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习近平访塞、波:打下梁柱,撑起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

澎湃新闻记者 高行
2016-06-21 07:23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6月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对塞尔维亚的访问,乘机抵达华沙,开始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这是自3月底访问捷克以来,习近平短时间内到访的第三个中东欧国家。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同一个地区的三个主要国家进行访问,体现出中国对该地区具有相当的重视程度。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将中东欧国家视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参与国、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目的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孔凡君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

在国家的选择上,孔凡君表示,塞尔维亚和波兰分别在西南欧和中欧国家拥有很高的影响力,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也很密切。用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海星的话说,这两个国家还是中国的“传统友好”国家。“因此,这次习近平选择塞、波两国作为访问的对象,加上3月份访问的重要工业强国捷克,相当于在16个中东欧国家国家内打下了三根梁柱,从地缘上撑起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之间合作的整体框架。”孔凡君说。

6月1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贝尔格莱德阿瓦拉山纪念碑公园,向塞尔维亚无名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

凭吊被炸使馆,彰显捍卫主权决心

习近平此次出访的诸多行程中,尤为引人瞩目的一项,是习近平抵达塞尔维亚的第一场活动:一场庄严的凭吊仪式。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对南联盟的空袭,美国空军发射三枚精确制导炸弹击中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三名记者不幸牺牲,另有数十人受伤,馆舍遭受巨大破坏。在抵达塞尔维亚当天,习近平前往中国驻南联盟使馆旧址,凭吊在使馆被炸事件中英勇牺牲的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3位烈士。塞尔维亚总统、总理和议长也共同参加了凭吊活动。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韦宗友对澎湃新闻表示,尽管事发多年,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但1999年的“炸馆”事件作为一起恶劣的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事件的性质没有改变。“习主席作为32年以来、也是该事件发生以来首次访问塞尔维亚的中国国家元首,通过这次凭吊仪式,既表达对牺牲者的悼念和追思,也表达我国捍卫主权的坚定决心、面对强权无所畏惧的态度,以及‘搞霸权主义不得人心’的立场,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韦宗友说。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凭吊仪式的第二天(6月18日),中国外长王毅应约同美国国务卿克里通电话。双方对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新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做出了良好评价。王毅表示,对话“发出了中美继续致力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明确信号,为下阶段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韦宗友认为,目前中美关系中竞争、紧张与合作并存,正如当年的中美领导人最终选择以大局为重,并未让“炸馆”事件影响中美关系整体走向一样,今天的中国外交也要考虑长远和全局,处理好中美关系这一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维护好我国的国家利益。

6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贝尔格莱德出席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总理武契奇共同举行的午宴。

距离产生美:绕开错综历史,促进中欧合作

刚刚结束的塞尔维亚之行中,除了凭吊牺牲烈士,习近平还与塞尔维亚总统尼克利齐、总理武契奇和国民议会议长戈伊科维奇分别举行了会谈,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塞尔维亚共和国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并参观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典案例——由中国河北钢铁集团收购的斯梅代雷沃钢厂。而在波兰,习近平也将出席总统夫妇小范围晚宴和参、众议长共同举行的欢迎午宴,与总统、总理会谈,参加签字仪式、共见记者、音乐会和一系列经贸与人文活动。

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日益密切的交往中,未参与该地区“东西两顾”的历史成了中国一大优势。

二战之前,中东欧国家大多“向西看”,分别成为德意或英法的同盟国。而在二战后和整个冷战时期,中东欧国家则大部分属于其东边的苏联的势力范围;而在冷战末期东欧剧变之后,这些国家中“回到欧洲”的声音则再次变得愈发响亮。

这种“东西两顾”的地缘政治历史为现今的中东欧留下了非常复杂的遗产。目前,16个中东欧国家中有11个欧盟成员国,13个北约成员国,还有4个欧盟备选成员国。然而,其东边大国俄罗斯却将西方势力过多地渗透进这些国家视为对自己的安全威胁。就在几天前的6月14日,俄罗斯还对北约在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增兵的决定表示抗议,并增强了自己在西部地区的军力部署。

“中国的最大优势就是没有介入到中东欧国家和区域内其它势力之间复杂的历史纠葛中去。”孔凡君表示,由于地理距离上的遥远,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没有也不会上升到和任何一个地区势力形成竞争的层面。

孔凡君认为,中国清楚地认识到中东欧国家对欧盟的向心力,中国与欧盟之间不仅完全不构成竞争,甚至可以通过加强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来巩固、促进与欧盟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正如习近平在6月17日发表于波兰《共和国报》的署名文章中指出的,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离不开中国与地区国家双边关系的发展”。

美国《外交学人》杂志网站也于16日刊文表示,中国与中东欧地区加强合作将对欧盟产生威胁的观点不过是一种“迷思”。文章称,由于中国与欧盟之间紧密的联系,中国的决策者们不太可能将“在中东欧地区播种争端并促使某些国家持续地转向中国”视为一个可行的战略。

经济合作正当其时,开展项目须因地制宜

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研究员丁佩华对澎湃新闻表示,中东欧各国与中国的经济合作目前正当其时。原因在于,与其他的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相比,中东欧各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相对比较成熟,各国基本已经度过了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过渡期,形成了对内对外都比较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例如,习近平在塞尔维亚参观的斯梅代雷沃钢厂,就曾经是塞尔维亚唯一的国营钢铁厂。2016年4月,来自中国的河北钢铁集团成功完成了对该厂的收购。如果没有成熟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合作是不可想象的。而波兰则早在90年代就完成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实现了市场体系、货币体系和政治体系的稳定,并且已经实现了本国市场的全面开放。

丁佩华认为,中国与中东欧在经济上进行的基本都是互惠合作,中国找到了纾解国内过剩产能的出口,而中东欧各国则能够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正如习近平在斯梅代雷沃钢厂发表的演讲中所承诺的,中国的投资将会“提供先进的技术、管理、设备,开拓更好的市场,改善这里的就业环境,惠及广大的民生”。

不过,孔凡君也指出,中东欧可谓是这个世界上区域内国家间差异最大的区域之一。除了宗教和民族方面的多样性以外,中东欧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极其悬殊。例如,在习近平此次访问的两个中东欧国家中,波兰就代表了该地区较为发达的经济体,不仅拥有约1.3万美元的人均GDP,而且在席卷全欧洲的债务危机中保持了相当强劲的增长态势,被称为“维斯瓦奇迹”;而塞尔维亚的经济水平则相对较低,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的冲击后,人均GDP只有6000多美元。这种差别意味着,在具体的项目层面上,中国与中东欧各国的合作务必要以“因地制宜”为基本准则,切忌搞“一刀切”。

“例如,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中国参与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大有可为的;而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则需要进行科技水平更高的合作。”孔凡君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