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台湾人眼中的“国际化”

查太元/台湾逢甲大学国语文教学中心兼任讲师
2016-07-05 14:4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高雄市立图书馆

前阵子,接获母校外事办公室通知,因我二度担任交换学生,故希望将我列入“大专校院国际化访视计划”的晤谈候选名单。即便我两次前往的交流学校,也就是90分钟航程的上海同济、复旦,但承办人员诚挚请求,我也不好意思拒绝这项邀约。

为圆满完成任务,学校已开展诸多细琐的工程,最为显著的,是校园里的平面图指引、各幢大楼的招牌,以及每间教室前的铭牌,悉数更换,在原标示文字的下方,加入英文翻译。

这让我忆起,大约一年前,学校宣称有外籍学生投诉教室铭牌没有英文,看不明白,又为因应大专校院国际化访视,在还没有经费整修的情况下,只好把教室编号的中文字全部用黑色胶布盖去,如我所待的研究室“人906”,仅剩“906”字样。我不明白,究竟消灭一个象形文字后,那些外籍学生真就看得懂了吗?只觉得铭牌像打上补丁,变得更丑陋了。

走进校内系所、其他行政单位办公室,各个助理、职员的铭牌,通通换成中、英文并列,但更准确地说,是中文与中文罗马化拼音并列。除此之外,学校要求校内每个单位,至少有一名人员会说英文,并且在那位人员的桌面上,立上硕大红色标牌,写着“I can speak English!”,指引外籍学生或访客可以直接找寻洽谈窗口。

但我又纳闷了,如果来一韩国人、日本人、非洲人,不是以英文为母语或英文说得不流利者,那么见到学校这项自以为贴心且符合政策要求的举动,能起上多大正面作用呢?

台湾“大专校院国际化访视计划”,由财团法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基金会办理,这是一个具有政府色彩的组织,据该组织宣称,这项访视计划是“为切实了解国内大学校院于招收国际学生之整体策略规划、发展现况及优势,作为相关政策规划或推动参考依据”,设定“学校国际化发展之目标及特色”、“推动国际化岛内及境外学生课程规划及学习辅导”、“境外学生生活环境之行政支持”、“岛内学生国际移动能力”及“学校英文网站”五大指标,由各学校“自愿申请”评鉴。

但基于该基金会的特殊背景,加上通过指标评鉴后,才有可能经由官方管道在招收国际生的平台上亮相,增添知名度与招收外生的机会,许多学校,尤其是私立学校,就一股脑儿地“被自愿”了。

台湾小朋友利用软件学习英语。东方IC 资料

2003年,我身为台中县代表,参加全省语文竞赛的高中国语演说比赛,那时抽到题目竟然是“从全民英检谈国际化”。当时的台湾,从百姓口语到广电传媒,嚷着的都是要如何使小岛更加国际化,主要目标大致两种:“汉语拼音”与“全民英检”,前者又因意识形态,受许多政客操弄,路牌或人名总是在汉语拼音、“通用拼音”与其他老式拼音之间震荡,随后几乎所有学校及公家机关,招牌更新,强势添加英译或汉语拼音,仿佛这样就已经“国际化”。

“全民英检”,全称“全民英语能力分级检定测验(General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GEPT)”,是自2000年起经台湾教育事务部门核准,由财团法人语言训练测验中心办理的英文能力测验,分“初、中、中高、高、优”五级,现在已经是许多学校的毕业门槛或英文检定指标。

即席演说比赛,抽到题目后有三十分钟时间准备,在一般情况下,要冷静且理性地组织讲纲、整理逻辑、思考征引材料等。但当我一见到题目条写着“从全民英检谈国际化”几个大字,莫名心中一股气就上升了!或许也是自己英文能力不好,可就是不服,凭什么考几个英文考试、标示个中文罗马化拼音,就叫“国际化”呢?

我至今记得,“全民英检与国际化,实际上一点关系也没有”,是我演讲中的第一个论点,在竞赛场上这般大胆且违背政策的发言,幸好引来其中一位评审的赞同,频点头称是,让我越说越起劲。

十余年时间过去了,但台湾岛上、台湾人眼中的“国际化”,却依然只是加几句英文翻译,或者是拼音而已,而不是从行政制度、价值体系、待客观念上有更开明的改变。

近日听闻更奇葩的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报》征稿,这是一份有悠久历史的国学核心期刊,但最新的征稿要求,竟然是参引文献必须提供英文翻译!试想,诸多中文古籍,如《十三经注疏》《齐民要术》要怎么准确无误地翻译成英文,又不嫌冗赘可笑呢?

后来,我见到一份内部文件,是来自期刊主办方的参考数据,列出常见古籍的所谓英文翻译,其实大多数也都只是原书名的汉语拼音而已,例如《中原音韵》就叫“Zhong Yuan Yin Yun”、《四库全书》即称“Si Ku Quan Shu”。

这究竟是给学人精进的重要材料,还是给中小学生看的启蒙读物呢?况且要能读懂这些国学古籍知识论文的人,难道不用具备中文能力吗?显然,主事者对“国际化”的认知,太过天真且幼稚。

2015年10月中旬,台湾教育事务部门“盘点”岛内高等院校221个外语科系,发现高达九成以教授英语为主。又据媒体报道,台湾每年有8000名学生自日文相关科系毕业,但就业市场仅需千余人。

实际上,台湾有许多来自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的劳工,印度、中东的旅客日益增多,但高等院校中却少见上述国家语文的人才培养,不但未顾及实际需要,却也反映出台湾人的国际观——眼中只有少数主流国家,并非真正与全世界人民交朋友。

于是,台湾人所谓“国际化”,最终只是狭隘的刻板印象,与形式主义的杂交品而已,粗糙不堪、荒诞尤甚。说到此,我想到一个来自台湾互联网的次文化趣事:在台湾著名BBS论坛“PTT”中,有一个板块叫做“CCRomance”,全称是“Cross Cultural Romance”,有许多女性网友分享与外国人交往、恋爱或者更劲爆情节的心得,美其名“跨文化浪漫”,值得留意的是,大多数帖子所描写的外国人,都是身材英挺、高鼻子、有色瞳孔与头发的欧美白人,这也使得许多网络屌丝(台湾称之为“鲁蛇”)心中颇不是滋味。

于是,有一男网友反串女性账号,在板块里发出一篇帖子,宣称自身与东南亚男友交往且浓情蜜意,最终遭到版主迅速删文,表示该文与版旨不符,引发论坛中巨大争议。从此,“CCR”也成为台湾网络世界中,攻击某些女性“崇洋媚外”的偏见词眼。

究竟是“国际化”,还是盲人摸象?是胸怀五洋七洲,还是意识形态与私心执拗?说到底,主因人们似乎还不完全认识这个世界有多么广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