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果孩子理科不好,还成天想些怪问题,他还有救吗?

澎湃新闻记者 徐明徽
2016-06-01 15:1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坐在记者面前的黄一峰,穿着自己设计的动物T恤兴致勃勃地聊着他的野外探索经历、对自然的观察以及儿童自然教育的想法。看到这张圆圆的娃娃脸,可能想不到黄一峰已经在“自然”中跌打爬滚了20年。

黄一峰,台湾“金鼎奖”作家,成长于繁华都市,却拥有一双善于发现自然野趣的眼睛。用“作家”一词给黄一峰贴标签并不合适,事实上他自己都不知该怎么定义自己的身份。“自然野趣”创办人、英国Nature Picture Libary图片签约摄影师、野性中国Wild China讲师、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顾问……这些都是黄一峰的“身份”,只不过“自然元素”是其中的共性。

黄一峰出生在台北,初中时因数理成绩不好,被分配到“放牛班”,索性植物园里的花草生物让他在充满挫折感的青春期得到些许疗愈与修复。高中时,爱画画的他如愿就读复兴商工美工科。当兵退伍之后,他加入环保团体,正式开启漫长的自我学习之路,逐步变身为自然课程讲师、自然观察达人。

继《雨林野疯狂》、《自然野趣DIY》、《自然观察达人养成术》后,黄一峰再推新书《自然怪咖生活周记》。通过本书的内容,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如何从一个都市怪咖小孩,变成热爱自然的观察达人”;其母亲的教育与引导方式,以及与他的种种互动经验,亦可提供跟他一样背景的孩子以及父母作为参考。5月30日,黄一峰在上海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

“蚊子为什么会吸在天花板上呢?”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被孩子们稀奇古怪的问题问倒过。黄一峰的自然启蒙老师,就是一只蚊子。“小时候有一次窝在沙发上看电视,发现一只蚊子正在叮我的腿,想伸手给它致命的一击时,我却看到它那有着黑白条纹的肚子涌进了我的红色血液,因此决定先不打它,看看它会有什么变化。”

那时,黄一峰和妹妹睡上下铺。他睡上铺,离天花板比较近,所以每天睡觉前他总是肩负着寻找蚊子的任务。有一天晚上,黄一峰突发奇想,拼命把手脚往天花板伸,妈妈看到后被这古怪的举动吓一跳。黄一峰说他正在学蚊子。“我当时问妈妈‘为什么蚊子可以吸在天花板上,但我为什么不行?我妈妈说‘你可以观察看看为什么它可以黏在天花板上不掉下来’!”

黄一峰妈妈这句简单的话开启了他的自然观察之路。“那阵子,我只要一遇到昆虫,就会很仔细地观察它们为什么可以有这种超强的吸力。我的父母亲并没有念很多书,并没有很丰富的知识,能够告诉你自然到底有什么,但是像我妈妈,她常常会引导我。”

“虽然直到长大,我还是没有找到让自己吸在天花板上的方法,但很庆幸那一晚妈妈没有告诉我一堆蚊子为何可以吸附在天花板上的理论,仅仅一句‘观察看看’就让我开始对生物感到好奇,”黄一峰说想用这个故事告诉很多父母亲,不要急着告诉孩子答案,反而应该诱发他更多的疑问,因为孩子会自己去寻找真正的生命答案。

黄一峰新书《自然怪咖生活周记》。

“你有没有养过蚕宝宝?”黄一峰问澎湃新闻记者。

“不知道为什么,养蚕宝宝好像是大陆、台湾自然教育中都会有的一课”。黄一峰笑道,说起养蚕这个自然怪咖也有着特别的经历。

“当我的同学、老师都在养蚕的时候,我觉得养蚕这件事情有点无聊,因为我已经养过一轮,我知道它的结果。有一天我在学校附近的花圃发现一种绿色的虫子,与蚕长得有些像。我就把这些虫全部抓到蚕盒里头。回到家妈妈看到吓一跳问‘你的蚕怎么了?中毒了吗?蚕如果吃到不干净的东西,它会吐水、变颜色然后死掉。’我说这是我在花圃里发现的。”

黄一峰说:“很多父母在孩子这样做的时候,会臭骂他一顿,但我妈妈非常有趣,她非常高兴地跟我说,这样太好了,我们终于不用为了找桑叶烦恼了。”

“所以当别人在养蚕的时候,我却养了这个菜虫。等到它化蛹的那一天,飞出来的是一只白粉蝶,我就用小塑料袋带着这个白粉蝶去了学校。那天上自然课,我一直很忐忑地等着老师来到教室,然后急着跟老师跟同学分享我的发现,我永远记得当我打开塑料袋的那一刻,粉白蝶飞出来饶教室一圈,再往窗外飞走,全班同学惊呼了一声。然后我发现老师站在讲台上瞪我,我想这应该是超乎了老师的想象了吧。”

2012年,黄一峰和他的伙伴创办了“自然野趣”,开始从事亲子教育。“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因为我们想引导跟更多和我有相通背景的孩子。我们把时间拿去上英语课、数学课,却很少把时间花在自然这件事情上面,对自然这两个字,可能只有教科书里的‘养蚕’一件事。”

从事亲子自然教育工作后,尚未为人父母的黄一峰,不仅要带领同样生活在都市里的孩子与父母打开自身感官去感受身边的自然野趣,更要化身“孩子王”,搞定许多让父母头痛不已的小怪咖。“看着这些孩子,我仿佛看见了那个满脑怪念头、充满好奇心的自己。回想起成长过程的点滴,若不是有许许多多的包容和理解,小怪咖恐怕没有机会化蛹为蝶,成为创造美的设计工作者。”

黄一峰画的猿猴。

在大都市里也可以观察自然

在大都市中,在车水马龙的环境中,怎么去做自然观察、去认识自然?

“我给的建议是从身边开始做起。小朋友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超出想象的,只是慢慢被大人、被老师钳制住了。”

“有一次我给孩子们看绣眼鸟吃樱花花蜜的照片,孩子的观察力是非常强的,他们发问‘为什么鸟是倒立着吃花蜜,他们不会脑充血吗?不会流鼻血吗?’后来他们再观察,因为樱花的花朵是下垂的,要吃到里面的花蜜,鸟只能倒立着将头伸进去。接着就有小朋友发问,鸟不能在花朵上啄一个洞吗?这样就不用倒立了。的确,有的鸟是会这样。所以你到树下去捡花,就会看到有的花会有个小洞。那又有一个衍生问题,为什么樱花会朝下长?因为和季节有关,初春常常是雷雨,花朝上,花粉受潮不利于传粉。”

黄一峰说,如果他被孩子们问倒了,那“我们就去查一查”。“有很多老师会很精准地给出答案。但在我理解里头,其实答案都不是最重要的。当我们孩子还小的时候,其实不需要急着告诉他结果,因为你往往得到答案后就忘掉所有一切。如果是一种昆虫,我会引导孩子们先观察它的特征:它身上有什么样的花纹,是什么样子,它是不是昆虫?记住它的特征,自然而然到最后,我们可以借由我们刚刚观察的这些资讯,再去查询,就会得到答案。”

“城市中一样是有自然的存在,很多小朋友在观察后,经常来和我说,发现路边的树有什么变化、小区里有什么动物。吃饭的时候,还是可以做自然观察。比如在吃鸡翅的时候,可以观察一下禽鸟翅膀的构造,那一啃就断的中空骨头,为的是减轻重量而让鸟类可以飞行;剥虾子的时候,也可以观察一下它的腹节和腹足,顺便研究一下它是怎么游泳和移动的;吃鱼的时候,也可以慢慢且细心地用筷子夹取鱼肉,最后观察一下鱼骨的构造。所以当你打开你观察的眼睛,你会发现去哪里都很有趣,对人事物的观察会变得非常敏锐。”

黄一峰正在制作动物模型。

对生物的习性了解越多,越不会恐惧

除了自然教育,野外的观察始终是黄一峰心中最向往和最重视的领域。

2000年1月,台湾荒野保护协会组织雨林考察团,黄一峰随同前往婆罗洲热带雨林做生态记录。婆罗洲是世界第三大岛,分属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其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生物最丰富的地方之一,也是地球的基因宝库。至今,黄一峰已经24次前往这片原始雨林。

今年7月,黄一峰即将第25次前往婆罗洲。“每次去雨林,都有不同的惊喜发现。这里白天有飞鸟、猿猴等各种生物在林间觅食,当夜幕低垂,夜行性的眼镜猴、鼠鹿、昆虫、蛙类便逐一登场。”

提到野外拍摄,黄一峰可说的故事就太多了。“夏天拍马蜂,因为过了夏季马蜂警惕性会变高”、“蹲点3天拍园丁鸟求偶”、“下到冰凉刺骨的河水中找蝾螈”、“在蛇脱皮时抓拍蛇张嘴、吐信”……“你对生物的习性了解越多,越不会恐惧它们。我们对生物的恐惧,往往是长辈的教育或是以讹传讹造成的。动物其实更怕人,只有在人类侵犯到它们时,它们才会做出自我保护反应。”

惊险也有。有一次黄一峰前往中美洲雨林,在雨林的路口,就看到一大一小的豹子脚印。“看到一大一小是比较需要警惕的,母豹在孕育小豹时攻击性是很强的,你不能靠近”,一行人穿行在2米高的草丛中,黄一峰则专注地拍着照片。然而经过一道岔口后,黄一峰发现已不见了向导和另外两名伙伴的身影,只有自己身处草丛中。

“我一个人越走心里越发毛。”黄一峰问澎湃新闻记者,“你有没有养过猫?你知道猫的习性吗?它们往往喜欢躲在暗处,等你走过的时候就撩爪子逗你。美洲豹就是大猫。向导的无线电传来‘你知道豹子会躲在草丛中吗?走快点!’天开始变暗,越来越看不清,我开始狂奔起来。那是最令我后怕的一次。”

黄一峰解释,也是因为豹子带着小豹才有危险性,平时动物反而会躲着人。“我去年十一月份随考察团去孟加拉红树林看孟加拉虎,进入林子后满地的老虎脚印,但是搜寻了三天连影子都没有看到。其实我第一天就知道我们看不到。你知道为什么吗?我们的向导一下车就拿着枪高声说话,动物的嗅觉和听觉是非常敏锐的,老虎早就躲开了。野生动物出现攻击性往往是因为生产危机和害怕。”

“热带雨林的故事听似传奇魔幻,却又千真万确,更引人入胜。我用仅有的时间,带着更多朋友用生态旅行的方式,爱护自然、关心雨林,一边着手记录这片雨林的美丽与哀愁,并和更多人分享雨林的重要,这仅仅只是尽我一己之力保护雨林的一个开端。”黄一峰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