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扶桑走马|不断在废墟中重建的日本:从G7财长会议说起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赵坚
2016-05-24 19:53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5月19日,日本宫城县仙台,G7财长和央行行长峰会举行,众大佬在欢迎宴会上穿着日本传统服装,敲清酒桶品尝美酒。 东方IC 图

第42届西方七国集团(G7)的首脑会议,将于本月26日在日本三重县伊势志摩的胜地贤岛举行。作为首脑会议先行的G7财长、央行总裁会议,已于本月20日在仙台举行。东道国选择2011年东日本大震灾的重灾城市仙台,据说是因为“此次财长会议被定位为展现东日本大地震灾区重建面貌之机”。

天灾的岛国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震灾,震度九级,是日本地震观察史上测得的最大震度,地震及其所引起的海啸带来深重灾难,还导致福岛核电站的带核辐射严重泄漏。灾区覆盖周围二十余县,死者达15000人以上,近13万栋建筑倒塌,酿成日本战后面临的最大危机。而危机处理的不力,还颠覆了执政不久的民主党菅直人政府的效率形象,最终促成了自民党安倍政权的卷土重来。

位于欧亚大陆与太平洋四大板块交界处的日本列岛是板块挤压隆起的结果,而板块运动是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的主要原因。所以有史以来,日本岛一直处在这些自然灾害的严峻威胁之下。

原始典籍《日本书纪》所记载的最早一次震灾,发生在公元416年(古坟时代),此后1600年以来,日本震度6.1级以上的地震,有记录的共300余次,即差不多每五年有一次六级以上的大地震。其中1923年震度为7.9级的关东大震灾,死者超过十万五千人。地震发生的频仍,形成了日本特有的地震文化,以及日本人对地震等灾害特有的态度和对应。

除了地震频发之外,日本列岛还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带上,拥有活火山一百十余座,占了世界活火山总数的15%。其分布纵贯岛国东西,可以说日本大部分地区都在火山的喷射覆盖范围。而日本还处于亚寒带与亚热带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属于季风型气候,地震、海啸和火山爆发之外,台风、大雨、洪水、山体滑坡、大雪和旱魃的肆虐也十分严重。

日本这个只有世界陆地面积0.28%的岛国,却摊上了世界20.5%的大地震、15%的活火山和12%的自然灾害所带来的财富损失。

日本,福岛海洋科学馆。沿海的磐城是灾区之一,洪水涌入海洋科学馆的大楼及沿岸地方,造成不少破坏,但他们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把水族馆还原。今天海洋科学馆只留下一块断墙作纪念,提醒子孙们要铭记灾难的教训。 视觉中国 资料

以柔软的姿态与命运周旋

岛上先民早就认识到来自“自然暴威”的激烈灾害是不可避免甚至不可抗拒的,也早就放弃了对自然的“反逆”和“征服”之心,而采取“顺受忍从”的应对态度。

但是造物是公平的,大自然在“肆虐”的同时,大陆和海洋性气候的交汇混合,也给岛国带来了无比丰富的气候水土资源,农作物生长环境优渥,环海渔产聚集,食物资源充实。日本地质学家寺田寅彦将这种丰沛无尽的自然惠泽形容为“慈母的慈爱”,与自然威暴的另一面“严父的威严”相对称。“甘享”慈母的惠泽与“甘受”严父的惩罚,就是很多日本人所持的基本自然观。

日本人把自然灾难和惠泽视作一物的两面,对自然灾难较少怨怼之心,是因为对自然惠泽的乐观期待。在灾难与惠泽的无穷循环中,形成了日本民族性格中的韧性,日本人把这种韧性称为“粘り強さ”(nebaritsuyosa)。

日本学者认为其语源来自“根張り”(nebari),《万叶集》中有咏梓树的和歌,梓树枝干的韧性,来自其深植的根柢。后来水稻种植的普及,米饭成了日本人的主食,稻米的粘性,让日本人看到其中的文化意蕴,“粘り”、“粘り気”、“粘り強さ”和“粘り勝ち”成为励志语。这是一种对命运的“逆来顺受”态度,但同时又以柔软的姿态与命运作永不放弃的周旋。这与“刚毅”的正面碰撞大相异趋,但对命运的超越却是一致的。

“粘り強さ”的韧性是日本人崇尚的美德,也成了日本民族性格的主要外显元素。

传说日本战国三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以杜鹃不鸣为题,各作俳句。信长的诗句为:“杜鹃不鸣则诛之”,秀吉为:“杜鹃不鸣则诱其鸣”,而德川则为:“杜鹃不鸣则待其鸣”。信长的“短气”与“不能忍”、秀吉的“本能狡黠”与“善谋略”、家康的“能忍韧性”与“乘时运”的性格特征,跃然纸上。

德川家康自幼丧父失母,为人质颠沛流离,寄人篱下,苟且偷生,遂养成“泰山崩于侧而目不瞬”的坚韧性格,可以一忍再忍,时机不到,绝不轻举妄动。这种韧性,让他不但活过才气更高的信长和能力更强的秀吉,而且最终开启了江户260余年的清平世界。新渡户稻造称赞家康为“以韧性得天下者”,可谓一语中的。

很多日本人喜欢信长和秀吉,却在根本上认同家康。他们在家康身上看到的自己,其实就是这种普通人面对磨难(自然和人生灾难)的韧性。

百年中三次重建的三陆

日本人在自然灾害面前这种韧性,可以举出一个事例稍加说明。岩手县的三陆海岸是日本东北地区出名的风景名胜和优良渔场,旅游和渔业资源使其富冠一方,可是近百余年以来,三陆海岸地区却经历了三次毁灭性的地震海啸,当地的住民一而再、再而三重建家园,把自己的韧性镌刻在四处林立的救灾纪念碑和重建的家园之上。

1896年“明治三陆地震”时,袭来的海啸盖过十层楼房,高达30米,所过之处,冲毁一切,遇难者超过两万两千人。当时从海底卷起的重达20吨的巨石数块,现在尚且搁在田头林间,见证着当年海啸的威猛。三陆人却不为阻吓,一代生息,重建了家园。

1933年无情的“三陆海啸”再度咆哮而来,顷刻之间,大浪淘尽了一切。又吃一亏的三陆民众再度发挥韧劲,建筑了一道高10米、总长2.4公里的防波堤,号称“万里长城”,又在大堤后面重建了家园。没想到2011年的东日本大震灾的海啸,以史上未曾有的高度,越过防波堤,还是把挡在路上的所有东西都给卷走了。

五年过去了,三陆早已恢复了壮丽的海陆风景,渔业也基本恢复到灾前水准,让人不由地对当地官民的无比韧性感到悲壮。

日本人挺过了历史上这么多自然灾害,尤其是在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的废墟里重建了家园,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之一,除了国际环境等变数之外,其成功多来自于日本人的韧性这一常数。

世界各类媒体排名地球最安全国度,近四十年来,日本一直名列前茅,而且经常居首。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同时“世界最具自然灾害风险的城市”排名榜里,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和名古屋也都排在前列。对一个在地震带和火山沿靠着韧性和毅力建立起来、并在遭遇周而复始的自然损坏甚至毁灭后不断重建的繁荣家园,真不知是该悲哀还是羡慕?

(赵坚,上海人,曾经就读复旦中文系的硕士博士课程,后留学日本、加拿大,长期在海外执教,留心于比较文化的研究和写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