,使他在遇见那些比他更可怜、更孤独无助的孤儿之时,责任感与道义感油然而生。

而这种责任感与道义感由朦胧变为清晰,则源于他失去了一位好友。该友人名为胡友柏,幼失怙恃,但天资聪颖,与张泰荣同样曾为小学教师,因志趣相投而甚为交心。此后,胡友柏进入宁波浸会中学读书,张泰荣进入斐迪中学,时常鸿雁往来交流学习。两人毕业之后,张泰荣仍回奉化,胡友柏则考上了邮务生,进入温州邮局工作,前景十分明朗。然世事无常,就是这样一位天资聪颖的青年,“因邪病而至于发癫了”,不得不退职返乡。由于胡是孤儿,失去工作之后便无处可依,只好寄住在奉化青莲寺。张泰荣得知消息之后自然十分感伤,紧忙与友人一同为其奔走筹款医治。但筹款尚未完成,胡友柏便在寺中悬梁自尽。此事对青年张泰荣打击甚大,好友的乍然离世,使得他坚定了偶然在心中浮现的想法,即创办孤儿院。

张泰荣是一位很有行动力与执行力的青年。他首先通过询问友人、剡社同志及县会人士,获得了普遍的赞同。随后便去寻求奉化名望人士的支持,以组成发起人团体。张泰荣想到了地方耆老庄崧甫。21岁那年(1923年),张泰荣在小叔的介绍下与地方耆老庄崧甫相识,第一次见面即印象甚佳:“将小叔寄来荐生意的信面交庄崧甫先生。庄翁甚谦逊,允我写信各处及报馆推荐,有所得即当告我,庄翁诚忠厚有心人矣。”孤儿院之事获得了庄崧甫的大力支持,并愿意出面向蒋介石、王正廷及其他政商界巨擘接洽,加上张泰荣联系的另一位奉化耆老孙表卿表示愿意加入,如此一来,奉化孤儿院便可呼之欲出了。

1925年,张泰荣正式开始筹划设立孤儿院,与庄崧甫、孙表卿、严竹书等地方众人联合发起。1927年奉化孤儿院正式成立。张泰荣初任孤儿院募捐主任,后兼任院务主任,负经济、总务、教育之责。他历年数次赴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地,向各界人士(主要为奉化籍工商界人士与政军界要员)劝募,察看获捐山地;平日里则几乎每天下乡,请乡间热心人士解囊。在他和孤儿院同事的努力下,至1936年募集基金逾10万元,捐助、购置水田500余亩,先后办起藤器工场、农场等机构。

孤儿院院训

从进入孤儿院工作开始,张泰荣一直肩负募捐重任。他十分清楚募捐一事,最重要却也最辛苦,没有出众的口才、谦卑的态度、坚韧的毅力,殊难维持。张泰荣一干就是20多年,称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募捐专家”。他经手款项无数,但始终克勤克俭、洁身自爱,虽“备尝辛酸,尤遭社会上一部分之不谅,福利事业不易做得”,但仍坚苦支持,未曾有半点退缩。1937年以后,战事连连,社会失序。奉化孤儿院磨难不断,外捐不继,粮荒严重,全院师生职工200余人身陷险境,另还有汪伪县政府两度胁迫孤儿院回城参与伪机构。作为战时孤儿院的实际领导人,张泰荣顶住压力,紧缩开支,生产自救,并“多方避免得脱”(《奉化孤儿院部分会议记录》),拒绝了伪政府的要求。1943年他还冒险去“孤岛”上海募捐,总共募得了60余万元,成功帮助孤儿院渡过难关。及至新中国成立,奉化孤儿院被政府接收。但新政甫定,政府仍循前例,孤儿院依旧须自行筹款经营。此时,原先上海、宁波的商人均已无力继续捐助,张泰荣积极寻找新的出路,在政府倡导转向工业的背景下,兴办精洗工厂以支持孤儿院费用。直到1952年,奉化孤儿院与奉化救济院、鄞县恤孤院、宁海育婴所合并为奉化县人民生产救济院,完全由政府支持。张泰荣本人则于1954年离职退休。

普通的乡间人张泰荣,少年时期在乡间摸爬滚打,一度沉溺于无数支流之中,想要跳出困境却屡屡失败。但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直来直去,失败的过程之中,也常常蕴含着未来成功的契机。奉化孤儿院之成立,张泰荣自身的毅力与努力,是条件之一。而另一方面,孤儿院创办也离不开地方精英的鼎力支持。帝制时期的地方士绅往往热心慈善等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进入民国,作为一个群体的士绅面临崩解,但是诸如庄崧甫、孙表卿等地方精英仍然不失遗风,肩负起传统士绅应有的职责。

经过种种机缘与挑战,张泰荣最终投身慈善事业,也因此由乡间人变成了足以令后人纪念的慈善人。他出身清贫,却以抚育幼孤为己任;他身处乡野,却以行善积德为执业。若是当初,他一动不动地待在荒芜的理想的山峰,而没有到繁茂的实践的山谷中去,便永不能体会将一生奉献给热心有所施展、教育有所付梓、生计得以维持的慈善事业,是如何的滋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