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沈逸:魏则西事件、雷洋案折射“社会共识”的缺失与自我修复

澎湃新闻记者 葛熔金
2016-05-12 18:38
来源:澎湃新闻
长三角政商 >
字号

今天(12日)上午,由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浙江省公安厅等单位指导的“互联网安全与治理论坛”在杭州淳安县千岛湖开幕。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逸作为演讲嘉宾参加。在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沈逸是参会代表之一,并作发言。

“在习总书记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大战略框架中,互联网要成为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不过,‘魏则西事件’、‘雷洋案’反映了有些部门与群众在网络平台上缺乏‘社会共识’,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社会资源,也对政府公信力带来了挑战。”沈逸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

“习总书记的'4.19'重要讲话,主要回应了中国需要怎样一个互联网安全和信息化大战略的问题。”沈逸认为,我国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经济体量和国际影响力无法和现在相提并论,面临的网络安全挑战和问题相对较少,能够动用的手段和资源有限,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每次只能动一条腿。网络安全,还是信息化?先动哪条腿往往会成为困扰。

他表示,近年中国逐渐站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央,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可调配资源都大幅提升,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越来越复杂。如果以前是走路,那么现在就是起飞——“两条腿”升级为“两个翅膀”。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两个翅膀”必须一起动。这时,国际社会对中国有期待,中国再不能闷头搞发展,因为每一项发展策略和政策取向,都会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在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就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这个社会共识,是民众对社会发展方向、国家治理方式等的默认契约。但从最近一些公共事件的发展过程看,多方的社会共识并未达成一致,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沈逸称。

他以“雷洋案”为例分析,事发后各种追问和谴责四起,包括质疑公安民警的执法意图、去追究雷洋是否进行了嫖娼行为,更有甚者将雷洋的死说成是阴谋论,将其与“常州毒地”事件相关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5年美国巴尔的摩发生的一起警察枪杀一名黑人事件中,全美的媒体、公民和政府的关注点高度统一,其焦点为“是否存在种族歧视和暴力执法”,没有任何人去讨论被枪杀黑人的平等问题,因为在他们的“社会共识”中,其他的事与枪杀毫无关系。

沈逸表示,在“雷洋案”中,各种“声源”的出发点不同、不够纯粹:有人是为倒逼真相,有人是为发泄不满,还有人是想借此提升关注度和声望,由此影响了社会共识的统一度。此外,值得警惕的是,一系列公共事件背后,往往存在以散播各种混淆视听信息牟利的职业策划人和幕后推手,其中包括网络水军、造谣者,原本平常的事件一下变得“捕风捉影”,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公众与政府间的不信任。因此,通过互联网来凝聚共识,在当下显得尤为迫切。

当然,发生负面的网络舆情事件,板子不能全打在网民身上,有时也和政府回应不及时,应对不正确有关。

沈逸仍以“雷洋案”为例,他觉得公安在对外沟通中,应该在反应的时间、表达的方式和证据的完备性上进一步提升能力,从而避免形成误解或误判。好在随着检察院的介入、各种证据的出现,各方对事件的态度会慢慢达成一种社会共识。

沈逸认为,这其实是社会共识的一种自我修复,也是公众满足知情权的诉求。只有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努力,才能真正凝聚共识。

“我们也应该看到各方对这种社会共识修复所做的努力。近年,当公共事件引发网络舆情时,政府的应对态度已经有了积极转变。比如政府的反应速度明显加快,处理舆情事件的方式也不再搞‘运动式治理’。特别是在‘魏则西事件’处理上,卫计委、网信办的调查结果中,提到通过出台和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这让我看到政府主动修复社会共识上的希望。”沈逸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