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良的“时光机”:用罕见的外壳,表达平淡的感情

小夏
2016-05-25 11:52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视觉艺术家马良。   东方IC 资料图

“我要在你平庸无奇的回忆里,做一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这是马良的名言,是2012年中国年度语录之一。

最早知道马良这个人,也是从这句话起,话语里充满了玩世不恭的自我欣赏,像个桀骜不驯的孩子,一个脑洞闪光的疯子。

这是我最初对于马良的定义,在几天前我对他的认识还仅限于此,直到看到了他最新的剧作《爸爸的时光机》。宣传中给这出戏的性质定为“奇幻装置舞台剧”。

2015年10月20日,中国上海,由视觉艺术家马良自导的国内首部原创大型机甲木偶剧《爸爸的时光机》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演。  东方IC 资料图

全剧舞美的重心,就是台上那台庞大复杂的“时光机”,层层叠叠的齿轮,锈迹斑斑的色泽,就像是卓别林电影里《摩登时代》里工厂大机器,占了二分之一的舞台,一种微妙的压抑感。

演出开始后全场黑灯,几束强光灯从不同角度扫射着这台机器,就像是人们的目光在扫视它。这一扫视的过程持续了好几分钟,说实话,感觉拖得有点长。

这种节奏有点拖的状态,在剧情展开之后也持续了一段时间。乃至于我一开始并没有看懂开头几十分钟的戏,到底在表达什么……

那些绑在操纵师身上的傀儡们,是这部戏的主角,在宣传册上写着“人形机甲傀儡”。也亏得马良挖出了这种傀儡制作的表演方式。机甲傀儡戏在中国大陆非常罕见,和传统意义的提线木偶相比,深金属色、关节分明的、和人等高的傀儡乍看有种人体骨架的错觉。傀儡本身又沉重,细节又繁杂,每一个关节都可以有细微的活动,机甲傀儡远胜于提线木偶的真实细节,让整部戏的还原度大大提高,当然,操纵起来也复杂得多。

这部戏初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不久前市场火热的中文版舞台剧《战马》,同样也是操纵师近身操纵的道具表演。比起两匹庞大的“战马”,机甲傀儡的操纵师想要做到“被忽略”,难度大了不少。而不得不说,几位演员的细致表演可谓到位,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傀儡的细节变化,感受到这一“人物”的性格、年纪、气质、状态,而在观看过程中似乎也逐渐漠视了傀儡身后的操纵师,确实让人赞叹。

“研究制作一年,排练表演一年。”一位傀儡操纵师这样说到他们操纵的傀儡。“不同的人操作的木偶,一看就不一样。一年下来,虽然木偶都是一个模子,但总觉得和操作者越长越像。”这位操纵师说起他的傀儡,充满着关爱自己作品的“匠人之情”。

马良大木偶戏团海报。   

我特别喜欢“匠心”这个词,戏剧这个东西有时候就是需要有“匠心”,对一件舞台上的器物,对一个剧中的细节,反复打磨,这是匠人精神。“我们都是从木偶制作开始学的,现在都能自己做木偶了。”操纵师说,“从硬件学,扎实,要是连木偶怎么做出来都不懂,怎么操作得好。”

马良的这部作品所用的所有设计和道具,几乎都充满着细枝末节的设计感和打磨感,用心的深浅会反射到舞台的表达上,这或许就是这些傀儡在最后真实完整的表达了人物,感动了台下的最重要原因吧。

视觉艺术家马良正在制作木偶。

除了主打的机甲傀儡和巨型装置的时光机外,感觉这出戏马良想利用的形式很多,用提线木偶表达回忆场景,用剪纸投影表现气氛环境,巨型追灯,现场演奏,马良像一个孩子将他所有脑子里的念头一股脑儿扔在了舞台上,然后细细地排列着。这让我想到马良的身份,除了“导演”外,马良的另一个名头是摄影师,“概念摄影师”,而看他的摄影作品,往往充满强烈的事先设计感和营造感,那在戏剧中有这样堆满装置的设计,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与充满奇幻和技术色彩的装置、傀儡相比,这部剧的故事本身,反而显得传统而简单了。故事的剧情围绕马古几和他的爸爸展开,马古几设计了一个可以让他们回到过去的时光机,他想用这个让患了老年痴呆症的爸爸认出自己和曾经的记忆。那个巨型追灯的聚光效果犹如手术台,在巨型追灯下,傀儡马几咕也似乎一直企图让意识模糊的父亲“康复”起来。故事“不出意料”地用时光机再现了父亲和儿童马古几一起的场景,而最终父亲也不“不出意料”地想起了马古几。“父子之情”的主题,从第一分钟就开始弥漫,是全剧几乎唯一的人文内核。

马良说过,这是从他自己和父亲的生活中得来的灵感。全剧没有大起大落的感情,只有父子间涓涓细流一般的爱,这或许就是马良想要表达的内容。这一故事本身平坦如康庄大道一样的没有波澜的感情,在装置的衬托下,被放大了出来。但不管怎样,剥去那些设计之后的故事,显得平淡无奇,剧情真谈不上多有设计,甚至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戏感被淹没在装置之中,显得十分匮乏。

从整体看,《爸爸的时光机》这部剧形式要远远大于内容,这让我未免觉得有点可惜。与《战马》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情感设置相比,这出戏的剧情简直弱得不值一提。就戏剧本身来说,故事是最重要的部分,一个故事的内核,决定了这部戏可能达到的深度和启发的思考。而这个戏中,这个因素反而显得很弱了,于是这部戏引发了场下大部分观众包括我,思念父亲带来的感动,还剩下的,只有对于装置的感叹,而戏剧本身带来的深入思考,却多少有点缺失了。这出穿越时光的戏,是用最复杂的装置,表达最平淡的感情。

《爸爸的时光机》道具。 

然而,我并不愿意给这部戏打太低的分。

作为傀儡戏在中国的探路者,马良以及他的团队,似乎试图找寻出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而这其中,亲情是最安全的出牌方式之一。在《爸爸的时光机》中,我看到了平和但真实的感情,试图突破的创意,以及匠人的情怀。相比于喜欢打安全牌或者吃老本的舞台创作者而言,这部戏值得去支持。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