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照相馆的橱窗:从慢照时代的士绅名媛到社会主义工农兵

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2016-07-19 10:54
来源:澎湃新闻
快看 >
字号

【编者按】

照相馆史作为摄影史的一部分,从中“走出来”的影像,可谓是中国早期摄影的绝对主脉,几乎是当时中国人接触和享用摄影艺术的唯一途径。著有《中国照相馆史》一书的仝冰雪认为“照相馆影像,展现了中国‘慢照’时代的摄影术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其独特的审美范式,代表了照相馆内摄影师的技术水准和艺术追求,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涵量和风格特质”。但随着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阶段,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传统照相业面临着百年前出现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洗礼。

中国美女。爱克发博罗维那美术放大纸样本册,1930年前后,仝冰雪收藏。

戴红花的群众。1950-1960年代,晋永权收藏。

仝冰雪热衷于收藏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老照片,著有《中国照相馆史》一书,该书的跨度从1859年到1956年,通过三百九十八张照片串起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照相馆集合,共同构筑了一部中国人认知摄影、自我观看的大历史”。

以上海为例,鸦片战争后,申城成为通商口岸,大批西方传教士、商人、旅行者携带问世不久的照相机进入上海。1852年,外商赫尔曼·哈斯本德在福州路隆泰洋行经营银版摄影和肖像着色。稍后,法国人李阁朗在外滩开设照相馆,专门拍摄人物肖像,是为上海第一家照相馆。

中国女子肖像。1868年,香港约翰.汤姆逊照相馆,仝冰雪收藏。

旗人家庭合影。1920年前后,北京容光照相馆,仝冰雪收藏。

缠足女子和自行车合影。1905年前后,上海耀华照相馆,仝冰雪收藏。

黄玉蓉肖像。1927年,北京同生美术部,仝冰雪收藏。

期待。1930年,海风收藏。

分身图。1935年前后,天津中华照相馆,仝冰雪收藏。

女子肖像。1925年前后,海风收藏。

摄影这一新生事物在上海发展很快,据《上海新报》广告,“宜昌”于1864年5月20日开张,是上海最早的有确切创办日期的照相馆。“苏三兴”原在香港,1870年前后迁至上海汉口路,以拍摄名媛魅影闻名,“凡柳巷娇娃、梨园妙选,无不请其印成小幅,贻赠所欢”。至1876年,在从广东路至南京路一带有近十家国人开设的照相馆。

在当时照相仍是一件奢侈之事,光顾者多为达官显贵或富豪名伶。据相关资料记载,拍全身照需一两元大洋,拍摄并放大一张24英寸着色照相要12元大洋,约折合400斤大米,非一般人可问津。

夫妻合影。1925年前后,海风收藏。

夫妻肖像。1927年前后,海风收藏。

穿婚纱的女子。1925年前后,上海兆芳照相馆,佴蕾蕾收藏。

全家福肖像。1947年前后,海风收藏。

恋人。1947年前后,佴蕾蕾收藏。

结婚照。1949年前后,海风收藏。

1923年,王炽开(王开)花巨资在南京路开设上海第一家照相馆,对外公开宣称要创名店名牌,一定要让顾客满意,顾客如认为拍得不满意可以重拍,直到满意为止,尤其是结婚照。他认为,一张结婚照关系到新婚夫妻两人的终身大事,马虎不得。从前期选用的底片,相纸、洗印药水等照相原材料,都是上乘品牌,决不以次充好。

“照相馆人像以静态造型为主要手段,一个是光线造型,另一个是人物姿态造型”。中国照相馆前摄影师吴兆华介绍,他于1981年被领导授意前往“光艺”照相馆接老师傅的班,而这些老师傅则是跟来沪的俄罗斯人学的,这个俄罗斯人就是用平光,也就是好莱坞光线——蝴蝶光(硬光打出鼻翼投射下来的阴影)。

结婚照(左)1949年前后,上海万象照相馆。结婚照(右)1949年前后,青岛开明照相馆,海风收藏。

结婚照。1949年前后,海风收藏。

合影。1950年,佴蕾蕾收藏。

结婚照(上)1950-1960年代,海风收藏。结婚照(下)1950-1955年代,佴蕾蕾收藏。

常年从事图像后期制作的80后技师司恒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给老照片整修翻新的业务,他常常感叹并惊喜以前照相馆里的老师傅扎实的技术,“无论从拍摄技术到底板卡纸的装裱工艺,我们爷爷奶奶辈的照片要好过爸爸妈妈辈”。

传统私营照相馆的落幕从1956年开始,之后历时两年的“公私合营”,至1958年全国各地完成上面传达的任务。这一任务在1958年达到高潮。

夫妻合影。1955年,佴蕾蕾收藏。

夫妻合影。1960年前后,佴蕾蕾收藏。

订婚留影。1960-1970年代,海风收藏。

1956年第一季度末,“除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实行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评析》,作者高化民,《当代职工股史研究》1999年第21期)由此,传统照相馆馆主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伴随各阶段不同政治运动和新生活方式,他们主动或被动地抛弃身上旧社会带来的不良习气,克服资产阶级旧思想,接受社会主义改造,重新做人。

上海王开照相馆(东号)股东孙孟英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当年有一个鲜明的口号:一个提倡一个禁止一个反对。提倡无产阶段新风,鼓励穿中装;禁止再度出现袒胸露乳的打扮;反对珠光宝气,戴耳环、涂口红、抹胭脂”。他指的当年正是1958年公私合营时期对整个照相行业的要求,而王开作为上海乃至全国照相馆的标杆,无疑是首当其冲的整改对象之一。几乎一夜之间官僚士绅、交际花、舞女、名媛照片被朴素大方、勤劳勇敢和健康活波的劳动模范和妇女儿童等符合新时代主流审美意趣的照片所替代。

入伍留念。1959年,晋永权收藏。

全家合影。1963年,晋永权收藏。

姐妹合影。1972年,鞍山人民照相馆,晋永权收藏。
新时代的群众步调一致地走进新生活,照相馆记录下政治正确、形象“红光”的照片。然而照相业生态破坏殆尽,从业人员生存愈加维艰,市面上“下流低级的照片”被几轮运动整治下来,或付之一炬或化作纸浆,留存至今的那些老照片显得尤为珍贵。

结婚照。1960-1970年代,上海北京照相馆,海风收藏。

夫妻合影。1960-1970年代,佴蕾蕾收藏。

夫妻合影。1970年代,图片来自网络。

夫妻合影。1970年代,图片来自网络。

日前,在杭州举办的国内历史影像交流会上,组织方王秋杭先生介绍,摄影术自1839年诞生之前,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依赖绘画等艺术形式来完成,之后通过老照片可以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毛小芳在仔细看完展出的老照片感叹:“收集、整理、编写这些历史碎片的精力和智慧,远远超过这些照片的价值。”

本文感谢仝冰雪《中国照相馆史》和晋永权《合家欢》两本著作。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