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青在线:别让安徽成救灾的新闻盲区,欠发达地区缺乏话语权

曹林/中青在线
2016-07-09 13:28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2016年7月8日,安徽省宣城市,武警安徽总队第一支队抗洪一线的双胞胎战士沈文炎、沈文松正在转移被困群众。视觉中国 图

好几个安徽朋友都在朋友圈吐槽说,安徽成为这一次媒体洪涝灾害报道的新闻盲区。此次安徽受灾情况跟湖北湖南江苏一样严重,甚至很多地方淹得比湖北湖南严重多了,但从外地媒体上很少看到反映安徽灾情的报道,翻开报纸和打开电视,基本都集中在武汉和南京这些大城市,上热搜的很多话题标签都是“湖北湖南暴雨”,很少带上安徽。很多安徽人一边上传本地严重受灾的场景,一边抱怨自己被遗忘了。

不提醒可能感觉不到,一提醒就会意识到,媒体报道灾情时确实可能在无意识中忽略了安徽,使本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成为一个新闻盲区。外地媒体都在集中报道武汉为何总是“看海”,关注南京的街道被淹,反思大城市下水道欠账和填湖造成的问题――提到此次暴雨洪灾,公众想到的新闻关键词都是湖北湖南,可安徽一样严重。

这还只是3天前的数据,截至7月6日9时,安徽累计受灾人口1140.3万人,因灾死亡31人,因灾失踪3人――跟湖北差不多。据安徽当地媒体报道,今年安徽省入汛降雨比1998年多两成,强降雨导致长江安徽段全线超警戒水位。主流媒体对安徽灾情的关注很不够。其实,正因为忧心于安徽的灾情,牵挂那些薄弱的环节和易受伤害的地区,总理此次察看防汛的第一站就是安徽,赶到阜阳视察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总理要求切实筑成“千里防汛第一关”。

安徽成为新闻盲区,灾情严重程度与受到的媒体关注不太相称,其实并非媒体刻意的选择性屏蔽和故意遗忘,也不是缺乏对生命的关怀,而是关注视野的局限和对新闻价值认知的偏颇,被网络设置的热点议题牵着鼻子走,缺乏对灾情判断的问题意识。从新闻价值的角度看,盯住大城市似乎更能出新闻,大城市的问题更能成为热点――所以“紧盯大城市”已经成为灾难报道的一种套路,可如果能超越那种热点效应而看救灾规律,其实小县城的排水问题比大城市还严重(因为投入很少),更严重的是农村——城市起码已经有了像样的排水设施,能防住几十年一遇的暴雨,而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这方面则欠账太多,逢雨必涝,是防汛最薄弱的环节。

相比其他几个地方,安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要多,防灾和抗灾能力要弱一些,同样的暴雨和洪灾面前,灾情可能更加严重,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他们不会像城市人那样随手拍、随手把大水淹没的灾情发到自媒体上,以近乎全景直播的方式让公众看到严重的灾情,很多农村的灾情可能比想像的要严重。新闻之上,还有公共责任,新闻除了吸引眼球,更担当着报道真相让公众充分知情并作出理性判断的责任。

另一角度看,较大城市的民众相比之下更有话语权,更能够将自己的问题设置为政府和舆论关注的议题。因为大城市人在网上很活跃,善于表达,善于借助社交媒体发声,善于抓住媒体的关注点让自己成为新闻。欠发达地区之所以经常成为新闻盲区,在于他们在舆论场上缺乏话语权,于是成为灾难中沉默的、被遗忘的大多数。不能苛求他们去争取自己的话语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媒体能够突破视角的局限,不能总在网上找新闻,不能沉浸于互联网所形成的灾情幻觉中,被更会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网民所设置的议题牵着走。有必要意识到,农村很多人还没有上网,没有自己的自媒体,不懂微博微信为何物,他们生活在互联网的世界之外。网上的很多东西被过度关注了,媒体应该去打捞互联网之外那些沉默的声音,到互联网的视野盲区去关注那里的灾情,不要让他们成为新闻和救援的孤岛,那里最需要帮助。

当然,最需要突破这种新闻盲区的是政府部门,对灾情的评估,救灾物资的投放,救灾的着力点放在哪里,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