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用30年翻译《金瓶梅》的美国汉学家芮效卫辞世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高丹 记者石剑峰 赵振江 臧继贤
2016-05-30 13:56
来源:澎湃新闻
逝者 >
字号

美国汉学家芮效卫(David Tod Roy)

澎湃新闻记者从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艾恺处获悉,美国汉学家芮效卫(David Tod Roy)于北京时间5月30日上午五点半在芝加哥去世,享年83岁。芮效卫是芝加哥大学研究中国文学的荣誉退休教授,其最重要的成就是用30年时间将《金瓶梅》译成英文出版。

芮效卫一家与中国渊源颇深。其父芮陶庵(Andrew Tod Roy) 是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芮效卫1933年出生于南京,两年后其弟弟芮效俭(J.Stapleton Roy) 也在南京出生,他1991年至1995年期间曾任美国驻华大使。

“1930年代,我的父母以长老会传教士的身份前往中国,他们先在北京生活了两年,并在那里接受高强度中文学习。我的父亲学习语言非常具有天赋,他很快就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的身份用中文做讲演。1932年,我的父母搬到了南京,1933年我在南京鼓楼医院出生。1936年,我们全家回到美国休假。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的时候,南京大学搬到了四川省首府成都,我们也于1938年返回中国,并在成都一直住到1945年。”2013年,芮效卫在芝加哥大学人文学院出版的校园半年刊《TABLEAU》上回忆了自己在中国的童年。“我的童年时代非常动荡。1938年至1939年,日军空袭成都,每个礼拜总有五六次。幸运的是,那里有非常好的防空警报系统,空袭的时候我们就在院子里的防空洞里过夜。当时我读的是加拿大的学校,学校后来关闭搬到了乡下。我的弟弟(芮效俭,1991年至1995年任美国驻华大使)和我就由家庭教师来教,他们是成都其他大学各大院系的老师。从1939年到1945年,我们没有受过正统的学校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芮效卫随全家返回美国,因为父亲要回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士学位。1948年他又和全家一起回到南京。这时内战已经全面爆发,即便南京和上海也马上处于前线。但芮效卫父母决定留在中国。“我的父母决定,既然他们是以传教士身份来中国,他们的职责就是传递他们的信仰,不该理会政治环境。他们没有逃离共产党人,他们决定看看能否坚守下来。”芮效卫回忆,当1949年5月,解放军解放上海时,他所就读的美国学校里400个学生只剩下了包括他在内的16人。当解放军进城的时候,他正在参加10年级几何考试。

1949年至1950年,芮效卫全家住在南京,那里没有西方学校,只好由大学教授们来教芮家兄弟。“我弟弟和我可以说非常流利的中国话,我们都是从生活的环境中习得的,但我们都不会读写中文。”芮效卫曾回忆说,当时母亲雇了个专业家庭教师来教他和弟弟中文。半个多世纪后他还能记得他的名字叫赵雅男,他曾帮助过赛珍珠翻译《水浒传》。在这位家庭教师的教导下,芮家兄弟重新学习中文,在那个时候芮效卫才发现自己完全被这门语言迷住了。1950年,17岁的芮效卫在南京秦淮河边一家二手书店找到《金瓶梅》,从此与《金瓶梅》结下不解之缘。他称自己从1950年起就一直是《金瓶梅》的学生。

在哈佛大学读本科的时候,芮效卫主修历史并开始研究语言和文学。他想成为一名中文学者。在朝鲜战争时期,他当了两年兵,并被派往中国台湾。1956年,芮效卫离开军队重新回到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在哈佛大学以及之后的普林斯顿,芮效卫都是教授中国文学。

为了能很好地研究《金瓶梅》,芮花了近两年时间为每一行诗词、每一句谚语做卡片索引。最后做了几万张卡片。有人说芮效卫:为什么不雇个研究生帮你做?芮效卫的回答是:“我知道他们干不了。后来无论读到什么中国古代戏剧和诗词,我都能辨析出是否在《金瓶梅》里出现过,很快找到索引卡片。那些卡片上写着我的翻译和注释。没有这些索引工作,我不可能完成最后的翻译工作。我还读了所有能找到的《金瓶梅》之前的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那是巨大的工程,但是我继续去寻找那些诗词的线索。”

1982年,芮效卫在多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以万历本为源本,开始翻译《金瓶梅》。1993年,《金瓶梅》译本第一册出版。八年之后,该书第二册出版。芮效卫平时教学很忙,只有周末才有空翻译,由于要参考无数的中文资料,翻译耗时耗力。芮效卫曾回忆:“当时我只是认为我得先翻译起来,然后看看能走多远。我的许多同事都认为我没办法完成翻译,但我决定坚持向前。1999年,那时我才65岁,但我申请提前退休,这样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翻译之中。自那以后,我也加快了速度。”

2013年11月,年近80岁的美国汉学家芮效卫(David Tod Roy)完成了《金瓶梅》最后一卷《死亡》的翻译,他用30年时间完成了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并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英译本5卷《金瓶梅》的总页数有2500多页,注释多达4400多条。芮效卫的英译本忠实原著,力图最大限度地传达原著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每卷中注释所占的篇幅均高达三分之一。研究者认为,他的翻译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英文译本,也为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文献。

芮效卫在完成了这项巨大工程后,被诊断出罹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即渐冻人)。这种疾病会造成肌肉萎缩,令人丧失走路、说话的能力,最终丧失咀嚼和呼吸的能力。三十年焚膏继晷辛劳翻译之后终有成果,却被确诊恶病,但芮效卫并未哀悼即将到来的阴沉命运,而是如释重负般深表欣慰,因为他在健康之时已经完成了精致复杂的中国古典世情小说《金瓶梅》的翻译。

“现在,我毕竟可以对质疑我的人嗤之以鼻。如果我胆敢说我有一丝文化上的成就,它实在归功于我‘不幸’的躯体衰退。”芮效卫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豁达而幽默地权衡他翻译《金瓶梅》30年来的所得所失。

芮效卫认为,对西方读者而言,读《金瓶梅》难度很大。排除它多头并叙、见缝插针的复杂故事结构,它还百科全书般地吸收了民间俚俗词牌小调、谚语方言。并且它常被误解,被冠名为“色情小说”。他持之以恒的努力是对于这种文化误读的抗争。

2015年5月,美国汉学家林培瑞在《纽约书评》发表了一篇关于芮效卫版《金瓶梅》的评论文章,他在文中表示,芮效卫教授花费30年心血所译的《金瓶梅》被西方读者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英译本,而芮译也确有其鲜明的特色。一方面,芮译不同于之前的译本,并没有试图将《金瓶梅》仅仅翻作一本脍炙人口的英文小说,而是尽量采用了直译的手法,而产生的效果用美国汉学家何谷理的话来说则是“让读者时刻清醒,这是来自完全不同的文化以及另一个时空的内涵非常丰富的文本”。

林培瑞在那篇文中同时认为,“芮译在考虑到翻译本身并不能将《金瓶梅》中博大精深的意义全部展现出来,所以用了4400个尾注来做翻译之外的阐释。这些注释是在芮效卫花两年时间将诗词小曲、俚俗谚语做成卡片索引的基础上完成的。它们对于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帮助非常大,因为它们比任何中文版本的注解都要丰富且深入。但是可惜的是,很多注解都只是对于一些表达的通俗解释或者转换,和小说艺术本身关联很小。”

(文章部分内容参考董子琪:《穿越障碍的文化禁欲之恋:芮效卫30年译 金瓶梅 》,付帅先生对此文亦有贡献,谨致谢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