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经济痕迹︱怎样摆脱“日本曲线”?

简容
2016-07-25 17:5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在前面的专栏里,我们从人口结构的视角,观察中日经济运行的轨道及两者的异同。这一期,我们把镜头拉远,看看在可比时间内,两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模样。

对中日经济而言,全球经济图景的重要性远不止于一块背景板。两国都赶上了全球化的好时候,也都采用了出口导向的发展策略,才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反过来,中日的发展,也拉动全球经济向上,催生了所谓“亚洲奇迹”。

要比较中日经济的发展轨道,它们与全球经济的互动不可不察。

“亚洲奇迹”迄今经历了两个阶段,中间有一个10年的停滞——1970年亚洲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为15%,此后一路攀升至1995年的30%;此后进入停滞期,2004年占比萎缩至26%;2010年后,亚洲经济再度起飞,2015年的全球占比已达34%。

而1995年和2015年,恰好分别是中日劳动力人口达到峰值后的第五个年头,亦即前两期专栏所说的t+5。这样,我们就可以沿用之前的时间线,对中日在全球经济中的规模占比、货币供给占比、以及银行提供的国内信用占比的变化进行比较。

规模占比,不用多说,就是考察两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

货币占比,是要看在全球央行的货币供给中,中国人民银行和日本央行贡献了多少;

银行提供的国内信用占比,通俗地说,就是看在全球银行业的融资中,两国的份额有多大。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作者计算

先看日本的情况:

1.1995年(t+5),日本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达到峰值。那一年,全球1/5的增长来自日本,日本也占用了四成左右的全球货币供给和融资。此后曲线持续向下,目前日本经济规模只占全球的1/20,货币和融资占比则降至1/10,亦即上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

2.1970年(t-20)以来,日本有一条经验数据规律——日本占用全球货币及融资的份额是其对全球经济贡献的2倍。这条规律迄今已经维持了45年。

3.日本在1970年代初告别高增长之后,呈现一个大体稳定的态势——两个份额的融资,带来一个份额的经济成果。这是政策使然,还是说经济运行本身就存在这样一个“自然律”?笔者不敢断言。

再看中国:

1.2015年(t+5),中国占用全球约三成的货币、两成的融资,为世界贡献了一成半的经济成果。

2.1990年(t-20),中国用全球1%的货币和融资,生产出全球2%的经济成果。

3.中国占用融资的份额与其产出贡献的份额相当,没有出现日本那种“2:1”的情况。

数据比较完毕,似乎没有什么一目了然的结论——除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比日本提升得更快。是的,这一次,中日曲线终于不再高度吻合。目前,中国还可以用一个份额的融资带来一个份额的成果,而日本早在45年前就只能用“二”出“一”了。换句话说,中国市场对于全球资金的吸引力更强。

上文提到过,中国经济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外部世界的良性互动。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演——只要我们能够抓住资金吸引力这个优势,就有可能避免重蹈日本滞涨的覆辙,摆脱“日本曲线”的宿命?

当然会有人问:怎么抓呢?答案倒也简单,就是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效率,避免金融空转。难的是行动,在全球视野下,金融效率的提高有赖于机制的完善、市场的扩容、参与者的行为规范、监管者的公正有效、金融与实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而这些,都是硬骨头。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