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不够知己:温源宁与胡适交恶内幕

黄恽
2016-07-18 17:03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1933年10月,温源宁卸任北京大学和北平其他几个大学的教职,南下来到上海。因钱基博推荐,由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聘为光华大学英文系教授,同时,他还担任英文版《中国评论》的编委。

1934年起,温源宁在《中国评论》先后编发了《人物速写》、《知交剪影》两个专栏,所刊很多文章都是自己所写,后来,温源宁把其中十七篇抽出结集为《不够知己》出版。原书是英文,出中文版时,书名曾译为《一知半解》,钱锺书撰评时,把书名改译为《不够知己》,林语堂认为“雅切”。

钱锺书评该书是“富有春秋笔法的当代中国名人小传”。而“不够知己”这个书名,可以成为作者的一个免战牌:请原谅我说得不对,因为我和传主还不够知己。

这里且说说温源宁写胡适的一文,我下面引用的乃是江枫译本,先此声明。温源宁写胡适的一文,题目是《哲人,胡适博士》,粗读此文,洋洋乎都是称赞胡适的话语,细按之,却知不然,果然有春秋笔法在。该文第一句:“胡适博士,在少数人心目中,不是一个厉害的对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很显然,在作者这种“少数人”的心目中,胡适是一个“厉害的对手”。这样的评价,与鲁迅的看法很相似。鲁迅《忆刘半农君》里有个著名的比喻: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温源宁还有进一步的说法:“胡博士,更像是由俗人变成的学者,而不是由学者变成的俗人。”此语何解?很明显是说胡适其俗在骨,虽然是学者,而不改其俗人的本性也。温源宁还把胡适称为“哲人”,这个称呼,并不等同于哲学家,据温源宁解释,是那种俗人、学者、实干家和哲学家的成分都有的人,可见并不是一个褒词。

温源宁由北京大学英文系主任(1932年胡适就文学院院长职,是他的顶头上司),而忽然放弃一切,南下沪滨,这是为什么?

不妨在《胡适日记》中寻找一点端倪。

查安徽教育出版社的《胡适日记全编》,其1931到1933年之间,日记中提起温源宁的有三处,可见两人的确不够知己,互动不多。其中一处是英文系主任的选举,胡适记载到,温源宁得二票,得票不多,其中一票还是校长蒋梦麟所投。这是1931年的事,当时胡适还不是文学院院长。

1931年2月7日,胡适在日记中说:

与温源宁同吃饭,谈北大英文系的事。他近年最时髦,有“身兼三主任、五教授”的名声。他今晚极力撇清,但我仍劝他不可自己毁了自己。

这则记载表明,胡适虽对温源宁已有所不满,但还是站在友好的立场,对其“时髦”有所规劝。

然而到了1933年6月17日,两人的关系大坏,胡适记载道:“温源宁来谈。此君太做作,可厌。”

请注意这个日期,正是这一学年结束,即将放暑假的时期。这个时期对于大学教授来说,也最为敏感,是续聘还是解聘,都在酝酿之中。被文学院长骂为可厌的温源宁,他和胡适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由北京大学学生编辑出版的《北平周报》,有一个专栏是《学校新闻》,由北京各校的学生投稿揭载,都是各大学的内幕和花边新闻。这年10月29日发行的第四十三期《北平周报》中《学校新闻》有一篇《温源宁有回校意》,以当时深知内幕者的眼光谈到胡适与温源宁交恶的真相:

温源宁有回校意
北大前英文系主任温源宁氏,自胡适长文学院以来,即与之意见不合,时起冲突。前年徐志摩焚死于泰山后,二人意见更不相容。原徐氏为专任教授,月薪六百元,在中国各大学中,自为极优厚之位职;徐氏死后,胡适拟荐友代之,而温氏以此为主任全权,院长不能过问,且胸中已有目的人选,故对胡适此举极为不满,演成僵局。结果胡适战胜,温氏遂郁郁不乐,称病不到校者月余,后经蒋校长几次劝驾,然均因温氏饷以闭门羹,毫无结果。劝驾之学生虽前后相继,不绝于途,而所享之闭门羹则一也。后学校当局与温氏商妥,允其请假,主任一职由蒯叔平暂代。蒯本一女性,乏经验而恶事务之繁多,对学生之要求,尤不能负责进行,故不见欢迎于学生;蒯氏亦颇感事务繁杂之苦,故今年开学,绝不兼代,而英文系主任之问题,逾难决焉。结果学校请无可无不可之史学系主任陈受颐兼代以了之。温氏自辞去主任之职,曾示意于学校,要求予以专任教授之职,而学校终以胡氏之反对颇坚,难于接受其意。温氏则以不就普通教授一职以要挟,结果温氏终难如愿而去职。开学后温氏曾赴沪一行,希得相当位置,以时期过晚,未能如愿;又访友于南洋群岛之爪哇,期有收获,结果又徒劳往返,现仍寄居沪滨。据熟习温氏者谈,温氏仍有归北大英文系教授之意,如学校现刻或寒假聘之,仍不成问题,不然,恐为清华大学所捷足先登云云。

温源宁和胡适的共同朋友徐志摩的死也许是两人关系的分水岭。徐志摩是很多人友谊的润滑剂,温源宁和胡适之间也是这样。徐志摩死后,他遗留的专任教授职位,成了温源宁与胡适两方争夺的对象,当然,这不是私利之争,是权力之争。英文系主任,自然有权力安排英文系专任教授的空缺,而文学院院长也有权力安排属下英文系的教职。其结果,胡适取胜。温源宁由此郁郁不乐,称病不出。英文系主任暂由女教授蒯叔平代理,蒯氏甩手不干,再由史学系主任陈受颐兼代,逼得温源宁不得不辞去系主任之职,而欲改就专任教授;又因胡适反对,校方不便也不敢违逆胡适的意愿,不肯聘任,只肯聘任普通教授一职,这让前英文系主任温源宁情何以堪?当然坚决不就了。这样一来,温源宁和胡适的关系已经完全破裂,温在北京大学就没有了立足之地,不得不去职而被逼南下了。

然而,温源宁南下时间已晚,所以一开始谋职没有成功。《温源宁有回校意》就谈到他在10月份想做“回汤豆腐干”,然而为胡适所恶,连“回汤豆腐干”也做不成了,终于在上海留了下来。钱基博谕儿札曾提到温源宁赏识钱锺书:

昨日到家,得高昌运兄并汝航空快信,悉温源宁师招汝入城,欲介绍往伦敦大学东方语文学院,教中国语文。去不去又是一说;而温师此番有意玉汝于成,总属可感!

这一回温源宁有困难,光华大学文学院长钱基博也投桃报李,对温源宁伸出了友谊之手,温源宁因此就在光华大学落了脚,同时又成为英文《中国评论》的编委。这样,他笔下的胡适,也就可以和胡适日记中的温源宁对读一下了。

(本文摘自《掌故》第一集,徐俊主编,严晓星执行主编,中华书局2016年6月出版。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