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社论】拿什么终结985、211

2016-06-29 19:28
来源:澎湃新闻
社论 >
字号

日前,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包含多份“985工程”、“211工程”相关文件。正当人们解读此举“释放了什么信号”时,教育部回应称,年内拟启动“双一流”,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现在正值高考招生季,“985”、“211”是考生和家长心中“好大学”的代名词。但 “985”、“211”引起的非议由来已久,主要包括:用人为手段将高校分“三六九等”,资金严重倾斜,对没有划入的高校不公平;由于大量“985”、“211”高校分布在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因此加剧地域间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形成马太效应;就业市场上的“985、211毕业生优先”,是一种标签化的歧视现象。

投向教育的财政资金有限,大学总有“红肥绿瘦”,要求完全平均分配是不现实的。但“985”、“211”的核心问题是行政之手主导教育。一所大学能否进入“985”、“211”序列,往往凭借的是行政资源,部属、省属和地方高校的机遇有天壤之别。而序列划定之后,便形成一种僵固的等级秩序,很难根据现实中的变化发展及时调整,未被选中者似乎“永世不得超生”。

“985工程”、“211工程”文件失效,人们期待的是这种过时的资源分配体系被摒弃,而不是换个马甲游戏继续。

教育有教育的逻辑,不该遵循行政的逻辑。选一批“优等生”,大手笔供养,对其他的“差生”则放任不管,这是搞“样板工程”。即使真的用钱砸出一些“一流大学”、“一流专业”,这样的教育体系也不是一流的。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高校仍将依赖政府财政拨款,中央财政更是不可或缺的一块。但是现行的财政拨款方式必须改革,而瞄准的方向只能是,逐步减少行政之手的直接干预,最终建立第三方的教育评价机构,参考独立评估结果分配资源。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