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岁女童高考的“教育试验”:圣童班难获认可,女儿被推上台

澎湃新闻记者 袁璐 发自河南商丘 实习生 宋浩 尚芳剑
2016-06-29 09:1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人物 >
字号

张民弢和他开办的“圣童私学”。  澎湃新闻记者 袁璐 图

让9岁的女儿张易文参加高考,40岁的河南人张民弢预料到会引起关注,他甚至有些期待。

6月7日早上6点多,父女二人穿上印有“圣童私学”宣传标语的定制T恤,出现在河南商丘技术职业学校里的高考考场。张民弢把两人合照发了朋友圈,随后有人转给了媒体记者。

“当天就有几家媒体找到了我,现在已经采访过的媒体有十几家,预约采访的有三家。” 5天后,他身穿那件定制T恤,坐在他的私塾办公室,微笑着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办公桌上堆放着一摞他自己编印的语文和英语教材。 

窗外,六月中旬正午的阳光炽烈扎眼,街上行人寥落。在商丘市南京路一条僻静的巷子,“圣童私学”设在数栋高楼包围中的一幢老式三层居民楼里,大楼门框贴着对联:“六岁全启蒙,十二上高中。”

“这在大陆叫做超常教育。”张民弢给人一板一眼的印象,他说话时鲜有动作和表情的起伏。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他坚信中小学学制过长,早教和自学可以事半功倍。

然而过去十数年,他在商丘从培训班办到私塾,把孩子送来的家长们多是抱着补习再回炉的想法,这与他培养“圣贤”的目标相去甚远;更令他沮丧的是,没有一位学生按他的计划在私塾读完中学后顺利升学;就学时间最长的其中一位,在这里用三年读完小学和初中后,报考某所大学少年班失败后,又转入商丘本地的一所中学继续读九年级。

5岁起,张易文在张民弢自办的私塾上学。她表现出的聪慧、自律让她的父亲相信,这可能是自己“超常教育”的第一个成功作品。

张易文和同学弹尤克里里。

“圣童班”

6月12日早上八点,七八个五六岁的小孩儿在父亲或者母亲的陪同下,陆续走进这栋居民楼改装成的私塾。

“圣童私学”共有八间教室,用着的有三间,空着五间。学生17人,包括一年级和四年级,教师共5人,张民弢70岁的父亲帮忙看管私塾,他的妻子兼顾英语教学和做饭。

教室内装修略显陈旧,墙壁上贴着张民弢编写的弟子规和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课桌上的油漆已经开始脱落,天花板上吊扇呼呼吹着。

9岁的张易文正独自待在一间教室,她的课桌上摆放着一台笔记本电脑和几张高考英语模拟试卷。“现在这里没有人和我一样学高中的课程。” 张易文扎着高高的马尾,穿一件卡通T恤,挺直腰杆端坐在教室的椅子上。此前有学生和她一起学习,但开始学习高中课程以后,张民弢给她安排了独立的教室。

大部分时间,她都是自学,不懂的地方再问父母。这位小女孩有时会小心地流露出对普通学校学生的羡慕。“那里的孩子多,热闹。”她小声说。现在,她是私塾17个学生中唯一的女学生。

在她隔壁的教室,四年级的8名学生正坐在长条课桌前上数学课。而她楼上的一间教室里,一年级的8名学生正在上语文课,张民弢把5岁的儿子也送到这里读一年级。

“圣童班”上午的课程包括文化和武术。10点开始,持续40分钟的武术课里,四年级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站在院子里,围着一个沙袋,争先恐后上前用右臂撞击沙袋,私塾门口站着几个路过的居民,往里面张望。

这幢居民楼20平方米左右的院落是学生平日主要的活动场所。一辆平衡车踏板,一个篮球,一个塑料篮球架,散落在院子里的几个角落处。

张民弢的妻子李韩英在11点开始准备学校的午饭。除了张民弢父亲张步周上街买的蔬菜,她到院落一边的葡萄架下摘了一些青菜。“私塾就像一个家,没有上下级的区别,没有本地人和外地人。”李韩英笑着说。

上午下课后,十几个孩子一股脑儿跑到三楼厨房,将长方形的餐桌围了一圈,李韩英替他们分别盛好饭菜,打开收音机,几个一年级的孩子跟着收音机里的古诗词摇头吟唱。

张民弢在孩子中间找了个空位坐下,妻子替他盛了一碗馄饨和一碗凉拌粉丝,他入座后一言不发,埋头咀嚼饭菜。

吃完午饭,四年级的几个孩子爬到自己的床上,一年级的孩子推搡着跑回二楼的教室,弹起了尤克里里(一种乐器)。张易文一个人跑回自己的教室,拨弄摆放在教室角落的古筝。

在被父母带到圣童私学上课之前,张易文一直在家自学。据张民弢介绍,女儿5岁时,就能认完两千多个汉字。亲戚朋友闻讯,都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他们夫妇看管教学。

这其中包括张民弢的妹妹、李韩英的哥哥和几个堂兄妹的孩子。张民弢禁止他们吃零食,并要求他们做家务劳动,这引起他母亲的反对,两人争吵了几次,亲戚们最后把自己孩子都接走了。

“他们看到我的孩子觉得很好,很羡慕。但只认同我的效果,不认同我的过程和方法。”这让张民弢感到苦恼。

“圣童私学”里,孩子们正在上武术课。

“少年神童”

“‘圣童’两个字符合我的这个教育宗旨,就是培养具备圣贤人格的儿童。”张民弢向澎湃新闻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他出生于河南鹿邑县,道家创始人老子是这里最有名的历史人物。

张民弢8岁才上小学,父亲张步周是村学校的校长。“他两年学了小学5年的课程,10岁直接上了初中,初中高中连续上完也没什么障碍。”张步周回忆说。

小时候,张民弢带妹妹出去玩,在合作社门口看见地上掉了一块糖,他捡起来洗了洗,自己忍住不吃,而是拿给妹妹。“长大以后我就回忆,为什么我小学跳了级成绩还不错,是因为我比较有自制力。” 他称自己花8年的时间学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

如今在互联网上仍能搜索到不少有关张民弢的文章,他被描写成“少年神童”:16岁考入国内某知名大学哲学专业,此后游学香港,硕博连读。不过,澎湃新闻采访他的数位高中老师,对他考大学的经历印象并不深。

张民弢的高中老师杜建明只记得,张民弢1990年到鹿邑县老君台中学读高一,“他是农村来的学生,家里很穷,但他很刻苦,善于自学。”

“我打算在月末的一档电视节目上澄清之前一些媒体误传的信息,比如8岁上初中、北大毕业、硕博连读这些信息都需要纠正。”此时,坐在澎湃新闻对面,张民弢说,他是10岁上初中,至于硕博连读,他并没有获得学位,只是在香港的大学旁听了博士课程。

但一张“张民弢博士获得××网公益好爸爸称号”的荣誉证书,仍被作为 “圣童教育教学成果”的一部分,张贴在他办公室外的墙壁上。他向记者解释,在旁听博士课程后,他自认自己具备了同等学力。

“这些(自学)经历让我认识到整个学制没有必要那么长,只要教育得法,孩子有自制精神,整个中小学七八年完全可以学完。”张民弢说。

2005年,他计划在离鹿邑最近的地级市商丘办一所全日制私塾,但申请文件没批下来,只能先办了个课外补习班。据商丘市睢阳区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回忆,张民弢当时成立了一家英贤双语培训学校。

在创业的过程中,张民弢认识了李韩英。第一次见张民弢,李韩英觉得他“谈吐得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感觉很好”。不到一年,他们结了婚。

办培训学校前后“折腾”了一年,学生太少,没赚到钱。张民弢的朋友知道他生活过得不如意,建议他到南方工作,并介绍他去了一家教育基金会。

在南方工作了4年以后,张民弢的女儿已经年满5岁。他想让女儿上一种新式学校,不同于传统的学校。“现在作业很多,学习压力也很大,我希望有新的学校能够培养圣贤,按照我的思想去教育。但国内没有这种学校,我只有自己去教她。”

张民弢辞掉了当时的工作,再次回到商丘。但他已经不想再做课外培训了。 “孩子在学校作业已经很多了,到这里又是重复训练,反复刷题,虽然分数提高了,但没有什么意义。”

睢阳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回忆,2013年,张民弢去到当地教育局申请全日制私塾,由于条件不符合规定,当时并未获批。“小学必须上六年,他的私塾不是正常的教育机构,违背教育规律。私塾的内容也不符合办学规则,他不能对学生作出一些考学的承诺。我们每个月都要去检查一次,不合规定的地方要求整改。”

张民弢决定另辟蹊径。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香港成立了美国圣童教育有限公司。澎湃新闻在香港政府网站检索发现:该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私人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公司主要是为了从事教育工作,他有很大的抱负,公司主要由他负责具体的事务。”张民弢在香港的朋友、该公司股东之一的罗志恒说。

张民弢选中了现在的这处居民楼,房租每月600元。他盘算着,两年之后一定能把事业做大,等有了知名度,别人也会主动找上门合作,不再租住这个小地方了。他签下了两年租期。

“圣童私学”学生守则。

“另类”

张民弢办公室的墙壁上,贴着圣童私学的校歌校规和教学宗旨:康乐创圣,早快好省。“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改革,完全可以做到。”他说。

比如,他从古籍里面拣选诗篇和《弟子规》《千字文》等典籍编成顺口溜;在识字软件里,把教育部规定的小学初中高中3500个汉字按照儿童读物里面出现频率的高低,编成顺口溜找人录下来,播放给学生听。“圣童班”的学生需要背诵这些内容。

刚开始,张民弢有宏大的招生计划,至少一个班30个学生。但在报纸电视和墙体广告上做了一年招生,一直没有家长或学生上门。“招一个学生,要上万块钱的一个成本,根本没有利润,我就把这个(广告)停掉了。”

后来,他寻思着,先招一批学生,“不交钱也行,我直接教他们。”想来想去,他把目标锁定在孤儿身上。

他到一家网站上花了3000块钱做招孤儿做学生的广告,但没有效果。过了几天,他直接跑到河南开封市的孤儿村,但村长不愿意,“说派老师过去教,他们也不愿意,觉得违背了教育规律,担心管理有问题。”

张民弢不死心,他自己又在网上发了一些招聘信息,拜托朋友帮他找20个3岁至4岁的孤儿,依然没有回音。

这样来回两年,他决定放弃。

学生走了又来,来了又走,一直维持在十七八个,私塾生源一直上不去,张民弢想到了和民办学校合作。三个月前,张民弢找到当地的一家全日制民办学校,走进校长办公室,进门没说几句,见对方脸色不太好,他没多说,转身就离开了。

张民弢感觉曲高和寡。

“我是一个另类。”在他看来,私塾前后接收的上百个学生里,“真正认同他的教育理念的家长比例不到10%,有90%的家长是因为孩子在传统学校混不下去了,压力太大,孩子厌学,甚至因为形成不良习惯才送过来的。”

正如他所说,多数来这的学生并不具备特别天赋,而多出于补习升学的现实考虑。

家长申丽,在女儿二年级的时候将她从当地的公立小学转到圣童私学学习。“当时她学习压力大,就想着给她换种教育方式。”

两年多以后,申丽得知孩子学完了六年级的课程,就又把她转回之前的学校上四年级,“在圣童班提前学完再回去学的话,基础会比较好,孩子学起来没那么吃力。虽然那边可以节约时间成本,但是学生少,孩子交不到太多朋友。”申丽说。

吸引家长们的还有张民弢“速成”的承诺:“小学在普通学校里面上六年,这里四年学完,初中高中五年,总共上九年。”

浙江宁波人张孟伟有一个上高中的大儿子,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张孟伟把希望寄托在小儿子身上,他在网上搜集了很多关于教育孩子的信息,包括右脑开发教育等等。“这些成本比较高,也没有可以直接跳级的。” 今年2月,张孟伟在网上看到了“圣童私学”的广告,他迅速联系上张民弢,了解了一些教学情况。

想了几天,张孟伟辞掉原来的工作,不顾家人反对,带着6岁的儿子来商丘。在“圣童私学”附近租了间房子,每天陪着儿子上学。“如果孩子在这里学了两年跟我预期相差很大,跟普通小孩比没有突出之处的话,我会重新选择一些适合他的学校。他现在6岁半,如果到时能跳级也可以。”想到将来,张孟伟有些迷茫。

这所私塾的收费不菲,走读学生一年学费18000元,包中午伙食的话是22000元。在受访的六位家长中,多半经商,也有少数知识分子家庭,包括教师。

家长们试图在体制外辟出一条通往应试的捷径,但圣童班开设三年来,即使学习时间最长的学生,也没成为那个成功的案例。

“除了能多识字,什么都不会,考不上高中。”说起在圣童私塾读过三年的儿子,家长张芙蓉有些激动。奔着三年读完初中、报考西安交大的少年班的目标,她的儿子在四年级转入圣童私塾。

按张芙蓉的说法,私塾里并没有开设物理化学的课,她只得在外花钱给儿子补习。去年考高中,她的儿子加起来只考了200多分,不得不重回商丘一中读初中。由于没有学籍,复读颇费周折。

来圣童私塾多是小学生,少有初中生。张民弢也很难招到符合要求的教师。圣童班专职的教师只有三名,李韩英教英语,另外两位分别教一年级语文、数学和四年级语文、数学,武术和书法两位教师是兼职。
“圣童私学”的孩子们在课堂上。

高考

数年过去,张民弢的私塾规模并没有如他预想的发生变化,连地方都没有变过。张民弢有时会沮丧地怀疑自己:“已经没有力气周旋了”。

女儿张易文大概是他最有可能指向成功的学生——在她身上,他倾注了许多心力。

2012年,张易文5岁时,张民弢找了一位刚从郑州大学毕业的学生给女儿当英语教师,当时一起学习的另外还有6个小孩,但一段时间后,张民弢发现女儿出现一些“不好的习惯”,“她会挤眼,作怪,我不能为了挣钱把孩子带坏了。”他直接让那几个孩子离开了私塾,英语教师也随之离开了,“不过这次(媒体)报道了,如果增加了学生,我准备还是把他请过来。”

开圣童班的想法也因他女儿而起,张易文从未上过传统学校,从决定让女儿在家自学起,张民弢和妻子李韩英就共同研究教学计划,把教育女儿的经验推广到他的学生身上。

去年12月份,张民弢萌生了让女儿参加高考的想法:“我综合评估了一下,她有可能达到180分。”

他跟妻子李韩英商量让女儿参加高考,妻子刚开始反对,“就当锻炼一下,考上就去,考不上就算了。再说可以看看孩子没学籍是否能报名。” 张民弢的两个孩子都没有学籍,“大部分人都认为不能参加高考,但我分析了有关法律条文和制度,认为可以参加,所以就先试试。”

妻子犹豫之后同意了。

2016年初,父亲张民弢告诉张易文高考的事情,她有些吃惊:“那么小让我去高考。”张民弢告诉她,这只是一次体验。

“相当于玩,一点也不紧张。”张易文说,不过她对自己这次高考并不满意,“英语答得差不多,理综答得不好。”她并不想现在就去上大学,“我太小,自己照顾不好自己。” 

高考结束以后,谈到女儿下一步怎么办,夫妻俩产生了分歧。如果女儿能考上大专,张民弢打算让她在本地上大专。“考前对高中的数理化简单按照高考卷给她讲了讲,然后加上她的语文和英语成绩,有可能高于180分。去年我们整个全国的大专线是180分,如果说超过180分,她就能上大专了。”

但李韩英不同意:“商丘的大学起点太低。”

张民弢已经规划好了:如果女儿今年没考上,就在剩余的半年里,复习初三的数理化,继续加强高中的语文英语,明年元旦的时候报考西安交通大学的少年班;如果再考不上,下学期重点学习英语,然后参加SAT考试,考美国的大学。

“她上传统小学的话就是三年级,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可能一本语文书还认不全,更别说写字,即便优秀的孩子能说能写,但也没学过理科,我估计她考160、170分,一个9岁的孩子能考这个分已经很成功了。”张民弢说。

张民弢给女儿开具的同等学力证明。

让张易文参加高考,引起媒体关注是张民弢的一个想法。另一个目的是,尝试在没有学籍的情况下参加高考是否可行,“这是我孩子面临的问题,也是其他在这里上学的孩子面临的问题。今年新闻报道的越多,明年教育部门同意报名的可能性越大。今年的尝试证明,有人开同等学力证明就可以报考。”

但商丘市睢阳区高考招生办公室的钟姓主任告诉澎湃新闻,同意张易文参加高考并非因为那张同等学力证明,而是一次文化课测试。

他回忆,当时张民弢拿着媒体对她女儿的相关报道和同等学力证明找到自己,要求报名参加高考。“虽然有这些证明,但我们也要按照普通高中学校的模拟考试对其进行文化课的测试,看能不能通过。他女儿当时测试成绩是200分左右,在河南160分是专科最低分数控制线,所以她算是通过测试,这才是让她参加高考的关键。”

张民弢发明的识字软件。

出名

高考后,张易文全家到江苏海滨城市连云港玩了两天,回到私塾,几个孩子跟着张易文跑进她的专属教室里,低头挤在一起,分抢她从海边捡回来的贝壳。

一个一年级的五岁小男孩凑到张易文跟前,笑嘻嘻地问:“我听我爸爸说你出名了啊?”张易文脸刷的红了,低头不语,把搁在桌子上的贝壳一颗一颗捡起来放到手里。

的确,张民弢父女出名了。

这几天,张民弢的电话响个不停,申请添加微信好友的人不计其数。“以前没做宣传的时候,没有家长过来咨询,现在新闻报道出来以后,每天电话有十几个,过来咨询的有两三个家长。”

一位家长在四五年前加过张民弢的QQ,当时认为他是骗子。前几天,他在手机上看到张民弢带着女儿去考试的新闻,特地跑过来,“这里上课时间少,我就专门过来看一下,看适合不适合。”

张民弢一句话不说,听着前来咨询的家长一连串的提问。完了,他把之前对其他家长说过的话重复了一遍,“80%比例能够在14、15岁考上大学,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超过全国的平均线,如果10个学生中有8个达到了,那两个学生我不负责。如果只考上7个,那剩余的3个再复读就不收费用。有一个学生就开课。”家长听完后,点点头,说回去考虑一下再决定。

采访的媒体渐渐散去,下午5点,三个班级的课结束以后,十几个孩子的家长等候在私塾门口,相继把孩子接走。只剩下空荡荡的教室和张步周在院子里,收拾孩子们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玩具。

张步周过去在乡下教了几十年的书,现在帮忙看管私塾,多数时候他沉默不语。“他一直很难接受我的思维习惯,我在他心目中很叛逆。”张民弢说。

“他(张民弢)小时候,我就不赞成他不去学校上学,他喜欢自己钻营,我没管过他。他自己曲折的很,我老了,不过问这些事。”张步周边说边摇头,往屋里走去。

6月25日,2016年高考成绩公布。河南省的大专分数线是180分,张易文考了172分:语文46分,数学31分,英语37分,理科综合58分。“也就是说她大专线都没过,也没法给她报考大学了。”张民弢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