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电影节收官:这场行业狂欢,有多少情怀多少干货?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16-06-19 12:27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今日收官,为期9天的电影盛宴全面地涵盖了关于电影的方方面面,从参赛影片的悉数亮相、电影本身的展映、市场行业的探讨、具体项目的推进、理念观点的碰撞,身处各个领域的人都在这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自己的收获。今晚,本届金爵奖将决出最后结果。

展映:大师济济一堂,票房再创新高

本届电影节,凭借多年的口碑积累,吸引了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403部影片报名,参展影片近600部,500多部电影在全市45家影院展映,总放映场次超过1250场。

演员伊恩·麦克莱恩在红毯留影。澎湃新闻记者 贾亚男 图

对影迷们来说,每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都是一场视听盛宴。今年也不例外,组委会精心策划了塔克夫斯基、维斯康蒂、张国荣、伍迪·艾伦等“向大师致敬”,以及“聚焦华语”“siff经典”“皮克斯系列”等影展单元,奥斯卡、戛纳、柏林、威尼斯电影节的热门新片及日韩优秀电影、4K经典修复作品纷纷亮相,不少国外新作甚至是国际首映。

影迷小魏还是个学生党,电影节恰逢考完雅思,精心安排排片表是抢票之前她满怀期待做的事情。虽然有不少遗憾,不过“人品爆发”地抢到了山田洋次的热门场次,并且集齐全套《十诫》让她在这届电影节收获满满。个性十足的日本导演园子温是小魏研究生阶段的论文研究对象,而《园子温这种生物》的纪录片放映之后,小魏见到自己心目中的“大神”,还“跟踪”到园子温吃饭的咖啡店要到了偶像的邮箱,希望通过采访继续完善自己的论文。

上海影城外,等待买票的影迷排成了长龙。澎湃新闻记者 贾亚男 图

另一位已经工作的影迷杨先生则是将电影节期间的夜晚都贡献给了上海影城。为了来影城刷电影,本来每天只带一顿饭的他改为带两顿饭到公司,六点下班前狼吞虎咽地在办公室吃完晚饭直奔影院。他选择的对象包括塔可夫斯基、库斯图里卡、维斯康蒂、费里尼等经典艺术电影。“作为影迷,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硬盘里的珍藏,其中有几部片子DVD也有收藏,但是电影是一种需要集体共鸣的艺术形式,和几百人一起坐在电影院里等待字幕滚完,然后大家一起齐声鼓掌的时候,就好像几十年前的电影又活过来一样,好像有一种庄严的仪式感。”

在一波波经典佳作和实力新作的片单攻势下,影迷购票热情大幅上涨。开票首日票房已达1562.6万,比去年首日1200万票房超出362万,展映尚未开始,票房已超1900万,超过去年的整个电影节期间票房1800万的总和。众多热门影片均一票难求,开票即满场的秒杀现象屡见不鲜。组委会视影迷需求,积极沟通版权方,尽力争取了热门影片加场,截至6月18日,电影节票房突破2000万,几乎所有的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上海影城内的电影节海报。东方IC 图

论坛:聊“情怀”也有“干货”

一面是影迷们奔走于各个影院的电影“朝圣”高峰,一面是从业者穿梭在银星皇冠假日酒店各个厅忙着组织讨论。从设立到如今,论坛的影响力也逐年递增,甚至吸引不少从业者自费前来参加。

今年,除了本土的电影从业者,海外嘉宾的参与人数也明显增加。今年电影节的论坛上几乎齐聚了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的核心高层人员,同时他们与中国电影人的对话也显得更为平等,而非站在一个高度上“支招”。

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的论坛活动会抓住电影行业当下的热点话题,会紧跟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在推动电影产业内在潜力上发挥作用。

诚如一位嘉宾在论坛上所言,“去年这时候不知道IP的人out了,今年这个时候还谈IP的人也out了。”同样的议题,在电影节论坛的讨论仍然能够生长出不同的空间,关于资本嫁接、互联网+、IP运营、剧本创作、合拍模式的话题几乎是每年电影节上的“老生常谈”,但也始终有新意和新的方向。比起之前的追捧和宣传概念,今年各个热门关键词的讨论都体现了很大程度的反思。

此外,关于影院建设、影评生态、电影教育等“非主流”议题同样在本届电影节论坛上获得充分讨论。

“票房即将超美,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李安在论坛上一番语重心长的情怀良心演说刷爆了朋友圈,也让本届电影节论坛的辐射面突破了专业从业者的范畴走向更广泛的大众关注。其中“中国电影存在跟风和抢钱的陷阱”、“年轻人慢点成长”、“电影人别把自己想得太重要”等观点准确掐住中国电影现今发展的要害,也引发业界的思考。

曾参与了《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等影片的制片人杨城旁听了“凡影”举办的“电影工业化探索”论坛后表示:“很理性,很有干货,我觉得凡影的论坛和李安这个论坛应该是本届最好的,在产业和创作方面指出了很好的方向。”

扶青:官方民间发力,新人导演机会多

如果说电影节对于某一个特殊群体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个群体首先是青年创作者。在没有资历背景和资金的入行之初,电影节是最纯粹拼才华的舞台。

诞生于2007年的“电影项目创投”(SIFF PROJECT),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项目融资市场,历来致力于推广华语电影,扶持新锐影人。每年,电影项目创投会挑选30个左右的优质项目,为其提供直面投资人、制作方、发行方,及推广至媒体的机会。

今年恰逢上影节创投十周年,在原有的扶持力度上又增加了新动作。电影节请来了奥丽维亚·斯图尔特、何韵明、叶如芬、朱辉龙担任“青年电影计划”培训师,为入围的10组青年项目方闭门培训,为其把脉故事创意、会诊项目开发、教授洽谈技巧。对于尚未正式开始职业生涯的年轻电影人来说,是再实用不过的帮助。

作为面向电影新人的竞赛单元,亚洲新人奖则为青年电影人提供了展示自身个性以及本国文化的舞台。日本电影《小花的味噌汤》导演阿久根知昭说,“参加电影节是想把电影中的理念——如何肯定自己的人生——传达给中国观众,呈现一部现在能看,10年、20年后也能看的电影。其实我很期待日本之外的观众的反应。”

印度电影《葬礼》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编剧两项大奖。电影讲述南印度一个偏远村庄老爷子去世后,他的三代子孙不同反应的故事。这部电影在印度国内已经上映,瑞阿姆普拉塔瑞迪导演说现在“能来上海国际电影节,给大家展示宝莱坞之外的印度,展示印度农村生活”,“已经算是非常大的收获了”。

同时,在中国电影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电影业内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工业需要的是配套的专业性、创新性和应用性人才的支撑,从而建立完整的中国电影生产体系。而这一体系毫无疑问正在逐步完善之中。

本届电影节上,贾樟柯宣布就任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陈凯歌则主持电影教育论坛与国内外多个主流开办电影高等教育的院校共商人才培养方式。

除了官方机构,艺言堂与上海广播影视制作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华语新导演计划”邀请山田洋次、金基德、园子温、冢本晋也等亚洲名导开办大师班,并将选拔三位导演在国际大师的监制下拍摄长片电影。黄渤工作室也发起了电影新人的助力计划,目标则面向类型片的创作人才。

产业:电影新政颁布一年,上海越来越有吸引力

“百亿票房身后最动听的推手-中国电影音乐新业态高峰论坛”于上海电影节期间举行。 东方IC 图

去年,上海进一步出台《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细则》。一年后的上海电影节上,一系列变化在影视产业链的前、中、后端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去年上海电影备案、成片、上映和票房的数量均较之前有所提升。

在实施细则出炉后,扶持奖励范围几乎涵盖了电影产业链的方方面面,最终对98个项目资助或奖励,总金额近2亿元。据官方数据统计,2015年,上海备案电影数量为283部,比2014年增长47.4%。进入院线上映共22部,总票房近10亿,比2014年增长175%。2016年1月至4月底,上海已完成备案立项电影110部,完成电影片27部,上海出品的电影票房达9.25亿,已接近去年全年票房。

上海的电影政策无疑是有着相当吸引力的。6月18日博纳影业在静安区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宣布“落户”,并宣布,博纳将带来一批展现上海人文情怀的电影作品,目前已有11部电影在筹备中,包括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尹力导演的《国色天香》等。

除了电影项目,博纳还带来了资产。博纳将文化产业基金管理公司落户静安,并与华融国际进行了“文化产业基金”的框架性意向签约,此项基金计划募集50亿元人民币,用于文化产业投资并购,这将极大地促进上海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王小帅同样将他的冬春影业“分公司”开到了上海。王小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海现在有很多优惠的政策,对做电影有不少实际的方便和利好,同时也越来越注重文化品质,“以前觉得上海就是比较有小资情调,现在这几年还真是越来越喜欢上海了。”

本届电影节每天数十场甚至最高峰达到上百场的密集活动也是体现其活力的一个侧面。

几乎每天都有活动的电影营销公司魔威映画的媒介在忙完电影节后表示,“好累,只想睡觉”,但同时这位媒介也表示,“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中国电影行业的狂欢。作为电影宣传公司的媒介,电影节是一个集中媒体环境改变的平台。和去年相比,一年之内的媒体环境似乎也能深刻感受到变化:比如平面媒体逐渐成为衡量宣传下沉的地方标尺,四大门户与整个电影行业彼此渗透,多元化的产业内部构建与合作越发紧密;而新媒体几乎以‘霸屏’之势进行着‘割地运动’,尤为是各大直播app,今年已经成为每场活动、每个重点策划的重要乃至核心环节。”

制片人杨城在电影节期间宣布与影评人、策展人水怪共同成立“放大电影”,这是一家致力于做中国第一家专注“文艺片”宣发的公司。“放大”的理念是,文艺片缺乏的不仅是政策庇护色彩很强的“艺术院线”,更急需的是用足市场手段、在这一领域精耕细作的宣发公司来链接影片和观众。

身兼“文艺青年”制片人和宣发公司合伙人身份的杨城这样总结他的电影节之旅,“在电影节看电影,治愈了我对电影阶段性的审美疲劳。和合作伙伴宣布了‘放大电影’的成立,希望为中国生态的进化做更多的努力。参加了几个朋友的公司的酒会,很多在北京老互相约不上的人在这都见到了。总体上有一些直观的感受,一是北京的电影人其实很喜欢往上海跑,所以上海重新成为电影中心是很有可能的;二是通过电影节期间发出的各种声音,感觉对行业现状的反思越来越多,行业会逐步回归理性;三是中国影迷的观影水平与观影热情都在提高,需要更多的以及更多元的影片去满足他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