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峰会后还有哪些问题待解?

澎湃新闻记者 王心馨
2016-05-20 07:51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图为巴黎气候峰会期间,阿根廷艺术家Pedro Marzorati在Montsouris公园的池塘中安装名为“潮汐涨落在哪里”的艺术装置。 视觉中国 资料

去年12月份,在巴黎的气候大会上,经过2个星期不间歇的谈判后,来自195个国家的代表和部长们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第一个普遍性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

协议制定的目标是相较前工业水平,全球变暖应远低于2摄氏度,并努力使变暖的温度低于1.5摄氏度。

巴黎协议的签署了为全球今后的节能减排奠定了基础,也给新能源的投资和开发带了机遇。但巴黎协议还只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一步,如何保证协议公平有效地执行,未来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以及可能会遇到的挑战是什么,仍将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由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美国耶鲁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应对全球气候变迁——正义·规则·人类福祉”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美国、南非、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国际大法官就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

首先,对于此次巴黎气候协议的签署,外界担心的问题之一是巴黎协议所制定的目标是否具有法律约束性,能确保各个国家执行。在联合国框架内,这些规定是有法律约束力的,但减排的具体目标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每个国家要减多少将由他们自己决定。无法对国家施加约束性,是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失败的原因。部分国家不愿意签署有碍于自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协议。

在当天的学术讨论会上,国际法庭大法官亚普·施皮尔认为,要应对气候变化并保证执行,需要将减排目标纳入到所有法的范围中,以便能够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要用全球利益共同体来解决国际综合治理问题。但也有人提出,即使有国际法来约束,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法律仍很难制定,也很难有效判定谁违法。

其次,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如何将减排责任落实到各个企业也是今后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联合国希望每一个国家都能在这次的气候峰会上发出自己声音。但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之间的差距,必然导致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不同力度的政策。最终落实在各个国家的企业中,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巴黎协议里甚至根本没提到两个污染最大的行业——国际航运和航空。这样一来,在各国国内实施节能减排时,可能对于各个行业的要求和目标就会产生分歧。

“长期以来,人们对企业排放的理解存在着不少误区,简单的把企业排放的责任仅仅归属在一个领域或一个环节。实际上应当从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角度来考量责任方的细分问题,这也是企业内部的排放的公平与公正问题。” 亚普·施皮尔指出。

对于中国来说,“去产能、去库存、调结构”是供给侧改革的首要问题之一。在上海财经大学张雄看来,当前中国企业的排污,为世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中国方案。

“在关乎全球气候和国家排污标准的大局时,中国政府与企业共同担当排污的成本支付问题,让一种制度的先进性去化解和排除企业排污所带来的阵痛。排污给企业带来了生存问题。但武汉钢铁集团和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在去产能时,稳定、合理、合法地解决下岗工人的转岗以及再就业问题。可以看到中国工人为减排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张雄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