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达&王会悟:毛泽东称他们是真正的人

2021-10-08 17: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洞庭君 民国女子 收录于话题 #我是中国人 2个内容

“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

旁边的她,凝神听着,早已泪流满面,轻声安慰:“已经开始在改变了。”

这是黄建新导演的电影《1921》里的一个片段,男主人公叫李达,女主人公是王会悟。

一百年正青春。影片选择了一对革命伉俪的视角,与《觉醒年代》相比,它已经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影片,青春片的味道更浓。

影片中,他们的爱情故事带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也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现实里,共同的革命理想成就了他们的姻缘,他们又成了中共一大的红娘,成了名副其实的“建党夫妻”。

01 “哑巴恋人”

李达是湖南永州人,虽然出生贫穷农家,但天资聪颖的他刚满5岁就跟着父亲识字,不但熟读指定教材,还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名著,尤其喜爱数学和自然常识。

李达

辛亥革命爆发后,为了“实业救国”“科技救国”,李达两次赴日本留学攻读理科。五四运动爆发后,李达清醒地意识到梦想遥不可及,放弃理科专业,师从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河上肇,同时撰写多篇有关“社会主义”的文章在国内发表,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在筹备建党期间,李达寄居于陈独秀寓所,以留日学生理事的身份,参加了上海博文女校中国学生联合会的领导工作。

彼时,苏浙才女王会悟已经来到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从事文秘工作。

而立之年的李达学识渊博,经常帮他誊抄文章的王会悟被这个有着崇高的信仰的年轻人深深吸引住。李达呢,也渐渐对这个热情开朗、认真负责又充满强烈求知欲的新女性产生了爱慕之情。

爱情之花在两个志趣相近的年轻人之间悄悄萌芽。

工作之余,他们常常带上几个牛舌饼作午餐或晚饭,来到淞沪炮台边。两人互相依偎着,望着滔滔的江水和来往的船只,二人谈马克思主义,谈革命理想,谈妇女解放,交流彼此对中国革命的展望与期许……

他们之间有一个小插曲说来很有趣。刚开始谈恋爱时,因为浓重的乡音,他们都听不懂对方的方言,交流时虽然都滔滔不绝,但到最后却搞不懂对方到底在说什么,很是尴尬。

爱情面前有什么困难不能解决呢?很快,这对可爱的小年轻开始了一场“沉默寡言”的恋爱——他们用纸笔进行交流。

1920年4月,这对不声不响的“哑巴恋人”喜结连理。在陈独秀夫人高君曼的操办下,李达与王会悟在陈独秀家的客厅里举行了一场简朴的婚礼,结成了革命伴侣。

婚后不久,夫妇二人立即投身工作,为党的一大奔走。(见奇女子王会悟:中共“一大”的幕后功臣)中共一大顺利闭幕后,他们把继续革命的火种带向全国各地。

1921年12月10日,王会悟创办了党的第一本妇女刊物《妇女声》,先后发表了《中国妇女运动新动向》《湖南女工之觉悟》等文章,在传播解放思想,介绍各国女性解放运动先进经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2 伉俪情深

王会悟是个有思想且行动力强的新女性,她把全部热情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中去

1922年,我党创办了第一所新型半工半读学校“上海平民女子学校”(也是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她不但积极参与创办,还担任了该校工作部主任,作家丁玲就是她的学生。

同年7月16日,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地点就是王会悟家。那时,大女儿李心田刚出生不久。于是她就抱着孩子在门口放哨,又一次为中共二大做起了警卫工作。

二大会后,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1922年11月,李达应毛泽东邀请举家回到长沙协助主持教务工作,王会悟也在毛泽东的建议下到该校附属中学教英语。

李达与毛泽东两家一起住在清水塘,两家人感情很好。毛岸英出生时,心灵手巧的王会悟亲手剪裁了小衣服。

但李毛二人交情到底有多深,却很少有人知道。据说,有一次李达在毛泽东床上酣睡,毛泽东没有叫醒他,而是在一旁彻夜未眠。

参加革命就意味着与危险同在。1923年4月,因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湖南自修大学被反动军阀强行关闭。李达、王会悟夫妇只得辗转于武汉、长沙等地授课。

1927年,大革命失败,李达一家人悄悄回到了上海。看着丈夫被严重的胃病和眼疾折磨着,王会悟尽管内心焦灼万分,但从未流露出一丝软弱。她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一边照顾丈夫和3个年幼的孩子,一边继续革命工作。有一次,为了躲避巡捕搜查,她甚至带着孩子们在上海大世界里待了整整一夜。

夫妇二人成了特务们的重点关注对象。1931年,李达在上海暨南大学讲课时遭到特务暴徒的毒打,右臂骨和右锁骨都被打断,不久又被学校辞退。

虽然有王会悟的精心照料,但康复后的李达右手不灵活,情绪比较低落。为了鼓励丈夫,王会悟就每天陪他撑竹竿,她相信:“只要坚持锻炼,持之以恒,你肯定会恢复得跟以前一样,还可以继续写书,继续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真理。”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夫妇二人相携相伴,痛并快乐着。

03 真正的人

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中华大地,百姓流离失所,王会悟与李达也在不断地辗转中失散。但王会悟没有流泪,他坚信总有团聚的一天,独自带着儿女们艰难度日。

可是战争无情,生命无常。战乱中,16岁的大女儿李心田突患结核性脑膜炎,不治身亡。爱人不知身在何处,如今又痛失爱女,坚强的王会悟再也控制不住滂沱的泪雨,她悲痛地写下了《哭点儿》:

“点儿呀,妈怀念你。点儿,妈为你留下的3个广柑,霉了,烂了,还不见你回来。妈等待你回来,默默地向着嘉陵江等待你回来!”……

王会悟心中有小家,更有大家。悲伤过后,她擦干眼泪,将个人的悲痛深藏心底,继续为革命奔走。

也许为了与丈夫的号“鹤鸣”(取自《诗经》“鹤鸣于九泉,声闻于天”)呼应, 1932年,王会悟化名“王啸鸥”创办了笔耕堂书店,编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支持丈夫继续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1937年5月又协助丈夫出版了《社会学大纲》,并辗转送给了在延安的毛泽东。

毛泽东读后作了详细的眉批,大加赞赏,誉其为“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并推荐给延安哲学研究会和抗日军政大学。在给李达的回信中,毛泽东热情称赞夫妇二人:“你们是真正的人。”

李达与毛泽东是诤友。他非常尊重和敬佩毛泽东,视他为难得的人生知己,但却不因为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而有所避讳。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有失公允。毛泽东也非常尊重老友的意见,认真研读后肯定了李达的观点,亲自给写回信答应在出选集时一定加以修改。

“大跃进”时期,李达曾当面对毛泽东说:“你发烧四十度,下面就会发烧四十一度、四十二度。然而,真理的火炬往往烧伤那些举烛者的手。”

王会悟同样真性情。1945年,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王会悟恰好也在重庆妇女界为毛泽东举办的欢迎大会上。得知这一消息,毛泽东连忙吩咐:“请她不要走,留在这里。”

散会后,毛泽东把王会悟请到了住处。一见面,她就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急切地说:“蒋介石是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你千万别上他的当。”毛泽东哈哈大笑:“会悟还是老样子,说话直来直去,请放心吧!”

建国后,毛泽东要留李达在北京参加中央的工作,李达婉拒,因为他认为自己更适合从事哲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仍在湖南、武汉等一些大学担任校长和教授,王会悟则在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工作。

后来,那场史无前例的灾难来临,李达也未能幸免于难。1966年8月,李达含冤去世,王会悟和女儿也被驱逐出门。

晚年王会悟读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王会悟迎来了生命的又一个春天。年过八旬的她初心不改,积极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中国早期妇女运动史、家乡县志和中共一大会址的考证工作提供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努力发挥最后一份光和热。

1993年10月20日18时25分,为党的事业贡献了一生的王会悟病逝于北京,享年95岁。

原标题:《李达&王会悟:毛泽东称他们是真正的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