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寻根·长城|永登——苦水(上)三九咸河冰似玉,寻根残边祭苍茫

2021-10-11 10: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寻根长城 张明弘寻根长城

考察长城现状

梳理长城文化

挖掘长城艺术

保护长城遗产

跟随我们的脚步

感受不一样的长城之旅

张明弘-寻根·长城

访古探幽,万里山河。

劳其筋骨,披星戴月。

严寒酷暑,餐风饮雪。

锻炼意志,健康体魄。

挚交好友,疏于联络。

寻根长城,安于寂寞。

人生苦短,自己掌握。

诸事随缘,闲云野鹤。

茫茫人海,珍惜你我。

互相理解,绝对沒错。

明心见性,反思己过。

修心养性,慧禧安乐。

2021年1月13日

傍晚7时50分

明弘于苦水返回永登的车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自武威,经古浪、天祝至永登以来,长城一直南行,却自拥有美丽丹霞地貌的红岘沟开始转折,转向东,往咸水河而去。因此这一天的行程显得犹为重要。自红岘沟我们的寻根旅程也将改变方向,沿着长城,经咸水河,至黄河边的河口古镇,结束寻根长城团队这一阶段明长城支线的考察。

“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

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

01

十里堡村

离开红城堡后,我们抵达的城堡将是苦水堡。在红城与苦水之间,接着上一次的行程(相关链接:寻根·长城|永登-庄浪河畔翘首以待 望乡台上得闻天下),我们先来到了苦水的十里堡村,寻找长城。

新农村新风貌

十里堡段长城,边墙已经没有痕迹了,只有老乡记忆里十里堡墩遗址,隐匿于市井民居——十里堡十社63号,那里是八十年代盖的佛爷庙(大佛寺)。

老乡口中的佛爷庙

从一处普通的民宅大门进去,赫然是一座庙宇,如果没有老乡指引,怕是找不到的。

十里堡墩子遗址

寺庙大殿正对面的墙的位置,即是墩子的位置,73岁王大叔仍记得小时候墩子足有十米来高,墩子上还建有小庙庙。如今墩子已全无痕迹,为寺庙砖砌的一段矮墙,兀自挺立。

小卖店里帮我们回忆长城、墩子的

苗林川大哥

带我们去找大佛寺的王大哥

此处的大佛寺虽藏在普通的民宅中,里面的规制仍是五脏俱全。据说此庙也几经周折,先在墩子的旁边盖了庙,后来转给私人,再后来才复又修了庙。大佛寺正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两边分别是西面阿弥陀佛、东面药师佛。

寺院里听王大叔回忆长城

涨知识 一般看到三尊佛,塑的佛的形式是不一定的,跟塑相的人有关,有两种塑法:有的按时间轴,今天佛是释迦牟尼佛,过去佛燃灯五佛,未来佛弥勒佛;有的按方向轴,西面阿弥陀佛,中间释迦牟尼,东面药师佛。

张老师说“有人说去各个寺庙,不要去看佛、菩萨,这样不尊重。但其实观想也是一种敬畏”,心中有佛即佛心,心有善念即佛念。

02

红岘沟

这一天路上的人和事,依旧是值得反复叙说的故事。"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正有人始终守着信仰,完成对这片土地的厚重约定。"

对面山梁上的红岘沟长城

抵达红岘沟沟口,我们遇到了支援家乡建设,在红土地上种树的巨继鹏。他在沟口山下建了一座看护的小房,小房后面有架梯子,由此登上去,是抵达红岘沟长城的最便捷的一条路。

红岘沟长城航拍

上山之后,就看到了近处对面山梁上的红岘沟长城。

沿梯子上山

巨继鹏在山上开阔地方建了一座阳光房,还特意劈了块池塘养鱼。阳光房没有暖气也很暖和,我们去探访长城,巨继鹏泡了茶等我们返回来再喝。

张老师与巨继鹏合影

环顾阳光房的四周,远处是猪陀山,近处是红岘沟长城。巨继鹏说这里政府一直有规划,将来红岘沟会和树屏的丹霞地貌打通连上做成风景区;而他自已种树,这几年也小有成效。现在生态好了,前方两公里的咸水河,夏季蓄水的时候有白色仙鹤来栖。

巨继鹏的悠闲日子

红岘沟沟口的土都是红色的,所以称这里是红砚沟——明长城从武威过来,经古浪、天祝,过了永登苦水堡后往南三公里处,从这里长城上了山,然后折返往东沿咸水河奔兰州方向而去。这里是长城转折比较重要的节点。

红岘沟沟口

远处群山围绕处是猪驮山,风景优美、人文历史丰裕。这里即是长城重要的遗址地,又是著名风景区;即适合寻古探幽,又适合度假养生。

猪驮山

红岘沟的山路上,有只受伤的猫头鹰在干草丛中,"这么大的还很少见"巨继鹏给它放了水和食物,让它在那里养伤。我们路过时见它还在,却只敢远远的望去,不再打扰(摄影师幸好有个微距镜头)。

生命的脆弱需要小心呵护

按巨继鹏指引的路,从红岘沟沟口向里走,“每隔一段距离就有白色的长城界桩,前面有一个报废工厂,工厂旁就是明长城遗址”。

红岘沟长城和咸水河长城相接处

走过一段两旁都是丹霞地貌的山路,先看见的是巨继鹏说的废弃工厂。工厂后面依傍的山势开始由南向东转折。这就是长城从庄浪河到了红石岘沟沟口,沿着红色的陡峭的山梁(天险),顺着残存长城的方向向东折返的地方。

红岘沟沿途“红色肌理”

03

咸水河

咸水河长城第一段航拍

咸水河段长城开始,长城往东而去。咸水河长城的第一段,只剩下断断续续的残迹。其中有两小节稍微明显的遗迹:一节只剩一个小土堆;一节体积稍大,造型像蘑菇一样,下面也已不超过十公分了,中间的地方才接近半米左右;两段墙体都岌岌可危。张老师估计,如果不做人为保护,可能未来五到十年,这两节墙体就会消失。

咸水河长城第一段

看着所剩无几的长城残迹,张老师感概万千,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这是一堂关于伟大与渺小、强大与柔弱、保护与被保护、敬畏与怜惜的课。面对伟大的长城,我们该如何去对待它今天已变得柔弱的身躯?这不只是一个考察课题,更是一个人生命题。

一堂生动的课:伟大与渺小

和长城的残迹比肩,我们依然是渺小的,但伟大与渺小之间,从来不只是强者对弱者的保护,而是互相守护,和平共处;是惺惺相惜,荣辱与共。

造型可爱的残迹

从几点残迹的咸水河第一段长城往前走,到咸水河的这段距离,没有再发现长城的痕迹。抵达咸水河西岸。极目远望,河两岸均是盐碱地,如果不了解这里的土质,会以为是污染,但其实这里没有任何化工企业,是干干净净的原始的盐碱地。

盐碱地

咸水河对岸看到了一个墩台,老师指着墩台预测"从墩台往右去,我们去找一下河岸这边的长城过河处,或许就在前面"

咸水河航拍

天地悠悠任我行

寻找过河处,我们途经一大片空旷地带,似又感受到了另一种维度-空间上的伟大与渺小。无人机升起时,我们逐渐在镜头的注视下,成为微缩在巨大的人工石柱的框架里的景观。

空旷的土地

太阳即将下山时,终于找到了过河处,在一片打了长城界桩的区域,距离转弯处的山梁大概二千多米,隆起的土堆看不到夯土层,墙体已没有留存。

永登咸水河段长城过河处(西岸)

老师戏谑“再次证明张老师除了能猜也能蒙,除了能蒙还能碰,不管怎么讲,猜也好,蒙也罢,还是碰也好,我们再一次找到了长城,寻找长城的魅力就在于此,寻寻觅觅,蓦然回首,它就在不远处”。

永登咸水河段长城过河处(西岸)

据张老师推测"当年这里可能是很大的墩子,因为此处在关口,关口一般都会有墩子,而文物部门的勘定,将整个这一片都打了长城界碑,也正说明了问题。"抬头,往旁边山上看去,张老师发现还能看到一丝丝墙体。于是往山上走去。

描摹

"几棵枯树,一间老房,两片闲云"老师说"这里是中国画的意境,再凭添几笔,可以画成一幅中国山水画",艺术家的眼光,处处均是诗情画意。

几棵枯树

一间老房

两片闲云

在山顶上真的见到长城墩子,我们有种跋山涉水,万里奔赴后,归于平静的喜悦——见山是山,水是水,长城后面还有长城。

一房一墩

许是顺利的找到长城过河处,下来的行程就相对容易了,人的心情一下子开阔起来。看到山下的广阔,还有此时的房子、墩子、天空,无一不美,词已穷,只能用"美哭了"来表达,此情此景怕是只有老师的画笔才能完美的描摹出来。

咸水河东岸墩子

此时的情感与自然的一种共振,是人生天地间,发自内心的感概与喟叹,面对宇宙辽阔、万物伟大的敬畏和折服。

广阔之余的荒凉,一派沉寂,这里没有人烟,有的只是几处砖窑。偶尔出现一棵还算大的野梨树上,有特大号的鸟窝出现,才显示着这里有生命迹向。俗语称“桃不接不长桃,梨不接不长梨,柿子不接不长柿子”,野梨树没有嫁接成梨树,也说明很久没有人在这里居住了。

俯瞰长城和咸水河

长城孤寂百年,于我们生出的不仅是敬畏和折服,还有怜惜和爱护。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大路沟沟口,我们顺利的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大路沟沿续了丹霞地貌

张明弘寻根长城团队在六只脚App打点定位

张明弘-寻根·长城团队

记 2021年01月13日

所历

END

我们把这段旅程称为【寻根 ·长城】 ,就是想通过对长城的一路考察,走进长城历史,寻找那些遗失的传统长城文化根脉。去弘扬长城文化,重新认识和思考传统长城文化对于今天的价值和意义。

寻根长城

项目发起者

张明弘,1971年生于济南。

艺术家,长城学者。李可染画院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水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长城学会专家库专家,北京长城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渤海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章丘国画院院长。

原标题:《寻根·长城|永登-苦水(上)三九咸河冰似玉 寻根残边祭苍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