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者赵珩:影视剧对近百年生活任意涂抹,很多正确率不足三成

澎湃新闻记者 卢梦君
2016-05-23 10:00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赵珩

学者赵珩的身上有老北京人的风度:整洁的白衬衫、一丝不苟的头发、婉转的京味普通话、不忘逗趣的谈吐,尽管他本人不太赞同“老北京”这个提法。

他曾是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编审,从事文化史、北京社会生活史、戏曲史研究多年。

5月22日,赵珩携新近出版的著作《百年旧痕:赵珩谈北京》,参加了由《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主办的讲座。讲座从“当下影视剧看民国文化知识的缺失”谈开去,说的还是百年来北京的社会生活变迁。

赵珩说,今天大家了解旧时北京最直接的渠道就是影视剧,恰恰今天的影视剧所反映的历史和生活场景中很多是非常不真实的。

上世纪80年代反映百年生活的影视剧错误率可能是百分之二十到三十,我可以说,今天拍的很多反映百年生活的题材的影视剧,正确率还不到百分之二三十。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东西被人们淡忘了。”赵珩谈到,过去国人更重视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对社会生活史研究的重视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他认为,社会生活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形式和内容,和人们的生活最密切和息息相关”,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背景、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对于传统文化的消失,赵珩遗憾地形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得到之中也会失去”。

他说道,“我们今天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浮躁,丢了文化所以产生了浮躁。今天才意识到没文化,为时还不算太晚。”

南锣鼓巷的游客络绎不绝。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影视剧中的“硬伤”

关于一些影视剧对历史任意的涂抹和打扮,赵珩无奈地说自己“无法破解”。

“从生活场景、服装到语言,现在的影视剧完全没有办法还原那个时代。这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去做。”

在讲座上,他举了多个例子,描述中国当下的影视剧中与历史场景不一致甚至错误至极的细节。

旧时的人拉车无论在哪个城市,一律被叫做黄包车?错!

赵珩说,“黄包车”只有在上海有,是连人带车的统称。在北京,盛宣怀考察日本后带回了“洋车”,洋车的轱辘一开始没有轮胎,拉起来很费劲,后来采用了英国的邓禄普轮胎;到1940年代前后,洋车换成了半机械化的“三轮车”。如果电视剧表现的是旧时的天津地区,那应该称作“胶皮”,意即邓禄普的轮胎。而在广州,人们又将人拉车称作“车载”。

在表现上世纪40年代“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时,女学生仍身着五四运动时期的服装:月白色喇叭口上衣、黑色敞口裙子?错!

事实上,赵珩说,五四运动时期的服装最多就穿到上世纪20年代左右,到40年代,街上已经找不到这样的装束。

在清末时期的北京,请人去吃“烤鸭”?错!

这是因为,“烤”字直到上世纪40年代才出现,而更早前,人们都用的是“烧鸭子”。

在一些影视剧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在骑马时穿马靴、带鸭舌帽?

“没有那样的打扮,那是女流氓。”

清末的富贵人家,家里陈设着唐三彩?

“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赵珩说,唐三彩是墓里的冥器,对于上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人来说,是非常忌讳的,无论多有钱都不可能摆。

相比较国外的电视剧制作,“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俄罗斯曾经与法国合拍过,美国也单独拍过,里面的用心良苦可以说到了极致。日本一些电视连续剧,从德川家康统治的江户时代,到明治维新时代,四百多年时间里,日本服饰中小到纽扣的位置,都有极其严谨的考订,非常真实。”

在赵珩看来,每个小细节反映的都是时代的真实。

北京胡同老照片。

“北京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变迁和发展的必然”

表现近百年主题的影视剧作品,错误如此之多,让赵珩深感社会生活史研究的重要性。

他的《百年旧痕》一书讲述的是辛亥革命以来北京的百年变迁,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城市规划到社会交往,从文化娱乐到医疗教育,以日常生活的角度还原微观历史。

北伐成功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北京被改名为“北平特别市”,不再是首都。

赵珩说,当时的北京人有一种很苍凉的感觉,“古都”、“旧都”这样的名词也随之出现。不过,1928年至1937年这段时期却是北京最为平静而厚重、传统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尤其在文化教育领域。

在书中,赵珩谈到,那段时期,作为特别市,北平虽然受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但是国民党的势力从来就没有真正到过北京,北平人基本上还过着原来北洋政府时期的生活,生活相对安定。而新旧思想,包括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和新时代的潮流,也都在这个时候碰撞交替。

除了政治与文化因素,赵珩认为,影响北京社会生活变迁的还有过去60多年时间中的三次人口变迁。

这三次变迁,第一次发生在1949年以后;第二次发生在1969年以后,以“五七干校”、“上山下乡”为主;第三次则是从改革开放持续至今,外来人口的增加和巨变。

此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在产生影响。“过去,电视改变了家庭固有的生活方式和知识获取的渠道,而如今,互联网则改变了信息生活、旧有的交流方式生活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近百年来北京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时代变迁和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赵珩说。

1999年,北京,正在修整的故宫外沿。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南锣鼓巷代表不了北京,那是一个臆造的北京”

在讲座中,不少观众表达了对于北京胡同文化改变甚至消失的担忧。

赵珩说,“现在很难保持一个区域,去抗拒经济大潮。我们的文化让位于金钱,是没有办法的。”

他回忆,自己曾经参与北京市第一个邮局的修复工作,那个耗费近一千万元人民币修复完成的邮局,在五六年后依旧面对了被拆除的命运。“我们曾经做过,但我们失败了。”

在北京金融街的拆建中,唯一被保留的平房是齐白石故居。如今看起来,那“简直是不伦不类,变成了高楼林立中的孤岛”。

赵珩在一次调研中发现,原先生活在胡同里的人,大多不愿意继续住在胡同里,而更向往高楼大厦。

他分析,现在的胡同住着两类人,一类是外地来京打工的租户,很难保持胡同原来的特色;另一类则是买下大宅院的有钱人,但那不叫文物保护,因为他们往往是把原来的东西打掉重建。

在赵珩看来,今天人们试图恢复胡同和四合院,想要过原来的生活,已经无法做到。因为,他们“可以复制房子但是没有办法复制房子周围的生活。早晨仰望天空那些飞过的鸽子,街上卖菜的叫卖声,晚上后窗传来的吆喝声,房头上野猫的叫春声,隔壁老人的咳嗽声……都没有了”。

“你如果去南锣鼓巷,那代表不了北京,那是一个臆造的北京。今天的北京很难再找到原来北京的氛围:不是吆喝声不是喧闹不是浮躁。”

但赵珩也说,历史没有假如,生活不能复制。旧时的北京,很多东西已经过去了,今天的北京也会在今后成为历史。

“在赞叹过去二三百年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时,我希望今天我们也可以多一点留给后人赞叹的遗产。”赵珩说完这番话时,场下响起了一阵掌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