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唐玉恩:城市更新伴随城市发展持续进行

澎湃新闻记者 鲁怡
2021-10-18 09:47
来源:澎湃新闻
城势 >
字号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唐玉恩

黄浦江边,万国建筑群屹立成城市图腾,希腊式穹顶与爱奥尼克立柱,见证着现代金融事业的崛起之路。

苏州河畔,四行仓库屹立为民族脊梁,弹痕累累的西墙,回荡着八百壮士守土护国的奋不顾身。

激荡、繁华、求索、英勇,上海的建筑宛如历史的年轮,让城市演进为一本打开的书。

2020年12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唐玉恩在演讲《路漫漫兮——历史建筑保护设计之上下求索》中回顾了上海1950年代以来的城市更新历史,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自1950年代起承担了近百项历史建筑保护设计,豫园、外滩12号(原汇丰银行大楼)、中共一大会址,在一座座抖落历史灰烬破茧重生的建筑背后,是漫漫七十年几代大师前赴后继的保护修缮。

“城市更新不是和过去一刀两断,这既不符合历史的发展也不符合城市的发展。”唐玉恩曾主持和平饭店保护扩建、四行仓库复原改造、原跑马总会大楼改造(今上海历史博物馆)等著名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设计,她认为,城市经过长远的发展,必定会留下几代人甚至更多的历史记忆。“经过对历史建筑建造质量、留存意义的甄别,确定‘留’‘改’和‘拆’。城市更新进程中应既有保护、又有重塑, 新和旧不断地融合发展,不同时代的文化层层叠加、共存,体现城市的层次感、包容性,以及可持续发展。”

路漫漫兮 跨越七十年的历史建筑保护之路

1923年,外滩迎来了占地最大、立面最宽、造价最昂贵的建筑——汇丰银行大楼。撑起上海第一条天际线的希腊式穹顶,六根贯通二至四层的爱奥尼克式立柱,这座时人眼中“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间最讲究建筑”,时至今日,仍是外滩最壮丽的一道风景。

上海解放后,外资银行从外滩 撤离,政府机关迁入,崛起于1920年代左右的“万国建筑群”迎来了第一次“更新”,其中,位于外滩12号的汇丰银行大楼于1955年改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

唐玉恩介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前辈们采取了保护修缮的方式,完成了70年前外滩的功能转变。“建筑的使用性质发生改变,涵盖的内容不同, 要根据使用需求进行修改。比如原汇丰银行大楼的八角门厅上方,绘有当时汇丰入驻的八座城市主题壁画,与政府的形象不匹配。”

时任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后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植认为这八幅马赛克壁画体现了建筑的艺术价值,这位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的 佼佼者没有选择拆毁的方式,而是用涂料将壁画遮挡起来,这一“干预最小”的保护更新 方式,为外滩建筑预留了在数十年后二次蝶变的可能。

1990年代,为增强上海经济中心地位,上海市政府决定恢复外滩金融街的属性,原为机关办公大楼的外滩一线逐步置换给中外金融及商务机构。大规模保护修缮工程伴随 置换计划启动,1996年外滩建筑群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推动了外滩“保护与合理利用”。

199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率先从外滩12号迁出,浦发银行入驻外滩的“门面担当”。在重新作为银行大楼投入使用前,这座整个外滩最昂贵最宏丽的建筑开始了为期两年的保护修缮 工程,整个项目的中方负责人为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时任总建筑师章明。

仿佛是一场隔空呼应,当初被老院长保护下来的马赛克壁画在章明的主持下重见天日,经过40个工作日“不用刀钳、不伤筋骨”的清除,200平方米的壁画从4层覆盖物中真容尽显。

“敬畏历史,如履薄冰。”回顾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前辈们在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方面的探索,唐玉恩表示,陈植等前辈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匠人精神,维护了历史建筑的 原真性、整体性。一代代建筑师为历史缝上细密的针脚,与外滩建筑群一道被唤醒的,还有城市的历史文化。“历史建筑静静地矗立在城市各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着城市的文化品质、历史进程和城市精神。”

唐玉恩同时强调,一座城市对历史建筑的态度,体现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科学性 、先进性,如果只有建筑师“一厢情愿”,那是绝对做不到的:

“哪些建筑需要保护、哪部分必须保留保护、哪部分可以改造,这些问题都要认真调查、科学分析。从这个角度看,上海在我国范围内走在了前列。除了国家层面上的法律,上海始终在探索并推进相关的法规条例等,这些年大家也都看到了不少成果。”

让历史建筑有尊严地走向未来

“没有一座建筑能比和平饭店更胜任来做上海的纪念碑。”

作家陈丹燕曾对昔日“远东第一高楼”做出如上评价。1929年,上海首座超过10层的摩天大楼崛起于南京东路和外滩的交叉口,卓别林、萧伯纳、马歇尔此后造访上海都下榻于此。

“酒店就要大修了,要恢复到三十年代末,大战前夕的面貌,那时它是远东最豪华的酒店之一。”《成为和平饭店》中,陈丹燕提及了和平饭店在开业近80年后首次停业“大修”,该工程由国家文物局审批、时任上海市长亲自批示、市文管委发文,2007年,在时任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罗小未等十余位专家的全程指导下,唐玉恩带领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团队于开始了历时三年的保护修缮与整治扩建。

唐玉恩团队首先面临的是产权分置、流线不顺,由于解放后大楼由三个系统接管,底层的“丰”字形廊在更新前被分隔三个部分使用:中国电信占据西边;银行占据东边;外贸商店占据八角中庭,并于其中搭建夹层和楼梯,和平饭店正是由此进入。

在有关各方支持下,本次在保护修缮老楼的同时,于老楼西侧原占地仅2200㎡的后勤场地扩建新楼,以置换中国电信的办公房,并补充完善顶级酒店所需的配套用房等。当城市由工业时代迈入后工业时代,这座拥有当时最先进的钢结构、电梯、冷热水、暖气等设备设施的大楼已不能满足当代顶级酒店的硬件需求,唐玉恩团队在新建大楼的2层增设泳池,8层增设机房、厨房等,针对老楼,在全面整治东、南、北三个立面之外,重新做了空调冷热源及水系统设计、消防设计、电气设计等,并重新布置客房平面、放大卫生间。

“设计的难点之一是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隐蔽部位或非重点保护区,巧妙植入设备设计。” 唐玉恩回忆,为了既满足保护要求同时提高对现代规范的适应性,设计团队利用各种隐蔽空间,系统提升使用品质。“如:八角中庭天窗在中央升起部位的侧窗设消防用自动排烟;在八角中庭4块斜墙面浮雕的上方及两侧设计长窄条形送回风口;底层‘丰’字形廊为保护天花藻井,将立式风机盘管隐蔽于装饰柜中。”

在对内部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同时,唐玉恩团队也同时回答了城市更新中的“新旧共生”问题。“新楼的南京东路立面檐口、窗口等与老楼呼应,外墙花岗石材颜色与老楼接近而有识别性,铝合金中空玻璃窗与老楼的 窗的颜色、风格相同。”

历史总是极为相似。1990年代中期,唐玉恩的前辈章明在外滩12号(原汇丰银行大楼)的保护修缮中让隐没在涂料中的八幅壁画重见天日,十余年后,她的团队在对外滩20号(和平饭店北楼)进行修缮时,拆除后期搭建在八角中庭的混凝土楼板和弧形楼梯,底层“丰”字形廊的公共空间得以贯通、还原。

“在迁出中国电信与外贸商店后,我们恢复了八角中庭作为酒店公共空间中心的历史原貌,巨大的八角天窗钢构架原位保留。”唐玉恩回忆,因为当时的材料限制,八角天窗在后期的使用中搭建了内外两层金属网以防止玻璃碎裂,“拆除金属网后,应用新材料,更新内、外层玻璃为夹胶安全玻璃。同时,内层玻璃色彩仿原玻璃略陈旧色。”

2010年 和平饭店保护扩建后 陈伯镕摄

更新之后,电影《听风者》曾到此取景,周迅扮演的特工推开玻璃门,步入八角中庭的一派雍容,老上海黄金时代的质感扑面而来,历史于此处生动再现。

2013年,唐玉恩出版《和平饭店保护与扩建》,原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在序言中指出:“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和平饭店前世今生的故事;讲述了一群建筑师如何让一座耄耋之年的建筑重新焕发新春;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

每一处修缮都值得较真

如果说和平饭店是外滩的丰碑,那么四行仓库则是中国抗战的历史纪念碑。

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1937年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打响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故地。

2014年,由唐玉恩领衔,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四行仓库保护利用及部分复原抗战遗址设计,为实现上海市委宣传部“尊重历史,全面、完整、准确的再现当时战争情景”的设计要求,针对战斗最激烈、受损最严重的西墙,设计团队采用多种技术方法深入探查其炮弹洞口遗迹。“先以红外热成像仪对西墙内是否有洞口进行无损勘探由导热系数相似的材料砌筑;同时,以摄影测量技术分析记录有战斗洞口的西墙历史照片,在立面图纸上准确还原洞口位置;经定位剥除小块墙内面粉刷后,终于查明四行仓库的初始墙体为红砖砌筑,1937年战后曾用青砖封堵炮弹洞口,再作内外粉刷的历史。青红砖砌筑边界基本反映了当时的墙体洞口情况,历史照片中炮弹洞口位置得到真实的实物印证。”

2015年 保护复原后的四行仓库西墙 陈伯镕摄

在不能忘却的历史面前,每一处修缮都值得较真。唐玉恩认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始终要秉持“尊重历史”“真实性”“整体性”等基本原则,加强调研、分级分类保护,科学选用合适的新功能。

2021年,城市更新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相关政策也于8月起进入密集出台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近日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月前发布《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自9月1日起正式施行。

9月15日,在上海市建筑学会组织举办的城市更新最新政策学习研讨会上,唐玉恩再次强调了历史建筑、保留建筑分类分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很切合上海大面积旧改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上海很早就有这个意识,其中对于优秀历史建筑也就是通常说的保护建筑,有非常明确的分类分级保护;对于保留建筑,现今的指导政策给予操作空间留有余地,希望在这个条例的基础上加强分类分级保留、改造的执行导则等研究。”

    责任编辑:陈贇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